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绿橙黄,又是一年秋色好。
三湘大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走向深入。
这样的时刻,总是勾起人们美好深沉的记忆。那些留在三湘四水的难忘瞬间,那些重逾千钧的殷殷嘱托,成为湖南人民砥砺向前的强大力量。
湖南人民忘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湖南考察,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审议,多次对湖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到“三个着力”的工作指导;从“精准扶贫”的现场动员,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寄望;从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深情嘱托,到从严治党的严格要求……无不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盼。
牢记嘱托,奋进潇湘。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做好新时代湖南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开拓创新,奋力前行,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谱写了湖南改革发展的新答卷。
知行合一抓落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学习贯彻引向深入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2019年6月17日至19日,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在省委党校举行。
读书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使之与铸牢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与研究谋划湖南各领域工作结合起来。
省委常委会成员带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018年4月到湖南考察和2016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从自身做起,以上率下,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再学习、再领会、再对标、再提高,把学习贯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辅导、座谈交流,全员培训、集中轮训、专题培训……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指示精神入心入脑、落地生根。
学习贯彻落实,从“关键少数”抓起——
省领导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2018年41次省委常委会会议中,有31次安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议题。
省委常委会和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相继列出精准扶贫、军民融合、债务风险防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专题开展学习讨论。
今年2月4日,正逢除夕,习近平总书记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准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新春上班第一天,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牵挂,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率队,20位省领导分赴全省20个贫困县市开展脱贫攻坚专题调研。
学习贯彻落实,在基层一线生根——
湖南省委专门下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通知》,编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要点》,组织各级党员干部研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分级分类培训干部83万人次……
2018年8月,全省所有乡镇以上干部都领到了一本特别的读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南日报系列社论汇编》。这本白底红字的小册子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编印,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学习读本,网络总阅读量超过千万。“很及时、很解渴!对基层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许多乡镇干部表示。
今年以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委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情况全面开展“回头看”,实行台账管理,全面对标对表,坚持马上就办、跟踪督办,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从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到全面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从成功蹚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到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从13天内就把洞庭湖非法矮围全部拆除到位,到省委主要领导挂帅调研药品价格非正常上涨问题;从在全国率先开展党的政治建设考察的创新实践,到禁止“打牌子”“提篮子”推动反腐倡廉走向深入……湖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举措,在学深悟透上下足了功夫,在细照笃行上见到了实效。
真抓实干促成效,聚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工人忙碌。9月2日,湖南引进的最大台资项目——台湾新金宝集团年产1300万台喷墨打印机项目,在岳阳城陵矶新港区试生产,一个新的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孕育。
新金宝项目自去年12月开工奠基到试生产,仅用时270天,充分展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湖南速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海峡两岸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湖南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加快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全省上下大力营造抓项目兴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之路。
——转方式、调结构,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近年来,湖南堵源头、治沉疴、建制度,大刀阔斧退出化工、造纸、冶炼、钢铁等规模企业5000多家,结构调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湖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破旧立新,动能转换,把生产动力从依靠一、二产业,转向服务业和新兴经济。如今,服务业的新动能茁壮成长,已成长为湖南经济第一大主导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突破了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1%。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二、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产业结构正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
——去产能、补短板,坚决打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
这些年,钢铁去产能,大批“地条钢”生产企业被查处;煤矿整治“散小乱”,关停小煤矿2000余家,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煤矿整治任务;洞庭湖区全部制浆产能和落后造纸产能去年退出,造纸产能将于今年全面退出;房地产去库存,坚守“房住不炒”,省会长沙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合理水平;降税费减成本优环境,全省每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逾100项。“去”“降”的同时,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和民生短板。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增至36.3%、10.6%。
——重创新、强科技,推动“湖南制造”迈向“湖南智造”。
湖南积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进各领域全面创新,涌现了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高铁动力与控制系统等一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一大批智能工厂闪亮登场,“湖南制造”升级为“湖南智造”,带动相关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018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25%。
——出长江、向大海,一个内陆开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我省全面实施“五大开放行动”,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关系,17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南有投资或项目,1500多家湖南企业走向世界。今年,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机大会等多场国际性盛会在湖南举办,硕果摇曳、举世瞩目。
——树品牌、提效益,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大湘西地区100万亩名优茶、湘南50万亩优质脐橙、环洞庭湖生态渔业圈……连片成带上规模,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加快农产品品牌整合步伐,湖南茶油、湖南红茶、安化黑茶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初显。湖南茶油进入港澳市场,2018年产值达450亿元;湖南红茶购销协议金额成倍增长;安化黑茶综合产值增至180亿元。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湖南重构发展新坐标,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在中部崛起中实现了新跨越。2018年,全省经济总量达3.64万亿元,居全国第8位,在全国排位中再进一位。
9月12日,一场以“创新湖南 融入世界”为主题的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活动,让湖南成了外交部蓝厅的主角。当各国驻华使节、中外知名企业家“湘”谈甚欢、流连忘返之时,蝶变的湖南正奋力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向世界绽放耀眼的光芒!
