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卡拉卡doctor”,最美援非医生

来源:人民网2019-06-27 00:00
浏览量:1|| | ||

  中国(湖南)第16批援津医疗队员为当地儿童义诊、送礼物,并与孩子们合影留念。援津医疗队供图

  中国(湖南)第16批援津医疗队员为当地儿童义诊、送礼物,并与孩子们合影留念。援津医疗队供图

  “古代,华陀、扁鹊、张仲景、李时珍……一代代医学大家应时代召唤,践行着医者誓言; 今天,‘一带一路’上的湖南白衣天使肩负医疗援非大国担当的历史使命,在非洲大地贡献中国力量。”近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蒋荣志向记者介绍,46年湖南医疗援非以来,援非医疗队员在全国甚至国际上获得了诸多殊荣,他们有的被评为全国最美援外医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有的被受援国总统颁发金字奖章,多次获得受援国政府和卫生部颁发的勋章、荣誉证书和嘉奖,有的被誉为“新时代平民英雄”“最受欢迎的人”,还有的被称为“来自东方的白求恩”。

  记者采访了几个典型代表,听他们讲述医疗援非的故事,感受中非人民的深厚友谊。

  33年“巨大阴囊橡皮肿”一日除

  讲述人:吴金术(第4批援塞医疗队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援非时工作于省中医研究所)

  1980年至1982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湖南)第4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担任外科医师。在两年多时间里,做了各种手术2000多例。

  我最难忘的是给一名叫夏克·卡玛拉的37岁男患者做手术。他患阴囊橡皮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双侧腹股沟斜疝33年。阴囊直径66厘米,阴囊底接近地面,行走困难,只能双手托起阴囊,缓慢移动。他先后去过苏、美、英、荷、印等11个国家的医疗队就诊,都说不能治。我查看了患者的病情,认为可以手术,并设计了7种手术方案。

  因为他的阴茎内缩,为清洗他的皮肤,我足足花了3天时间。病人不能平卧,一睡下去,阴囊基部皮肤立即肿胀,而患者又不能站着做手术,最后,请当地人砍了7根红松棍子,扎了两个三角架,用两床新被单将阴囊托起,悬吊在两个三角架间的单杠上,终于一次性完成了这个艰难的手术。切下的阴囊肿物约38公斤,足足一大盆。

  手术成功了,曾留学前苏联9年的医学博士马蒂说:“这是人间的奇迹!”中国驻塞经商处发文报道“33年疾病一日除”,并发给全非47个医疗队,产生了极大影响。当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非洲天空飘扬时,我泪流满面,真正体会到为祖国争得荣誉的那种激动心情。

  为救人命,不顾患者血液喷溅到自己脸上

  讲述人:叶柯(第18批援塞医疗队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17年全国“最美援外医生”)

  2016年6月20日,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玛利亚被收治入中塞友好医院。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的的肿瘤达12×10cm大小,严重压迫气道并导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随时有发生窒息的可能。经过医疗队多次讨论,最后决定为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手术。

  此前,中塞友好医院从未开展过全麻手术。队友麻醉师邹志鸿费尽心思,从上海定制转接阀,经过3个多小时奋战,最终才完成这例手术,患者平安。

  作为外科医生,手术或急救操作时,被患者的血溅在身上,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在塞拉利昂,却存在疟疾、伤寒、结核甚至艾滋病的传染风险。

  同样是一名被喉部肿瘤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辗转被送到我的诊室时,患者当时已脸色发青、呼吸困难,眼看就要窒息了。我来不及将他送到急诊,当即就拿出手术刀,为他切开了气管。

  血液和肿瘤组织喷了我一脸,但这丝毫没有使我的动作停滞,撑开切口、插入套管、放入内管,一气呵成的操作让救命的空气进入了患者的体内,为患者赢得了生的希望。

  很快,不少当地患者,甚至还有黎巴嫩、印度、欧美等邻国患者都慕名而来,每天门诊量最高时突破200人次。

  援非经历,让我成了一名“全能医生”

