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马达加斯加,工作人员在田间播种。(资料图片) 通讯员 摄
马达加斯加项目公司成员在试验田合影。(资料图片) 通讯员 摄
2019年,马达加斯加,工作人员在制种现场除杂草。(资料图片) 通讯员 摄
6月的湖南,夏天的味道渐浓。万里之外的尼日利亚,即将从旱季进入雨季,那是当地水稻生长的黄金期。踩着这个节奏,袁氏种业杂交水稻技术和市场专家王键、易宝书将从长沙飞抵尼日利亚,开启当地上万亩杂交水稻的规模种植。
这是一场充满挑战和荣耀的接力。几年前,为了选出一块上百亩的稻田进行杂交水稻品种筛选,湖南专家连续奔波了一周多才如愿。为了在没电的田间精选谷子,湖南专家从浏阳定制了手摇风车带去,当地农民开心地抛弃“摔谷法”。未来,尼日利亚2万公顷稻田有望种上杂交水稻,比当地品种可增产1倍。
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是袁隆平院士的两大梦想之一。遥远的非洲,对粮食的渴望异常强烈。如何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帮助当地人民解决饥饿问题,一直是袁隆平院士关心的大事。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农业专家,用智慧和汗水让杂交水稻在非洲生根发芽,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
1.请进来也送上门,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和示范延伸到田间
在杂交水稻界,最有名的技术培训国际班都开办在湖南,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只要能抽出时间,袁隆平院士总是亲自授课。在5000多名学员中,不乏非洲学员的面孔。杂交水稻显示的高产优势,让他们感受到了“东方魔稻”的魅力。
“我们在这里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培训期间,天天吃大米,非常快乐。在喀麦隆大家最喜欢吃的就是大米,但平均每星期只能吃两次。我们希望通过杂交水稻的推广,让喀麦隆人民每天都能吃上大米。”喀麦隆学员西比亚帕,对湖南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由于耕种习惯、农业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推广比在亚洲和美洲艰难得多。尽管如此,中国农业专家和农业企业迎难而上,一直在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除了热情请进来培训,技术服务也延伸到了田间。
袁隆平院士秘书杨耀松研究员,多年从事杂交水稻国际推广。他告诉记者,从1996年至今,中国政府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受援国政府三方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已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国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中国企业还在坦桑尼亚、卢旺达、多哥、利比里亚、莫桑比克、喀麦隆、马达加斯加、几内亚、加蓬、加纳等国投资建设了杂交水稻试验基地。
在西比亚帕的家乡喀麦隆,经过2014年和2016年的试种,来自中国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优势明显,适应性好,可在当地扩大种植。其中的“Y两优1号”品种,曾率先实现了我国超级稻二期攻关目标。
这些年来,培训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学员,成了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黄志远的工作“常态”。他不仅每年在长沙授课,还曾辗转前往科特迪瓦现场传经。
“格格杜垦区位于科特迪瓦南部迪沃市,经过20多年发展,已成为中方援非农业合作项目的典范,也是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黄志远回忆说,学员们热情蛮高,有的妇女背着孩子来听课。炎炎烈日下,他领着学员们下到稻田上课,如何堆肥、抛秧、识别病虫害、观察杂交水稻长势,手把手地教给大伙。
2. 增产显著, 杂交水稻上了马达加斯加货币
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是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高的国家,平均单产比当地品种高出1倍以上。巨变背后,是湖南省农科院和袁氏种业的多位专家持续13年的接力推广,是一个个散发着芬芳稻香的故事。
在2006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承诺将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援建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是首个项目。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除亚洲国家外生产稻谷历史最长的国家。但品种老化严重,且种植管理粗放,全国水稻平均产量约为3.5吨/公顷。大米不能完全自给,每年要进口20至40万吨的大米才能满足本国需求。该国政府急切地盼望尽快实施项目。
2007年3月30日,专家组一行3人启程赶往马达加斯加,参加商定在第三天召开的两国联席会议。杨耀松在曼谷机场转机时,突发剧烈腹痛,脸色苍白,腰都直不起来了。登机还是改签?他很快做出了决定:“没事的,死不了,我可以挨到马国,再去中国援马医疗队看病。”
登机后,杨耀松痛得只能躺在座位边的地板上,空姐坚持要他下飞机,争执惊动了机长。同行的省农科院研究员方志辉拿出随身携带的感冒药、止痛片和止泻药各2片喂给他吃,向机长保证会好起来的,看着这股“霸蛮”劲,机长无可奈何默许了。
到达马国后,杨耀松立即被送去治疗,原来是肾结石急性发作,治疗了7天才慢慢好转。
专家组在马达加斯加的第一次播种,是在2公顷的试验田里对34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以筛选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到了插秧的时候,问题来了,马国人不知道如何插杂交水稻的秧苗。为了教会附近村落的妇女插秧,专家们只能用临时学来的几个马语单词,手舞足蹈地指挥比划,简单的术语一下子变得难以说出口。
转眼到了收割季。当地的脱粒机不中用,专家们只好像当地农民一样使用最原始的脱粒方式,雇请人工把割下的稻穗一把一把用力在大铁桶上甩,让谷粒落在事先准备的编织布上。
验收结果引起了轰动。有一个叫M729的杂交水稻品种,每公顷产量达10.41吨,比当地两个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1.5%和114.6%。
2017年夏季的一天,马达加斯加的几位官员来长沙拜见袁隆平院士时说道:“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人民已基本摆脱饥饿。为了感谢您,马达加斯加特意选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马达加斯加人民都想见到您!”
