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故事,传播湖南好声音。日前,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主办的全省新闻战线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在长沙圆满落幕。来自省直和市州新闻单位及“记者在扶贫一线”的47名编辑记者,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围绕“增强‘四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主题,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新闻故事。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
一年一度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大盛事。省委宣传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做到了站位高、形式新、参与广、效果好。
全省新闻战线300多名编辑记者参加初赛选拔。今年以来参加全省“记者在扶贫一线”活动的20位编辑记者(包括一位新华社记者)全部参加比赛,讲述来自扶贫一线的感人故事。经过激烈角逐,47位选手晋级复赛,15名编辑记者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编辑记者们把笔墨和镜头对准基层,讲述的故事让听众身临其境,同频共振。记者们有的蹲点脱贫攻坚第一线,用脚步丈量脱贫路;有的深入援疆第一线,聚焦中央重大战略和重要部署,见证了援疆干部的大爱无垠;有的驻点科研基地,聚焦科学家以身许国的信念;有的深入红土地,寻找蕴藏共产党人精神与信仰的红色密码,讲述红土地上过去与今天发生的故事和变化;有的乘上绿皮火车,穿越大山,用视听和文字反映时代变迁。这些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是湖南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生动写照,彰显了新闻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在怀化市溆浦县实践锻炼的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白田田,常常骑着摩托车深入贫困村组,与老百姓同劳动、共生活。他以自己的亲闻亲见,讲述了贫困县溆浦治水与脱贫的感人故事,并以《千年治水史,今朝脱贫记》为题,在新华每日电讯详尽披露了两位书记治水的事迹,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赓续奋斗的不变初心。
“做一个好记者没有捷径,必须俯下身子,走到新闻和故事的现场去,才能挖掘到感人的东西。”湖南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朱玉文在永顺县实践锻炼,一天深入小溪镇调研走访,听闻电力部门技术人员为谢根处老人修电路的故事,当即决定要到实地看看。由于没有公路,他只能步行,穿越原始次生林、涉水过溪、爬羊坡界,走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谢根处家,促膝交谈中成就了一个有温度的故事《谢根处家的灯又亮了》。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易领高从事新闻工作26年,到过全省40个贫困县。在国家深度贫困县桑植县红军村,易领高采访发现,一条新修的产业路成了“最美脱贫路”。主持修建这条路的,是省军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凯。路通了,村子里原生态的野生粽叶林成了产业扶贫基地,老百姓就有了稳定收入。易领高灵机一动,干脆把故事的主题叫作《路的尽头,就是希望的起点》,听众容易理解,也听得进和传得开。
“趁自己还能拄着拐杖行走,多到基层走一走,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今日女报记者谭里和在演讲中如是表露心声。5年前,他作为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十佳选手,在中央电视台作了题为《用拐杖撑起的新闻理想》的演讲。如今,他幸福地“用拐杖点亮了新闻人生”。身残志坚的他,一再申请要参加“记者在扶贫一线”实践锻炼。前往新宁县的前一天,报社送他3副拐杖,希望他在扶贫一线走到扶贫干部身边去,走进老百姓心里去。在超额完成调研采访任务的同时,他凭着真心真情,募集资金资助新宁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72名残障孩子,彰显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
记录时代前行,传递不变初心
编辑记者们在分享新闻工作酸甜苦辣的同时,深情地讲述那些采访中最深的感动。置身“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现场,故事直抵心间,震撼心灵。
衡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罗佩瑶讲述了我国超声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衡阳籍科学家赵淳生院士放弃美国丰厚待遇,坚持回国自主研发超声电机的动人故事。她说:“要做那个发掘得最深、探问得最久的记者。唯有如此,才能记录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两年修通600多公里路,是当地七八年也修不完的里程;分管旅游5年,使当地旅游收入涨了13倍。这是湖南援疆干部尹立鑫在吐鲁番鄯善县开创的业绩。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记者李紫昱半年里几度赴新疆,探寻尹立鑫的初心故事。“我亏欠家人较多,但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我无怨无悔。”尹立鑫一番话,让李紫昱湿了眼眶。
“您走过这样的天路吗?”常德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王雪讲述了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驻村扶贫队队长张忠富的扶贫故事。张忠富带领村民,用钢钎、铁锤硬是在海拔1600米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19.2公里长的“天路”,结束了常德最后一个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张忠富的故事深深激励着我,要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记者!” 王雪说。
声情并茂的讲述,传递着新闻工作者共同的心声:牢记初心使命,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记者 杨元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