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引领”,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湘动力”

来源:人民网2019-09-18 00:00
浏览量:1|| | ||

  

  2015年6月18日,湖南科技大学研发的“海牛”深海钻机首次在3000米海底海试成功。(资料图片) 曾志前 摄

  8月9日,一辆磁浮列车通过长沙磁浮快线浏阳河大桥段。 记者 辜鹏博 摄

  2013年11月17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人员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机房观测天河二号运行情况。(资料图片)何书远 摄

  ■制图/刘迎

  2018年,我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达129.94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60家;目前,全省拥有省属以上科研院所67个,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0个省级高新区……一个个数据既是我省科技事业70年发展的“成绩单”,也是70年湖南科技创新的实力证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这一方红色热土创新潮涌,从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从科教兴湘,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强力推进;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省科技事业方兴日盛,日新月异。9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发布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创新成果

  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1954年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研制成功。1956年陈国达教授开创“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年表。1973年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世界上率先获得成功……进入21世纪,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C/C航空制动材料等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力,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大口径隧道掘进装备(盾构机)、“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等尖端产品持续涌现。2016-2018年获国家科技奖励56项。全省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到2018年,我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达129.94亿元,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0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近10年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57个,投入资金11.7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周光召、陈能宽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到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攻关杂交水稻技术;从侯振挺潜心基础研究,陈火旺、李国杰发展中国计算机研究,到黄培云、黄伯云、何继善、卢光琇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到2018年,我省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

  此外,目前全省拥有省属以上科研院所67个,普通高校109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长沙天仪研究院、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省级研发服务平台达589个。

  新动能培育

  从“支撑”到“引领”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近8500亿元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长沙高新区已集聚1.04万余家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涵盖芯片、基础软件、整机及终端、应用软件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我省计算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记者从长沙高新区了解到,上半年,园区86家规模以上计算机、软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中国长城、景嘉微、长城银河、湘计海盾、航天捷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涌现出以“一机四芯”(“一机”为国产计算机整机,“四芯”为CPU、DSP、GPU、SSD)为主导的,跻身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一系列前沿高端产品。

  据了解,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0个省级高新区。2018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近8500亿元,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2%。我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增长率居全国第2位。2018年总数达到4660家,今年超过160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将提前实现“2020年总数增至4800家”的“十三五”规划目标。

  此外,依托长株潭地区创新资源最为富集、创新绩效最为突出的优势,我省瞄准“三区一极”的目标,创造了广受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科技部还将长株潭列为全国三个快速增长自创区之一。同时,为了不断优化创新供给,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主体潜能与活力,我省建设了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服务载体273个,成功举办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参赛企业已获得创业投资超过15亿元,获得贷款授信超过9亿元,培训创业者2.5万余名。

  今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年”行动,1-8月,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3399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75.39亿元,同比增长114.47%。

  科技惠民

  从“支持小众”到“服务大众”

  “造血”建设,科技扶贫资金超6亿元

  怀化市中方县桐木镇大松坡村位于刺葡萄核心产区。“记得有一年农历三月初七赶集,村里大部分人都没有给刺葡萄打杀菌剂,结果第二天就开始下雨,一直下了两个来月,产量只有往年两成。”村主任高传兵说,后来县里开始推广刺葡萄避雨栽培,村里有100多亩搭起了大棚,用上了滴灌设施,还拿到了100多万元补贴。除了避雨,这种栽培法还省杀菌剂省人力,每亩能节省七八百元。

  兼具鲜食和加工优良品质的刺葡萄产业,是省级贫困县怀化中方县的拳头产业之一。2016年9月,中方县获得了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以发展刺葡萄产业为主,创建湖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随后该县出台了三年实施方案,并与湖南农业大学达成相关建设项目合作协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技扶贫,直抵“造血”功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累计安排科技扶贫资金6亿余元,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形成了科技精准扶贫模式。2018年起,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全省123个县市区全覆盖,累计培训28万人次、推广新技术1161项、引进新品种1125个,通过扶贫龙头企业精准帮扶带动80多个贫困村发展、1.4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开展防治研究,鼠疫、霍乱、天花等恶性传染病已在全省绝迹。本世纪以来,以湘江母亲河保护行动为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8个、省级39个。实现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全省各市州全覆盖,基因诊断治疗技术,干细胞生殖技术,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群防群治成效显著,出生缺陷防治等重大专项即将实施。

  此外,进入新时代,加强科学素质、科学普及工作对科技创新尤为重要。2001年以来湖南连续举办19届科技活动周。目前,全省建有省级科普基地200家,并统筹科研基地、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形成了普惠、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全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10年的2.2%上升到2018年的7.84%。

  开放合作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建立56家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隆平高科成立20年来,在海外以投资贸易、技术支持、培训等方式推动科研及产业本地化,把杂交水稻市场布局扩大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自科技牵头组建电力智能装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组织企业走出去获得国际技术认证,连续六年为“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成为国际小水电领域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之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牵头的“湖南省动物肠道生态与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方法,改善了动物肠道健康,有力提升了湖南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与五大洲的七十多个国家以及十几个全球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了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6家,搭建了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同时,积极创新对外合作机制,推动杂交水稻、油料植物、中小水电、眼科医疗等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研发机构200余家。(记者 杨斯涵 黄京 通讯员 任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