时间倒转到2005年11月,受袁隆平院士全权委托,方志辉和杨耀松等人如约来到马达加斯加驻华使馆,就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推广合作进行商谈,并签署了中马有关杂交水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时任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多随后来到湖南,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希望马国政府及大使先生大力支持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发展,为解决马国粮食短缺问题开拓新的出路。
“马达加斯加已审定的5个杂交水稻品种,全部来自湖南。”长驻马达加斯加的袁氏种业总经理张立军自豪地告诉记者,当地已有接近2万公顷田地种植杂交水稻,年增产稻谷6万吨。
3.11年摸索,成功实现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
种植1亩杂交水稻,需要1公斤左右种子。要实现杂交水稻在非洲大规模推广,离不开在当地规模化制种。今年4月,我国在非洲首次成功实现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这批种子将于7月在马达加斯加播种。
历时11年,这一天终于到来。
从几十个杂交水稻品种中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5个佼佼者,何处是制种的最佳地?选地一波三折。
“我们首选马达加斯加首都进行试验。可是那里海拔1000多米,晚上温度低的时候只有十四五摄氏度,而制种扬花时最低温度要求20摄氏度,产量上不去。试了两年都不行。”袁氏种业常务副总刘国湘回忆说,接下来看中了离马达加斯加首都200多公里的扎卡,那里是该国面积最大的水稻主产区。
试验依旧失败了。扎卡海拔800多米,试了两年,发现气温变化大,病虫害多。
一路向北,来到了安塔拉哈。头年试种了10多亩,成功了!再接再厉,发展到100多亩。
一个制种基地不够。“马达加斯加南北有2000公里,全是土路,还要绕弯,跑一趟得一周。”刘国湘说,又经过几年挑选,制种基地扩大到东、西、中部3个点。
除了地理条件限制,制种中遇到的其他挑战也不断考验着中国专家和企业。就拿秧苗移栽来说,必须在三五天栽完,否则苗子老过头了。“当地农民前后可以栽上10多天。我们就得想办法提高效率。”刘国湘说,还有装肥料的桶子、运肥料的扁担,都要为当地农民备好。
张立军此次回国,是专程参加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2007年10月,我们第一批技术人员到达马达加斯加时,临时住地没厕所、没浴室,蚊子和饭混在一起。用锈铁桶接雨水、用明矾澄清后,再装到干净桶里烧开喝。同去的法语女翻译刚大学毕业,一个月全身长满了红坨坨,参赞夫人去看望时都哭了。现在我们修起了专家楼,条件与那时比是天壤之别。”张立军难忘当年的艰苦,更骄傲如今的成就,“2018年在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有100多公顷,今后还将逐步扩大制种面积,以后当地需要多少种子都供得上了。”(记者 胡宇芬 周静)
■链接
举办近200期援外培训项目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并由袁隆平院士担任名誉董事长的高科技现代种业集团,2018年跻身全球种业企业前八强。
2009年,商务部首个援外培训基地——“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正式落户隆平高科。公司于同年成立国际培训学院,承担国家商务部对外援助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
隆平高科拥有以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国内外资深专家团队及完善的农业综合技术国际培训体系,在省内外建立了多个培训教学实训基地。培训领域涵盖水稻、玉米、蔬菜、农产品加工等各产业链;培训语种涉及英语、法语、葡语、俄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等。
截至2018年,隆平高科共承办了近200期援外培训项目,培训了来自亚洲、非洲、拉美、欧洲、加勒比海及南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同时还承担了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东帝汶、菲律宾等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援建和多项对外援助技术合作项目。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周静 整理)
部分非洲国家种植杂交水稻情况
马达加斯加:2007年,湖南省农科院选派专家在马达加斯加进行了34个杂交水稻品种和2个当地当家常规品种的比较试验,筛选出10个比当地对照品种明显增产的杂交水稻品种。其中,杂交水稻品种M729产量达10.41吨/公顷,比当地2个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1.1%和114.6%,达到极显著水平。目前,中国袁氏种业正在马达加斯加推广3个杂交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0公顷。
埃及:很早就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也审定了一些杂交水稻品种,但由于粳型杂交水稻优势不强,加上制种难度大,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不大。
几内亚:于1996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2003年中国杂交水稻组合6个在几内亚试种,高产达8.44吨/公顷,均比对照品种极显著增产。2009年对11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进行试种,内香优18旱雨季产量6.03~8.97吨/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35.18%~54.6%。
赞比亚:1992至1993年,在赞比亚国家级灌溉稻品种对比试验中,中国杂交水稻组合汕优桂99产量7.96吨/公顷,较当地良种增产22%,威优77、威优46产量分别达到13.10吨/公顷和12.10吨/公顷,比当地最优的卡富西5号分别增产32.6%和22.9%。
马里:2009年,马里试种了中国杂交水稻品种3个,试种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00%、80%、80%。
利比里亚:2005年,利比里亚开始示范种植中国杂交水稻,产量最高达11.1吨/公顷,比当地品种高3倍以上。
肯尼亚:2013年,中国科学院中-非中心在肯尼亚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为6.0~7.5吨/公顷,是当地常规品种产量的4~5倍。
多哥:2006至2015年,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在多哥试种,平均产量7.1吨/公顷,比当地品种普遍增产20%~30%。
坦桑尼亚:2011年,坦桑尼亚试种来自中国重庆的10个杂交水稻品种,最高产量为10.5吨/公顷,比对照品种增产47.9%。
布隆迪:2016年,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在布隆迪试种,最高产量13.86吨/公顷,比当地水稻品种单产高3倍。
塞内加尔:2010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塞内加尔试种,产量9.3吨/公顷,比当地水稻增产3倍以上。2017年,具香味的杂交水稻品种AR051H在塞内加尔通过审定。
几内亚比绍:2009至2013年,中国杂交水稻品种3个在几内亚比绍试种,产量均超过8吨/公顷。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周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