将城市拾荒与垃圾分类有机融合
4月11日《文萃》报刊载的一则《被“收编”的拾荒者》报道称,在北京昌平的回龙观和天通苑(“回天”地区),曾经游走于城市边缘的拾荒者们,正被纳入垃圾分类体系,让其拥有“新身份”,充当城市垃圾分类点的值守员和践行者。
如今,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仍游走着一些拾荒者。他们多是老年人,因缺乏稳定收入来源或子女赡养能力不足,被迫以拾荒维持生计。也有一部分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低技能或无业人群,因年龄或健康问题不得不长期在垃圾箱、街道等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在倡导垃圾分类的今天,他们却是垃圾分类工作的源头环节。
如何将城市拾荒与垃圾分类有机融合?
整合回收网络,规范作业流程。推动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拾荒者参与”模式,形成统一的回收链条;在社区设立“可回收物中转站”,兼具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居民服务功能,为拾荒者提供合法作业场所;将分散的拾荒者转化为专业回收员,明确其分拣、运输、暂存等环节的操作标准,实现可回收物精细化分拣。
创新回收机制,提升回收效率。推广“有偿回收”,利用智能回收箱实时返现、积分兑换等机制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拾荒者合作;构建“互联网+回收”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数据互通,整合拾荒作业数据、企业回收量和社区需求,将居民需求与拾荒服务精准匹配,优化回收路径。
强化社区协作,争取政策支持。将拾荒者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社区督导员+拾荒者”协作模式,将其从“边缘生存者”转型为“垃圾分类关键节点”,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拾荒者故事分享”活动,让其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明确其合法地位及权益,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场地租金补贴等优惠,推动市场化与公益化结合,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