用心用情,书写民生温暖答卷,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留下的深情叮嘱,无不饱含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责任”扛在肩上,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尽锐出战”,倾力“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离家打工,家里老人没人照顾;留在家里,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的费用没处挣。”在安化县高明乡黑泥田村,随着今年7月村里的“扶贫车间”正式开张,贫困户刘乐如的困惑和无奈迎刃而解。“真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不仅每个月可以挣几千块钱,还方便照顾家人,一举两得。”刘乐如心里的喜悦,如山泉般汩汩流出。
立足“精准”,着眼“打赢”,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湖南已经助力数百万像刘乐如这样的贫困户找到了致富新门路。湖南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000余个,超过16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直接脱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4458万减少到83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9%。
——环境就是民生,打响一场场攻坚战,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常驻。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根治河湖沉疴,大力修复生态,发展绿色生产,“一湖四水”汇长江,浩淼清波向大海。
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等湘江流域五大区域工矿企业“关停转治”,建立配套工业园区、城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湘江“刮骨疗毒”迎来巨变;清理湿地“抽水机”欧美黑杨,拆除非法矮围网围,全面禁止非法采砂,退出造纸产能,整合关停砂石码头,生态复绿长江大堤,“长江之肾”洞庭湖再现大湖秀美风姿。
生态好,鸟儿归。“以前天鹅少,去年冬天,天鹅湖水域附近来了两三千只天鹅。”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将湖区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2018年,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内候鸟达3万多只,其中有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到补齐社会公共服务短板;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姓关心期盼什么,省委省政府就重视解决什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5290亿元,累计完成重点民生实事38项52个指标:实现394.4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9%;新增城镇就业231.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低于国家控制水平;改造农村危房和城市棚户区分别为58.59万户和108.99万户,城镇和农村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套廉租房、一台手术可以见证,民生兜底中多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在解决;一座厕所、一间农家书屋可以见证,公共服务中多少民生短板正在补齐;一颗猕猴桃、一个扶贫车间可以见证,精准扶贫中多少困难群众正甩掉贫困奔向小康;一泓清泉、一片花田可以见证,乡村振兴中多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乡正徐徐回归……
传承红色基因,锤炼优良作风,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
“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真抓实干的作风建设,让广大干部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中部地区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湖南传承红色基因、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出殷切期望,寄意深远。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传承红色基因,对湖南人民来说,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点燃;长征路上,留下了“断肠将军”陈树湘的壮怀激烈,演绎了“半床被子”的鱼水深情……
赓续红色历史,凝聚红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累计投入26亿余元用于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韶山一号”工程建成开放,刘少奇、胡耀邦、任弼时、彭德怀和平江起义纪念馆等一批纪念设施完成升级改造,“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和“陈树湘生平事迹陈列室”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完成提质改造……遍布三湘四水的红色遗址遗迹和革命纪念地,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党性锻炼,明初心、知使命的“生动课堂”。
省领导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带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潇湘红色故事汇”宣讲覆盖企业、机关、校园、社区、军营等领域;新闻媒体踏寻革命先辈足迹,挖掘和讲述红色故事;开设红色课堂、阅读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发展红色旅游……湖南不断擦亮红色底色,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脉之中。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湖南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扎紧制度笼子,管住“任性”权力,以锤炼干部作风为重点,以涤荡“四风”为靶标,以解决问题为抓手,为湖南改革发展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湖南在提振全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上“多管齐下”:加强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把“四个意识”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减负20条”、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等文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从车子、房子、“迎来送往”改起,从一餐饭、一杯酒、一张卡查起,从“提篮子”“打牌子”抓起,给党员干部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架起“高压线”,扎紧制度笼子,管住“任性”权力。
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如今,喝酒打牌的干部少了,进村入户的干部多了;推诿扯皮的干部少了,知难而进的干部多了……390余万湖南共产党人以担当实干的“铁肩膀”,扛起了为人民谋福祉的时代旗帜。 (记者 唐婷 邓晶琎 孙敏坚 陈淦璋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