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累累。
国庆前夕,一批批从湖南走出的先进典型获得了国家级表彰:在42名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袁隆平、张超2人荣列其中;在全国300名“最美奋斗者”名单中,毛岸英、文花枝等16位先进典型出自湖南;在58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中,肖光盛、夏昭炎、姜开斌3人榜上有名……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湘大地,英雄模范群星荟萃,如同一幅志存高远、让人振奋、发人深思的隽永画卷。他们是三湘父老的骄傲,潇湘大地的荣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英模辈出的背后,不仅蕴含着悠久的湖湘文化、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也是我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湖湘精神与红色基因融合,为英模典型产生提供肥沃土壤
湖南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形成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已深深融入湖南人血脉,成为湖湘人民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老一辈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怀着心忧天下的情怀、敢为人先的胆识、经世致用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在危难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湘籍革命先辈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风范,为湖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源远流长的湖湘精神和革命精神与时代同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出新的光芒。我省通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用红色资源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使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到三湘儿女的精神血脉中,转化为奋进前行的磅礴力量,孕育出一批又一批英模典型。
信念坚定,为国家和人民不惧流血牺牲: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最终壮烈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执行任务中突遇空中险情时,全力挽救战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蓝天……他们以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时代壮歌,激励着后人。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湖南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真实写照:袁隆平常年耕耘于杂交水稻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罗健夫潜心攻关,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和“Ⅱ型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航天工业领域一项空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履职尽责,无私奉献,造就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杰出典范:“为民书记”郑培民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人民利益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时代楷模”余元君,以“保护一湖清水”为己任,全身心投入洞庭湖治理及全省河道管理工作中,为我省的水利事业和洞庭湖区的防汛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是“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还是“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支边人物”“最美职工”……虽然,他们来自不同时期,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但他们的先进事迹,无不彰显了湖湘精神和红色基因的传承,体现了湖湘儿女的文化自信、精神自强,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鼓舞世人。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英模典型产生注入新的“活水”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多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先进典型的产生注入了新的“活水”和精神动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行。作为雷锋的故乡,湖南走在前、做表率,让雷锋精神在三湘大地上深深扎根。
连续8年举办“雷锋精神论坛”,打造雷锋学校、雷锋公园、雷锋艺术团、雷锋大剧院等文化标志,推出电影《青春雷锋》……一系列的活动、平台和载体,将雷锋精神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让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逐渐成为了人们自觉遵循的生活习惯。
2018年,随着《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学雷锋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取得新突破。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时代主题,湖南相继推出了“三关爱”“认领微心愿”“邻里守望”“关爱山川河流”“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一批服务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成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项目品牌。全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30多万场次,参与志愿者超500万人次,服务群众超1300万人次。
“热血公交哥”袁亮坤,用“热血”和“温暖”书写不平凡,一片赤诚温暖一座城;司法所所长郭远红,常年致力于调解矛盾纠纷,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和谐天使”;见义勇为典型周美玲,用勇敢与善良书写了当代青少年担当,被誉为“雷锋家乡小雷锋”……我省涌现出的一个个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成为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实现了“雷锋家乡学雷锋,雷锋精神代代传”。
近年来,我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开展清明、中秋等“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持续打造“湖南好人”品牌项目……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年近九旬的肖光盛,28年如一日,致力助学帮困;退休教师夏昭炎,10多年来在家乡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姜开斌与黄群、宋月才3名勇士在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誓言。在今年9月中央文明委公布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中,我省有3人上榜,创下近年来最好成绩。
而自2007年9月评选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以来,湖南已有袁隆平、文花枝、杨怀保、杨绍军等16人(组)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有55人(组)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省文明办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湖南典型模范不断涌现,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久久为功的结果。
构建长效机制,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行动自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挖掘和运用典型榜样的力量,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行动自觉,需要在构建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
2016年起,省文明办在全省部署开展“湖南好人”推荐评选活动,每周全媒体宣传推介一名“湖南好人”,用凡人故事、草根英雄教育身边人,先后涌现出廖月娥、周美玲、段江华等一大批“中国好人”先进典型。截至今年8月,全省已有497人(组)登上“中国好人榜”,1171人(组)登上“湖南好人榜”。一个个接地气、有温度、真实具体的故事,传递着人间真情大爱。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我省在组织大规模媒体集中宣传的同时,按照重大典型宣传“一场报告会、一本书、一台话剧、一首MV、一部微电影、一批理论文章”的“六个一”规格,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文艺宣传和理论宣传,持续扩大先进典型事迹的社会影响,让典型真正起到引领风尚、教化心灵、凝聚共识、激发活力的作用。
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的王新法,是宣传部门推树的老典型,曾获“中国好人”“全省最美扶贫人物”等诸多荣誉。在典型宣传过程中,除了全媒体的集中报道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还通过举行事迹报告会、创作一大批文艺作品、推出理论专题等手段,生动讲述王新法的感人事迹,深入阐释其精神实质,从而使王新法的事迹和精神深入人心。
构建先进典型礼遇、激励长效机制,形成学习典型、宣传典型、争当典型、关爱典型的浓厚氛围,对于先进典型的培育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早在2009年,我省便制定出台了《湖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在南岳衡山,景区向全国道德模范及“中国好人”终身免门票开放;常德27个景区向全国范围内地市级以上的“好人”免票;长沙市开福区首届“好人文化节”为辖区“好人”颁发“好人礼遇卡”……
如今,三湘大地,到处涌动着“让好人有好报、让德者有所得”的温暖,形成了礼遇好人、关爱好人、尊崇好人的浓厚氛围,影响并激励着更多人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砥砺前行。(记者 黄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