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再一次为全国贡献“经验”。9月14日,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班,全国15个省(区、市)脱贫攻坚交流基地(以下简称“交流基地”)的100余名代表前来探寻湖南讲好“脱贫故事”的秘诀。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讲得好。2021年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确定湖南省花垣县等15个省(区、市)的50个县(市、区)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确定十八洞村等91个典型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用来宣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一年多来,湖南交流基地迎接了一批批中外游客和媒体,湖南“脱贫故事”刷屏国内外主流媒体重要位置、版面和时段。通过交流基地这个“窗口”,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精准扶贫“湖南之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脱贫攻坚“中国之治”。
因地制宜建设基地,不栽盆景各有特色
金秋时节,花垣县十八洞村一派丰收景象。村里游人如织,民宿一房难求。
“你们村为什么这么火?”9月14日,几名培训班学员一踏进十八洞村,就拉住村民龙先兰问个不停。
龙先兰笑着说:“我陪你们到村里走一走。”
往村里走,“新生代”施林娇正在直播带货;导游流利的汉、英两种语言解说,颇具国际范。
边走边看,学员们心里的疑问慢慢有了答案。
“减贫成效大、村民变化大,人气自然旺。”培训班学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李海宁说。
讲好减贫故事,贡献“湖南经验”。我省按照建管用结合原则,因地制宜推进交流基地建设,以花垣、凤凰、吉首、麻阳4个县(市)为基地县,十八洞、菖蒲塘、竹山、隘口、楠木桥5个村为考察点,成功打造湖南环十八洞村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交流基地不栽盆景各有特色。十八洞村将人文、山水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品牌;隘口村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竹山村搭建文化旅游平台,人气爆棚;菖蒲塘村做大做优水果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楠木桥村通过创建“连村联创、抱团攻坚”模式,实现富民强村奔小康。
高标准推进交流基地建设。湖南将基地建设管理纳入重点工作督查内容,明晰建设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基地挂牌后,省级层面专门安排财政资金支持交流基地制作宣传片、微视频等,市(州)县加大力度解决交通瓶颈,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擦亮颜值,并培养出一批懂政策、懂礼仪、会英语的讲解员。
“本次培训班在湖南举办,主要考虑湖南工作有‘三好’。”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动情地说,湖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脱贫攻坚战打得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局好,交流基地和考察点工作亮点纷呈,国内外影响评价好。
创新宣传模式,“减贫故事”持续刷屏
9月15日下午,培训班学员、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贺军平来到凤凰县菖蒲塘村猕猴桃基地,拿出手机拍个不停。
“陕西也种猕猴桃,但名气没有这么大。”贺军平边拍边说。
菖蒲塘村的脱贫故事早就火出了圈。2020年11月,来自塞拉利昂、智利、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国际机构代表便来到该村考察交流,听村民讲述“脱贫故事”。
提炼经验,讲好脱贫故事。湖南对交流基地减贫经验模式和脱贫致富故事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着重讲好脱贫群众如何参与、利益联结机制如何建立、内生动力如何激发等脱贫攻坚关键环节。
每个考察点,都有中英文外宣片,并培训当地农民、驻村帮扶干部等成为讲解员,让来访者可学、可信。十八洞村龙先兰、施林娇,菖蒲塘村王安全、丁青青既是脱贫攻坚参与者、受益者,又是“脱贫故事”的讲述人。
交流基地既是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挖掘脱贫故事的“富矿”。湖南以交流基地为素材,制作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等系列优秀文艺作品。今年1月,以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为原型的《大地颂歌》电影版在老挝上映,反响巨大。
湖南脱贫故事不断刷屏,吸引国内外媒体记者纷纷前来一探究竟。今年8月,来自德国、日本、朝鲜、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和部分中央媒体记者30余人来到十八洞村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十八洞村脱贫致富全过程后,西班牙埃菲社记者彭岩寞说:“变化太大了,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
湖南交流基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减贫成就和减贫智慧的重要窗口。目前,已接待各类国内外来访团组1.4万余个72万余人次,其中,涉外团组72组2600余人次。
擦亮“金字招牌”,带动乡村蓬勃发展
黄牛也可以领工资?9月15日下午,培训班学员来到凤凰县竹山村观看农耕表演,得知正在表演耕地的一头黄牛一年能领4000元工资后,大家惊讶不已。
在脱贫攻坚中,竹山村引进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一举脱贫致富。成为交流基地后,村里召集村民举行基地讲解员和翻译员培训班,昔日从未踏出大山的阿婆阿公,如今也能大大方方地与海内外游客交流,分享脱贫致富的喜悦。
交流基地不仅是展示脱贫致富的窗口,也是一块带动乡村发展的“金字招牌”。擦亮“金字招牌”,湖南持续推动交流基地提质增效,交流基地产业蓬勃发展,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乡村蓬勃发展。
“新鲜的红心猕猴桃,汁多、味甜,欢迎下单。”每天晚上,菖蒲塘村村民向黎黎都会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通过网络为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利用交流基地的“金字招牌”,菖蒲塘村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形成了卖水果、卖苗木、卖技术等特色产业,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是2013年的4.5倍,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麻阳苗族自治县楠木桥村升级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互联网+”订单农业,让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吉首市隘口村获评“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等多项荣誉。
“此次培训让我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湖南交流基地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湖南将通过持续提升交流基地的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村民和解说员的综合素质,让交流基地更具国际范。(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肖坤林 何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