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万里奔赴。今年3月至4月,湖南日报社“出海记”融媒体报道团队踏上非洲土地,真切感受中非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10多个小时的航程,中国与非洲距离如此遥远,但两地之间的联结却如此紧密——
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博莱国际机场,“出发”“登机口”等中文标牌下,世界各地的旅客在此往返穿梭,中国援建的这座机场已然成为非洲“中转王”;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Kilimall仓库里,湖南生产的鞋子、发制品、厨房电器等已经打包,等待送达当地市民手中;
在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印着一株饱满的杂交水稻,铭记湖南杂交水稻为这个印度洋岛国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
6月29日至7月2日,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将在湖南长沙举行。大家翘首期盼,等待50多个非洲国家的朋友抵达湖南,开启新一轮盛大的中非经贸合作。
联结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我们将对中国出口首批鳀鱼。”6月23日,肯尼亚夸莱郡希莫尼镇,肯尼亚矿业、蓝色经济和海洋事务部部长萨利姆·姆武里亚在肯尼亚鳀鱼对华出口首发仪式上说。
首批27箱干制鳀鱼空运至中国,将在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完成“首秀”。2018年在肯尼亚投资建厂的湖南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促成了此次出口。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借力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湘非贸易繁荣活跃,优质的非洲产品通过湖南走向全国,逐渐成为中国人购物车里的“常客”——
长沙雨花区高桥大市场“咖啡一条街”,2022年从非洲进口咖啡豆价值1000万美元,预计今年将增长至2000万美元;
岳阳城陵矶港,2022年11月起开始陆续进口大批量非洲芝麻——莫桑比克芝麻品质好、价格优,是国内企业生产食用油的重要原料;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口岸,非洲玫瑰搭乘“内罗毕-长沙”航班而来——肯尼亚玫瑰花头大、色彩艳,装点着中国消费者的窗台……
“我们希望通过非中良好的双边关系,让更多肯尼亚咖啡、茶、牛油果、牛肉等优质农产品出口到中国。”肯尼亚副总统里加蒂·加查瓜在接受湖南日报社“出海记”融媒体报道团队采访时说。
近年来,湖南以建设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为重点,扩大非洲优质产品进口。目前,湖南已形成咖啡、腰果、夏威夷果、可可、辣椒、芝麻等6条非洲产品进口链,打通了产地直采、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
湖南搭平台,非洲产品在中国实现从“散装批发”到“品牌销售”的升级。“胡美娜”芝麻油、“开普狮”坚果、“火酋长”辣椒酱……湖南“非洲品牌仓”工程精心孵化百余款非洲品牌产品,使其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并推动产品进驻商超。
拓展贸易通道,湘非远隔万里,却再也没有难以抵达的旅程。
从非洲到中国,卢旺达干辣椒通过湘粤非铁海通道,快速抵达国内消费者的餐桌。
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目前可达非洲11个枢纽海港、20条至非洲内陆的公路和铁路。这是全国第一条以对接非洲为特色的铁海联运通道,到达东非基本港的运输时间比江海联运缩短10天。
继2019年开通首条直飞非洲的“长沙-内罗毕”客运航线后,2022年,湖南新开通首条至非洲的“长沙-亚的斯亚贝巴”货运航线。
航空货运、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湖南发挥五大国际贸易通道和集结中心功能作用,对非“海陆空”立体化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形成。
货畅其流,湖南的工程机械、服装箱包、发制品、打火机等产品,也越来越受到非洲客户的青睐。
湘非经贸相融相通,进出口额不断攀升。湖南与非洲5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22年湖南对非贸易总额达556.6亿元,较2020年实现翻番。今年前5月,湖南对非洲进出口27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5%。
探路
从东非草原到西非海岸,从南非高原到北非大漠。湖南日报社“出海记”融媒体报道团队踏访非洲热土,随处可见湖南企业、湖南人在此探索留下的印记——
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湖南农业专家们不惧风雨,面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在荒废已久的冷浸田、沼泽地里试验,在全岛每个重要的水稻种植区推广,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希望。
北非大漠中的埃及,湖南建设者相继踏入荒无人烟的沙漠,在缺水、高温等条件下,参与建造起12座写字楼、5座公寓楼、2座大型酒店,以及高达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
西非海滨城市贝宁科托努,平均海拔仅1米,长期遭受内涝困扰。湖南路桥人瞄准陈旧落后的河道管网,清淤疏浚,与水争城、与民为便,为城市带来绿岸绵延,旖旎长伴。
南非高原的矿山上,16岁“高龄”的湖南产起重机仍在正常作业,见证湖南工程机械走进非洲,从2台增长到2.4万多台、从被指责难用到被称赞顺手的“逆袭”故事。
