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省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70年来,我省居民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商品市场业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新月异的“消费账单”——
“数”说湖南人生活的美与好
9月26日,省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70年来,我省居民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商品市场业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消费账单”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湖南居民生活是如何“芝麻开花节节高”的。
消费规模:从亿级到万亿级的跨越
1950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58亿元,1978年达到54.84亿元,年均增长7.9%。1997年首次超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93亿元。2014年超万亿元大关,达到10723.45亿元。2018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8.26亿元,比1978年增长285.2倍,年均增长15.2%。
不论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都实现了飞跃。2018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124.88亿元,是1950年的5270倍,年均增长13.4%;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13.38亿元,是1950年的393倍,年均增长9.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2013年至2018年,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8%,增速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高0.4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从生存到发展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匮乏、经济基础差,居民商品消费主要以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主,消费水平整体偏低。
1978年后,手表、单车、缝纫机成为热销“三大件”。
上世纪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渐成家庭标配。
进入21世纪,电脑、手机、汽车、智能家电等消费“井喷”增长,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截至2018年末,湖南城镇居民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103.7台、104.1台和119.8台,比1985年分别增加51.5台、100.8台和107.2台;农村居民电视机、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由1985年的不到3.9台和不到1台,分别增加到113.4台和86.5台;全省移动电话用户由2000年的279万户,增加到2018年的6302.89万户,年均增长18.9%;全省民用汽车786.20万辆,较1949年的0.11万辆增长了7146.3倍。
我省城镇、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4%、69.9%,下降到2018年的27.3%、29.2%,分别下降了30.1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均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湖南人已跃过生存的温饱线,在发展享受的路上畅行。
消费层次: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
随着物质生活日渐丰裕,湖南人的消费追求投向了精神文化领域:看精品演出,“刷”博物馆,“打卡”网红旅游目的地,“抱团”学技艺……各类文化、保健消费成为新时髦。
201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1.5%、7.7%和0.6%,提高到2018年的12.8%、15.7%和8.1%;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0.3%、3.9%和1.6%,提高到2018年的11.4%、13.2%和10.9%。
去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355.73亿元,是1991年2308倍,年均增长33.2%;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473.36亿元,同比增长167.2%;实际电影总票房19.36亿元,是2015年1.7倍,年均增长19.8%。
消费渠道:从单一到多元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吃穿用度的品类谈不上多样,湖南人的消费选择趋同,购物渠道单一,只能在省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国营、集体所有制商贸企业消费。
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省消费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截至2018年底,全省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达12.8万家,占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82.6%,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为84家和108家。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商品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近年,网上购物兴起,成为年青一代的主要消费方式。截至2018年底,全省实现网上零售额(按买家分)2926.3亿元,是2015年的2.5倍,年均增长35%。
与此同时,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面向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消费”服务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也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只有5家商业综合体。截至2017年底,全省商业综合体达到40家,商户从业人员达到51318人,全年总客流量达2.66亿人次,累计实现销售额(营业额)达到154.93亿元。(记者 彭雅惠 通讯员 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