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李玉妹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要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广东人大履职尽责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坚决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切实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认真抓好今年安排的广东水污染防治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防汛防旱防风条例等立法项目,充分发挥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加强黑臭水体整治、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围绕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通过专题调研、视察、接待选民以及就地就近巡查等方式,上下联动促进水环境质量不断好转。
本报记者 贺林平整理
产业融合发展 激发乡村活力
江泽林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加大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活力。
目前,农村需要脱贫致富,解决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和生态环境,都离不开产业支撑。
我们应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优势和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兴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创新多类型的产业融合模式。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单产、总产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吉林肩负着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任务,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调剂、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方面作更多探索。
本报记者 岳富荣 祝大伟整理
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李微微委员(湖南省政协主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脱贫攻坚作了重点部署,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将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难点。当前,贫困地区即将脱贫,全面转入乡村振兴阶段,谁来发展农村产业?产业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紧迫问题和现实困难。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家庭,建议出台更大力度、更可持续的帮扶政策,一户一策、精准施策。一是制定政策,积极推动企业下乡、资本下乡,积极引导人才回乡。二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用好农村土地资源,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推进城乡要素融合,把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城市的资本、技术、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地整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村产业做起来,实现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侯琳良整理
对腐败零容忍的决心绝不动摇
任建华代表(山西省纪委书记)
山西的监察体制改革,从先行先试到新起点上的深化实践,始终按照党中央部署向前推进。
山西监督执纪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拓展深化。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对不收敛不收手的一律从严查处,有力有效惩治腐败。去年全省立案数、组织处理人数、党纪政务处分人数、移送司法机关人数均超过监察体制改革前历史峰值。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2014年至2018年,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期新增违纪问题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变化充分表明,山西同全国一样,纠正“四风”工作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
今后,山西将始终保持“治”不忘“危”的清醒和自觉,对腐败零容忍的决心丝毫不动摇。
本报记者 胡 健 乔 栋整理
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陈辐宽代表(山东省纪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真抓实干氛围。要讲政治、勇攻坚。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以绝对忠诚的态度、攻关夺隘的勇气、善作善成的决心,坚决打好攻坚战。要抓具体、严惩治。严查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等突出问题,从具体人、具体事抓起,加大执纪问责、通报曝光力度,以严抓严管强化震慑、化风成俗。要盯关键、促治本。突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从严监督、从严要求,推动先行动、做示范,形成头雁效应。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通过思想教育、健全制度、改进考核等方式,系统治理、标本兼治。
本报记者 徐锦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