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袁隆平院士接受湖南日报记者采访。当天下午,获颁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出现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座谈会上,引发媒体热烈追捧。记者 郭立亮 摄
9月29日晚,从北京领回“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乘坐航班降落在长沙黄花机场。
风尘仆仆的袁院士和夫人走下飞机,接受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乘着夜色回家了。星空下,袁院士家后院旁的那片试验田进入了“梦乡”,等到天亮他又可以下田看望“老朋友”了。
这个周日,因了沉甸甸的勋章,注定是载入新中国史册的一天。崭新的勋章穿越了时光,浸透了汗水。勋章背后,是袁隆平院士50多载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执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对“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初心的坚守。
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法发展到两系法,再推进到第三代杂交水稻,一次次不断创造高产纪录
当年曾亲眼目睹饥饿的折磨,一直令袁隆平对吃饭问题看得比天重。
在可贵的求实和创新精神指引下,从发现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开始,到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时为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一步步闯出了杂交水稻的新天地。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水稻单产不断创出新高。2018年,云南个旧超级稻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52.3公斤,再次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纪录。
如今,从三系法杂交水稻到两系法杂交水稻,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我国继续走在世界前列。兼具三系法和两系法优点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另辟蹊径,通过遗传工程不育系研究,为水稻大幅度增产提供了巨大潜力空间。
“去年,有一块田里种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长势很好,袁老师亲自叫了10来个人和他一起去田里测产,结果亩产有1300多公斤,他高兴得直说‘惊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新奇研究员回忆。
数据显示,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年增产水稻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没饭吃的味道不好受。我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袁隆平说。
杂交水稻国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是袁隆平院士的另一个梦想。
杂交水稻技术输出几乎同步跟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1979年,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接下来,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持续至今。
曾经5次应邀赴美国传授技术的袁隆平院士还记得,由于杂交水稻在美国增产明显,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专程来中国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除了在美国放映,日本电视台也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引起了轰动。
40年来,杂交水稻技术的传授范围不断扩展。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隆平高科共为亚非拉约80个发展中国家培育了一万余名技术人员,杂交水稻技术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袁隆平更加忙碌,接待了越来越多前来“求道(稻)”的外国嘉宾。
马达加斯加在非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高,平均单产比当地品种高出1倍以上。马达加斯加的几位官员来长沙拜见袁隆平院士时,特意带来了印有水稻图案的新版货币,表达马达加斯加人民的谢意。
“如今,杂交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种植面积最大的印度有350多万公顷。”袁隆平说,全世界如果有一半即8000万公顷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增产两吨估算,每年增长的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我们要让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走出去,争取尽快提高到800万公顷。
“要在百岁之前努力完成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20吨的目标”
29日下午,袁隆平院士又出现在中国工程院举行的座谈会上。
他表示,这次获授勋章,对自己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和激励。“我现在是‘90后’,要在百岁之前努力完成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20吨的目标。”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
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
只要健康允许或者不出差,下田是袁隆平必做的功课。“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连他考察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标准,也是能够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实干。
袁隆平院士家后院旁的试验田里,今年又种下了第三代杂交水稻,一天他要下田看个三四回。眼下,一根根黄色的穗子都弯下了腰,为了防止鸟儿吃谷子,还装上了防护网。收获的日子,正一天天临近。(记者 胡宇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