  讲述人:陈东(第15批援津医疗队员,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获2018年“湖南省白求恩奖”)

  2017年5月29日,我们第15批援津医疗队到达目的地。

  远隔万里,面对的是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医院管理模式的差异。奔赴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的一线,有时凌晨4时就要起床,随队友一起去偏僻地区开展义诊。因为医疗队人手有限,我不仅要看内科,还要看儿科、皮肤科、传染科,甚至耳鼻喉科、急诊外科等,有时一天义诊要看200多人。援非经历,让我成了一名“全能医生”。

  津巴布韦是个美丽的国家,一年只有雨旱两季,气温最高不过35℃,最低7℃以上,没有空调。市中心看到的高楼大厦,虽然陈旧,但绿化相当好。即便是再穷的家庭,他们也把周边的花花草草整理得漂漂亮亮。

  我工作的帕瑞润雅塔瓦医院是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房屋陈旧,但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人乱丢垃圾,病人安安静静地排着长队。医生对病人的态度非常好,但没想到,病人对医生的态度更好,尤其是那一双双眼神,充满了对医生的感激之情。

  难忘2017年11月4日,随驻津湘商会驱车100多公里去锡诺亚孤儿院进行慈善义诊的经过,那些孩子活泼、淳朴,却很贫穷,受到先心病、佝偻病等疾病的折磨。返程路上,大家都很沉默,心想有机会还要去看看孩子们。

  “夏卡拉卡doctor”,最美的医生

  讲述人:王卫平(第15批援津医疗队员,株洲市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18年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回想起2017年10月17日那天的一台手术,让我难忘。

  15年前,我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小腿双蒂推移皮瓣治疗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没想到会用在非洲人民身上。

  那年10月17日是周二,与帕瑞润雅塔瓦医院骨科主任戈雅查房时发现,28床女病人由于小腿骨折前侧软组织缺损面大,要等肉芽慢慢长好再植皮,病人痛苦不堪。

  突然间,我想起了一个老办法。15年前,我曾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科研攻关,还曾获得科技进步奖。

  于是,我对戈雅医生详细讲解了我的手术方式。戈雅很兴奋并认同,安排病人第二天做手术,由我和队友张威现场演示给所有骨科医生。

  麻醉非常成功,我和张威细致地把患者的小腿前部伤口清理干净,并在胫骨上打上小孔,然后小心翼翼地分离小腿后部皮瓣,推移到前部覆盖,再取一块游离皮移植在小腿后部,这样,患者就只需通过一次手术达到满意效果,且不需长期住院了。一个半小时过去,当我缝完最后一针时,手术室内响起掌声。

  因为可爱可敬的队员们的甘于奉献,中国医疗队被当地人称为“夏卡拉卡doctor”,意思是最美的医生。

  巧遇九旬美国医生,曾坚守“埃博拉”一线

  讲述人:刘宇(第19批援塞医疗队员,浏阳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2018年5月当选为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

  2017年8月7日,我们荣幸地遇到96岁的美籍眼科博士Dr Gess。他毕业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疗系,1957年来到塞拉利昂,开始了他60年漫长的从医传奇。

  博士的记忆力超强,他说,1991年,塞拉利昂内战爆发,美国大使馆要求所有在塞美国人撤离,他却悄悄留了下来。几次“埃博拉”爆发,没人敢接触病人,而他,一直坚守在急救第一线,到处筹款、为病人治病,每天都要跟“死神”搏斗。博士说,他要回美国了,可能不再回塞。

  博士的妻子自1952年随他来到非洲,两年前去世,这个国家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博士美好的爱情与光辉岁月。博士认为,塞拉利昂人民非常善良、淳朴。临走前,他送了《Ebola's Den(埃博拉的窝)》给我们,书里记载了他在塞拉利昂的传奇故事。

  博士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援塞的日子里,我常在网络、微信朋友圈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水依然浑浊,电照样一天停几次,网络也不稳定,但医疗队的工作热情丝毫不减……每天门诊大厅的病人越来越多,桌上登记挂号的病历本越堆越高,他们都是找中国医生看病的。(记者 杨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