更让人动容的,是中国建设者在当地留下的绵长情谊。
“中国建设者从大坝里接水进村,我们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在“高山王国”莱索托首都马塞卢市郊,湖南企业建设的麦特隆大坝拦河成湖,解决了莱索托三分之一人口的用水难题。看到湖南日报记者,麦特隆村酋长哈雷巴托愉快地分享了村里的变化。
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先后承担30多个非洲农业合作项目,支持种业企业在非洲16国成功试种杂交水稻;相继建成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等基础设施,为非洲人民美好生活构筑坚实基础。
湖南企业“出海”,在非洲探索出一条团结合作、互利共赢之路,不仅带动了非洲发展振兴,也为中国对非合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近几年,湖南还在探索一条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先试之路。
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九项工程”中的重大举措之一。
眼下,湖南已全面启动先行区建设——
利用高桥大市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策,在非洲国家批发商聚集区设立海外仓,尼日利亚出口促进委员会在长沙设立农产品海外仓,坦桑尼亚、肯尼亚国家级商协会代表处即将落户;
为中非合作提供金融支撑,包括设立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对非跨境人民币业务已覆盖非洲19个国家;
破解非洲农产品准入问题,包括启动“非洲出口增长伙伴项目”,推动非洲重点产品、重点企业检验检疫规范化、标准化,加快非资源性产品市场准入进程……
湖南加快制定先行区支持政策,努力当好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的先行者、推动者。
搭台
猴面包树果粉、马鲁拉籽油、孔雀石……6月19日开始,浩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吴兢尧,每日守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清点陆续抵达长沙的非洲展品。
“相较前两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本届博览会境外参展国家和展品种类更丰富,数量更多!”吴兢尧说。据长沙海关统计,至少已有29个国家的1124项展品参展,较上届增长87.3%。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同非洲共同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
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是“八大行动”中“产业促进”的第一条具体举措。2019年6月,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举行,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搭建起对非开放的大舞台。
在不少中非合作企业看来,中非经贸博览会,已然成为两年一次的重大活动和机遇。
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署合作协议81个、金额201.2亿美元。53个与中国建交非洲国家,国内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0家一级央企及其子公司、近800家国内行业重点企业代表踊跃参会,总规模超过1万人。
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创“云会议、云展览、云交易”模式,以现场或连线等方式签约135个项目,累计金额229亿美元,均超过首届博览会。
据统计,前两届博览会签约项目已有57个项目落地,126个项目正在推进中。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目前征集到拟签约和对接的合作项目156个,金额超100亿美元。
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中非之间的情与义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这样的形势下,举办中非经贸博览会就是要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和非洲人民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司长江伟说。
江伟介绍,本届博览会将汇聚多方力量,搭建平台,把对非合作的企业、金融机构等聚在一起,开展交流对接,促成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从而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超2万亿美元,中国始终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企业在非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超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4000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约9000人次,提供研修培训名额超过10万个,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相继建成。
在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推动下,中非即将重启“面对面”交流对话,中非经贸合作将再上新台阶。(记者 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