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传承“半条被子”精神: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来源:人民网2019-04-17 00:00
浏览量:1|| | ||

  骤雨初歇,山间雾散,树叶绿得发亮,站在高处俯瞰,一条平坦的“红军路”,将村庄串成一幅水墨画——这里是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

  “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去年底村里贫困人口全脱贫了。”汝城县委书记黄四平告诉记者,“沙洲村党员干部弘扬‘半条被子’精神,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交出了新时代长征路上脱贫攻坚的优秀答卷。”

  凝聚人心,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我家的房子租给卖辣椒酱的,游客进进出出,把门给弄坏了,到现在也没修好,这可怎么办呀?”4月8日晚,沙洲村的夜谈会上,村民张仁宪焦急地说。

  “您别急,我们会联系租户,让他尽快维修。若是修不好,一定给您做一个新门。”汝城县委驻沙洲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黄飞回答得干脆。

  头一回当房东的张大姐一听这话心安了,露出笑容。

  “大家希望村里发展民宿,我们准备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大家经营管理。”村支书朱中建说出了大伙最关心的事。

  村委会主任朱向群接过话头:“想把客人留下来,村里就一定要保持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不要乱堆柴火、农具或生活垃圾,更不能给人留下‘脏乱差’的印象。”

  夜谈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县、乡、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问急事难事、询发展意愿,气氛十分热烈。

  “无论大事小情,都在夜谈会上找到了答案。”村民朱小红说,“干部为大家办实事、解难题,让我想起徐解秀奶奶生前常讲的‘半条被子’的故事。”

  红军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了下来。徐解秀老人常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共产党人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朱中建说,召开夜谈会,就是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越是观点碰撞,越能凝聚民心。”

  沙洲村探索村民自治理事会机制,大小事务由村民集体决策,理事会负责实施。几年前,沙洲村开展空心村改造,需要拆掉30多户人家的土坯房,盖砖瓦房。曾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朱建辉被推选为空心村改造理事会会长。“既要降低建设成本,又要提升美观整洁度,理事会为此主持召开村民会议17次。”朱建辉说,大家决定统一拆建,村民将建房资金交给理事会,理事会购买建材、联系队伍施工,及时公开财务账目。

  “半年时间,30栋新房建成完工。工程质量好,价格还实惠。”村民朱海忠说,工地上连螺丝钉都没丢一颗,“有了村民自治理事会,资金项目清清楚楚,乡亲们心中也明明白白。”

  转变“等靠要”思想,主动要求脱贫摘帽

  “每天巡山两次,晴天待在山上的时间更长些。”担任生态护林员的村民朱利志脸晒得黝黑,却劲头很足。

  几年前,母亲患精神疾病,妻子突发强直性脊柱炎,全家背上沉重债务,这个80后小伙子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2015年,朱利志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人住院可报销90%以上,女儿上学免除所有费用,每学期还有500元生活费。负担减轻了,可增收仍是难题,朱利志对未来陷入迷茫。

  “你才30岁出头,要拿出斗志来。”朱向群找到他,“村里设立了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每年工资1万元。但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丁点闪失,你能不能胜任?”

  “能!我一定要看好青山,为发展旅游出力。”朱利志回答。2016年底,各项指标达到脱贫标准,他主动脱贫摘帽。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脱了贫,不歇气,朱利志和妻子在村广场支起小摊,销售零食、饮料等,还参加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习网络营销,做起了水果电商,“去年我家收入8万多元。”

  沙洲村共有142户村民,其中3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转变“等靠要”的思想,鼓励自力更生,村里不少和朱利志一样的贫困户,提振精气神,转动脑瓜子,摘掉了“穷帽子”。

  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人赡养的贫困户,村里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部分给他们分红:村里光伏发电项目每年电费收益4万多元,其中2.1万元分给7户最困难的贫困户;2017年村里办起瑶家乐农庄,每年收益14.5万元,拿出5.2万元分给贫困户。

  “去年底,沙洲村仅剩的1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乡党委书记廖玉康说。

  “红”与“绿”有机结合,产业兴旺百姓幸福

  “这里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3位女红军住过的床仍保留在这里,诉说当年的鱼水情深……”朱淑华是徐解秀老人的曾孙女,村里搞起红色旅游后,她承担起讲解员的工作,“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有目共睹。”

  发展红色旅游,沙洲村将“红”与“绿”有机结合:一手保护传承红色文化,一手建设绿色美丽家园。

  为减少污染,沙洲村铺设污水管网,新建两个地埋式净化池,改建垃圾收集设施,统一回收处理垃圾。利用废弃、边角场地,拆除村民家的杂屋,腾出6000多平方米新空间,用于建设绿地。种满果树的后垄山,修起水泥游道,冠名磐石公园。滁水河畔建起旖旎的风光带,31栋古民居保留完好,新建的房屋统一改造为湘南民居的古朴样式……沙洲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更加舒适方便。

  “过去用的是山垄水,出行是泥泞不堪的黄泥路,村民没有活动场所,通信十分不便。如今,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道路全部硬化,就连手机信号也强了不少。”村民朱小勇说。2017年,沙洲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游客慕名而来,乡亲们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有的把房子租出去,当起了房东;有的在景区上班,拿上了工资;有的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有的销售土特产,出租单车等游乐设施;有的依托枇杷、水晶梨等特产办起了水果采摘园……2018年,沙洲村来访游客超过26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40元,村集体收入达20多万元。

  “半条被子”纪念广场旁有一面墙,徐解秀老人的二儿子朱中雄指着上面“听党话跟党走,幸福生活在前头”两行大字信心十足地说:“好日子还多着呢!”(记者 王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