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建设十年回眸:高质量发展潮涌三湘

来源:人民网2022-10-10 10:21
浏览量:1|| | ||

10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更是奋进的脚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亲临湖南考察、1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湖南代表团讨论,相继作出“精准扶贫”“一带一部”“三个着力”“守护好一江碧水”“三高四新”等系列重要指示,为湖南发展擘画美好蓝图。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湖湘儿女众志成城、改革创新、砥砺奋进,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潮涌三湘。

看速度——

“稳”字贯穿、“进”字添彩,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眼下,西藏拉萨至林芝的铁路线上,“绿巨人”复兴号风驰电掣。

“绿巨人”复兴号产自湖南株洲,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展示了“中国创新”的伟大成就。

在株洲田心,这个曾经的小山坳,正加速崛起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大批电力机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从这里走向全国、迈出国门。

这是三湘大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10年来,湖南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有效有力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发展“稳”字贯穿、“进”字添彩,经济列车在合理区间又稳又快运行。

经济总量接连实现跨越。2012年全省经济总量2.22万亿元,2021年跃升至4.61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三驾马车”齐驱用力,经济运行又稳又快。

投资快速增长。

紧紧牵住投资“牛鼻子”,坚持以项目建设引领经济工作,以项目实施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规划、政策。2018年起连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省上下掀起“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的浓厚氛围。

近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8%,其中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4.2%、28.1%。

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夯实底盘、增添后劲。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顺利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消费持续繁荣。

围绕提振餐饮消费、鼓励汽车消费、拓展文旅消费、推动展会消费、点亮夜间消费,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激发市场活力。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新台阶,接近2万亿元大关,近10年年均增长10%。

外贸奋力跃升。

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支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乘风破浪。全省进出口总额10年间增长3.3倍,近5年年均增长达25.2%,增长率居全国首位。

经济“家底”稳如磐石,源源不断注入澎湃动力,增强了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湖南成为全国确诊病例1000例以上首个清零的省份,并在全国率先复工复产。省里出台100余条惠企举措,驻企防疫联络员下沉企业,创新研发湘就业、湘消费小程序,用大数据为“六稳”“六保”护航……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湖南交出了浴火重生的答卷。

这一年,全省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全部如期脱贫摘帽;湖南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元,跨上新台阶。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湖南持续统筹做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打出政策组合拳,发起“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湖南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的高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湖南贡献。

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总量达2.29万亿元,同比增长4.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

看质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成色越来越足

衡阳常宁,湘江与舂陵河交汇处,江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水口山铅冶炼厂的围墙外又见白鹭。

“这10年,我们相继关停了铜冶炼厂、二厂、三厂等7家企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工艺。过程非常痛苦,但回头看都是值得的。”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加生说,自2012年以来,水口山公司投入10多亿元,大力治污、加快升级,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更“绿”了。从2018年开始,水口山公司连续4年实现年盈利超2亿元。

这些年,湖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

落后产能,当退则退。清水塘、竹埠港、水口山等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钢铁、煤炭、造纸产业的落后产能大规模淘汰,“僵尸企业”批量出清……到“十三五”末,湖南不安全的、落后的、环保不达标的产能基本出清。

培育新动能,当进则进。经济结构实现重大优化,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制造湘军”全新亮相。10年间,全省千亿工业企业从零发展到5家,百亿工业企业从14家增至3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中部第一。

湖南已崛起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及传感器等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强筋壮骨”,向微笑曲线两端不断延伸。

智慧农业风生水起,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炎陵黄桃、靖州杨梅、新晃黄牛肉等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走出深山,走进大型商超。

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配送、低空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在数字化时代,算力就是生产力。今年初,湖南强化电力、算力、动力“三力”支撑。无处不在的算力,正成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

10年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1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5.9%。

省发改委介绍,在国家组织的各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湖南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逐年上升,位居同类省份前列。

看后劲——

着力打造“三个高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走进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公司董事长何清华每每想起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公司考察的场景,难掩内心激动。

山河智能不断加快创新步伐,2021年专利申报量大幅增长,今年前4个月公司就发布了8款工程高端装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

向“新”发力,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新成果令人振奋,湖南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

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湖南省实验室相继揭牌,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盾构机向“深地”挺进,北斗卫星在“深空”遨游,“海牛Ⅱ号”深海钻机向“深海”探索;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

10年来,湖南科技创新实现“两千三万”跨越。“两千”即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0亿元、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达1261.3亿元。这两个数据在2012年分别只有287.7亿、42.2亿元。“三万”即目前湖南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063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0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994.6亿元。

奋楫争先,开放平台奔涌着改革开放的活力。

湖南自贸试验区扬帆起航,这块近120平方公里的开放“试验田”,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等,为国家试制度,已形成全国首创性成果23项。

湘非合作焕发全新活力。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对非平台落地湖南,务实推进对非合作,2021年对非贸易额跃升至全国第八、中部第一位。

持续优化环境,成就创业乐土。10年来,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加330.88万户。民营企业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湖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精彩篇章。(记者 孟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