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来水稻博物馆问“稻”

来源:人民网2019-09-06 00:00
浏览量:1|| | ||

  陈设在展厅中央的曲辕犁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用具之一。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陈设在展厅中央的曲辕犁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用具之一。 记者 王志伟 摄

  从高空俯瞰,人民东路、京港澳高速和滨河路交会的“金三角”,6颗饱满的“稻粒”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灿灿,落在芙蓉区浏阳河东岸。本月底,世界首个大型水稻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即将正式开馆,免费对市民开放。届时,三大常设展厅、700余件文物展品、百余个多媒体设备将360度全方位呈现水稻的前世今生。

  全方位展示农耕文化

  隆平水稻博物馆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陈列区包括水稻历史厅、科技厅、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厅,展品全方位展示了农耕文化。

  稻米香万年。要探寻稻米的前世,还得追溯到史前。“稻谷的栽培是农业革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代研究表明,这个伟大的实践首先出现在中国大地。”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张璎介绍,从先秦时期的火耕水耨,到唐宋时期的精耕细作,再到近现代不断改良品种,水稻历史厅的“稻之作”板块系统地展示了水稻从史前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耕作方式的演变不仅是一部水稻农业科技史,更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不懈开拓、垦殖、成长和进步的史诗。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丰富的科普展示之外,琳琅满目的实物展,石斧、石犁、铜斧、曲辕犁等农业器械一秒唤醒久违的农耕记忆,通过雕塑、光影、背景等元素还原逼真的农耕场景,野趣十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历史厅“稻之道”板块,神话故事、插秧民歌、祭祀民俗演绎出稻米与人类紧密相连的文化根源。而一比一还原的稻作人家里,堂屋里的草鞋、蓑衣、钉耙,灶台上悬挂的腊鱼腊肉,餐桌上摆放的农家小菜,让你宛若置身古朴恬静的农家小院。

  观众可享沉浸式体验

  在光影演变下,农人徐徐挥舞鞭子,耕牛缓缓拉犁向前……在隆平水稻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使陈列化静为动,让水稻的历史和文化“活”了起来。张璎介绍,互动体验是隆平水稻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展厅内布置了各类多媒体设备,总计近百个,包含环幕影院、幻影成景、360°全息投影等,让观众与场景内容进行实时交互,获得沉浸式体验。此外,市民还可在入口处租赁耳麦,通过馆内的30多个感应点进行自助语音讲解。

  漫步在隆平水稻博物馆,惊喜时常不期而遇。在“稻米之路”板块,两侧十余块全息屏幕垂直而立,通过投影,各民族和国家与水稻相关的风俗化为斑驳光影,在前后两端镜面的反射下,延伸出一条光彩夺目的“稻米之路”,效果十分震撼。

  观众在水稻科技展厅更是能体验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意趣。通过大屏幕的动画设计,参展者宛如置身小女孩的梦境中,与“米博士”踏上奇异旅程,探寻水稻的神奇与奥秘。整个展厅设立了46个多媒体设备,有不少是互动体验项目,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通过各种互动小游戏,在轻松游玩中学到知识。

  据悉,2016年,隆平水稻博物馆试开馆,率先开放了三大常设展厅之一的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厅,重点表现袁隆平以及他的团队研究杂交水稻所取得的成绩,揭示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 对世界的贡献。展厅综合文献资料、科技档案、植物标本,充分运用一系列科技方式讲述袁隆平事迹,还原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试开馆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领导嘉宾400多批次、观众10万多人次。(记者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