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污染防治喜获新战果

来源:人民网2020-01-16 00:00
浏览量:1|| | ||
原标题:污染防治喜获新战果

  制图/杨诚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月13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许达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全省群策群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夺取新战果。

  全省优良水质比例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出“组合拳”……我省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擦亮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

  1.山水林田湖草,一个也不少,湖南生态家底更加厚重

  “守护好一江碧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殷殷嘱托。

  “2019年洞庭湖越冬候鸟有24万多只,为有调查记录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近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姚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碧水清滩再现洞庭胜景,对栖息地要求极高的候鸟是最佳见证者。数据同样展现喜人变化。洞庭湖总磷浓度已从2018年的0.069毫克/升持续下降到0.066毫克/升,接近三类水质标准。

  治水,更护水。东江湖得到有效保护,9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矗立起一座总库容91.5亿立方米的“南方水塔”。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国省考核评价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提升。根据监测初步统计,2019年,我省345个省考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95.4%,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60个国考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91.7%,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29个地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6%。

  “手机照片中,蓝天白云越来越多。”长沙市民梁鑫娟说出了许多湖南人的共同感受。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省14个城市环境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7%,超过年度目标1.2个百分点;郴州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3个市州,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水清了,天蓝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长江岸线筑起“绿色长城”,湖南段沿线163公里造林绿化任务完成,新造林面积逾1.29万亩,为全年计划任务的185.3%。

  洞庭湖实施欧美杨树采伐迹地更新、树种结构调整等生态修复措施,湖区湿地功能逐步恢复。

  长株潭“绿心”地区啃下“硬骨头”,复绿裸露山地4118.2亩,实现裸露山地绿化全覆盖。

  去年全省完成营造林面积1598.7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建设23.2万亩;全面完成退耕还林还湿试点任务;长沙洋湖湿地公园等13处试点湿地公园获批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9%,湿地保护率达75.8%。

  “开门见山、推窗赏景”,人们的期盼变成眼前的现实。我省启动了21个秀美村庄建设,向国家林草局申报了422个国家森林乡村。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抓手,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整治农业“大棚房”、农村“空心房”,完成117万户农村改厕任务,新建美丽乡村300个。

  2.春夏秋冬,久久为功,污染防治四季持续攻坚

  2019年2月22日,元宵节后第3天,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现场。当天,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2019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此召开。

  杜家毫在会上强调,要继续发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精神,纵深推进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打赢湘江保护和治理这场攻坚战、持久战,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一江碧水。

  6年多时间、2200多个日夜,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已滚动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堵源头”“治调并举”,一个个项目抓,一个个区域治,一个个阶段向前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母亲河”再现碧水清波,湘江干流重金属浓度持续降低,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两岸百姓心情舒坦。

  2019年,第3个“三年行动计划”接力前行,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力度……向着“使湘江干流、全流域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大部分饮用水源断面达到II类水质标准”的目标发起总攻。

  5月,省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夏季攻势”打响。从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向各市州下达“夏季攻势”任务清单,发出“夏季攻势”动员令。去年主要集中力量完成包括长江经济带18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等在内的10大类重点任务。

  秋冬时节,污染防治延续攻坚战。954处“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完成划定并组织排查,工业园区整治316个环境问题……10大类1256项任务陆续完成。

  过去一年,我省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长株潭绿心保护等突出问题整改,稳步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省委书记、省长去年就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共作出批示60次,并赴长沙、株洲、湘潭、张家界、益阳、怀化、岳阳等地调研督导反馈问题整改。省领导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深入一线督办,强力推进整改。

  大力开展违建别墅、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小水电、大通湖水环境、洞庭湖矮围网围、河道采砂等综合整治。作为我省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大通湖通过“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多管齐下,已连续14个月退出劣Ⅴ类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

  至2019年底,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我省的76项整改任务,完成整改60项,基本完成整改4项,达到时序进度3项;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41个,完成整改销号18个,交办的4226件信访件办理完成4171件;长江经济带18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15个,剩下3个将在今年底前完成整改……

  治污出铁拳、补短板。去年我省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5%、99.5%;推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在线监测全覆盖,推进矿业绿色发展和化工、船舶、尾矿库污染治理;全省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563家。

  《湖南省贯彻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湖南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2018—2025年)》先后出台。

  一场又一场污染防治歼灭战打下来,省委、省政府兑现了向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不吃亏、得实惠”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点面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地方不吃亏、得实惠。

  2019年1月,省财政厅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下发《湖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奖惩暂行办法》,按照“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和“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了对“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国家标准达标完成”三项内容进行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对年度空气质量首次达到二级标准的市州,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达标奖励。2018年我省5个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成了受益者。

  创新机制,保一江碧水生生不息。去年6月,省财政牵头调研,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出《湖南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将在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干流和重要的一、二级支流,以及其他流域面积在18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建立水质水量奖罚机制:对市州、县市区的流域断面水质、水量进行监测考核,水质达标、改善,获得奖励;水质恶化,实施处罚。

  根据实际,各地配套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郴州市设立了东江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奖励资金,娄底市设立孙水河保护专项资金。

  先行先试,构建南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2018-2020年,省财政每年筹集2.4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南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

  湖南主动对接重庆、湖北、江西等毗邻省市,推进跨省流域补偿。

  保护生态还需严规矩、重管控。

  2019年10月,我省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确保我省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不破坏生态环境。

  率先建立省级环保督察和自然资源督察体制机制。去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并经省委批准设立省级督察机构、配备督察专员,有序开展省级督察和日常督察,充分发挥督察利剑作用。省自然资源厅在全国独创省级自然资源督察机制,加强督察督办,得到自然资源部的高度评价。

  《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对政府及部门责任的“硬约束”,细化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压实企业环境责任,加大环境违法处罚力度,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我省环境保护领域突出问题。

  继往开来谱新篇,三湘百姓正昂首迈向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记者 曹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