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渔业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2011 第50期)

来源:农业科2011-09-20 00:00
浏览量:1|| | ||

  岳阳倚江临湖,大小湖泊、池塘、水库分布星罗棋布,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渔业历史悠久。建国以来,岳阳渔业的发展经历了由捕捞到捕养结合、零星散养到集约化养殖、四大家鱼到名特优养殖、传统渔业到现代渔业的转变过程,水产品总量逐年增加,渔业经济地位逐年增强,在种养业中,水产业已三分天下有其一,水产品已成为我市农业中继生猪、粮食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渔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岳阳市渔业发展现状

  全市水域滩涂总面积472.5万亩,可养水面133.35万亩。2010年全市各类水产品养殖面积113万亩,其中池塘养殖51.4万亩,湖泊养殖33.7万亩,水库养殖15.7万亩,河沟及其他养殖12.2万亩。近几年来,名特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面积达到70.4万亩,占62%。其中珍珠吊养面积6.9万亩,河蟹放养面积21万亩。年生产水产品产量37.87万吨,其中名特优产量16万吨,实现渔业产值49.4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第一,河蟹产量更是占到了全省单个品种产量的60%以上。

  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的水面有87万亩,已初步形成以无公害水产养殖为主,饲料生产、成鱼销售、水产品加工、贮运、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异军突起的产业格局。华容县和湘阴县跻身全国渔业百强县,湘阴县还被确定为湖南省唯一的名特优养殖示范县。

  近几年来,我市渔业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养殖品种结构不断调整,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全市渔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

  1、水域资源充分利用,多渠道增收增值

  全市水产养殖已从池塘、湖泊发展到水库、沟渠、河流等领域;养殖方式由粗放、分散养殖发展到网箱、网栏、机械自动化投饵、设施渔业等集约高产和以绿色环保为主的无公害健康养殖;近郊渔业由单纯的养殖向结合餐饮、垂钓、观光等休闲渔业方向发展。养殖水域资源丰富、水源条件良好的临湘、华容、湘阴等地,淡水养殖已从农业的从属地位中脱离出来,由兼业养鱼转为专业养殖。

  2、常规渔业稳步发展,总产量年年增长

  常规渔业作为渔业发展的“大头”,一直以来,在我市都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苗种生产能力比较强,全市有执证苗种场49家,年生产能力达到63个亿尾,基本上能满足本市需求。二是养殖产量稳步增长,近几年年均增长率在4%左右。目前,精养池塘平均单产达到1100斤左右,湖泊平均单产240斤左右,增产潜力还很大。

  3、地方特色产品鲜明,养殖品种数量多

  岳阳有种质资源和水域环境的优势,但人们并不满足传统主养的“四大家鱼”,还在不断地引进和驯养新品种。其中引进的牛蛙和美国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比较成功,至今在岳阳渔业经济中有一定影响;驯养的品种有龟、鳖、鳝、鳜、乌鳢、大口鲶、黄颡、青虾、中华绒鳌蟹等,这些驯养品种以鳝、鳜、大口鲶、珍珠、中华绒鳌蟹等形成了较大的气候。如临湘的黄鳝、云溪的河蟹、华容的大口鲶、君山的乌鳢、岳阳县的珍珠成为地方特色品种。2010年全市名特优水产品产量16万吨,占渔业总产量43.2%。地方特色水产品在全市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产业板块明朗化

  全市大力培植“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促进了规模养殖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品种集中在某一区域生产格局。形成了六大特色渔业板块:一是以华容治河渡月亮湖为核心的南方大口鲶标准化养殖板块,面积3万亩;二是以湘阴县鼻湖、来仪湖渔场为代表的青鱼主套养板块,面积4.5万亩;三是以华容县幸福、注市、团洲,湘阴白泥湖,君山柳林州镇的乌鳢特色专养板块,面积1万亩;四是华容幸福、临湘源潭镇为代表的网箱养鳝板块,网箱数量44万口664万平米;五是以云溪区白泥湖、湘阴鹤龙湖为代表的湖泊网围轮牧式河蟹养殖板块;六是以君山区、岳阳楼区、湘阴县等为龙头的休闲渔业板块,共有946个融休闲、度假、垂钓于一体的休闲渔庄,面积达9万亩。 目前全市形成了以临湘、华容、湘阴为主的黄鳝产业带,以华容、湘阴、岳阳县、君山为主的珍珠产业带,以华容、湘阴、云溪、岳阳县为主的河蟹产业带,区域特色越来越明朗。

  5、生产方式不断转变,健康养殖逐渐普及

  全市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宣传、积极推广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重点推广了以猪-沼-鱼、鱼-鳖、鱼-珠、鱼-禽、莲-鱼、鱼-鳝等多功能的渔业生态综合养殖技术和标准化养殖技术。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华容东湖、蔡田湖渔场、临湘市源潭镇、新建渔场、云溪区白泥湖、湘阴县、市水科所等创建了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小区14个。各县市区通过科技入户、办点示范等方式,都创建了2个以上的生态、健康养殖小区。全市生态渔业面积42万亩,占全市养殖水域面积的37%,生态健康养殖理念越来越为渔民所接受。

  二、制约岳阳渔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亮点纷呈,在看到可喜的一面的同时,我们也要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市渔业产业素质还不够高,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够强,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惠农政策对渔业关注度还不够

  一是渔民作为农民的一部分,享受不到和农民一样的待遇。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三农工作,陆续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如2006年全面免除了农业税,种田农民不仅不用交农业税,而且还相继享有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等多项补贴;养殖业中的畜牧业也有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良种猪人工授精补助、奶牛良种补贴等各项补贴;林业则有退耕还林、林业血防、林业“两金”减免等惠农政策。唯独最先进入市场,与市场接轨的水产养殖业,除了捕捞渔民可以享受燃油补贴外,水产养殖业这一块却被遗忘在一边,养殖渔民没有享受到惠农政策,渔业机械购置、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网络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政府尚未建立补贴机制;更为严重的是水、电、路改造进不了国家笼子,无人问津。据调查,岳阳县鹿角镇大毛家湖渔场养殖渔民每年每亩不仅要负担140元的鱼池上交,因为没有完成电改,抽水费每年每亩约负担60元。喝的是芦根水,走的是烂泥路,渔民颇有怨言。二是渔业基础设施老化,缺少资金维修。目前,国家对渔业的投入也只局限于渔业执法体系和水产品检测检疫体系建设,而对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缺。据我们调查,我市40万亩精养鱼池,约35万亩是八十年代初国家建设商品鱼基地时开挖的。这几年鱼价低,养殖效益不高,养殖业主无力对鱼池进行升级改造,造成池埂垮坡,有的池堤不仅鲜鱼运输车辆不能进入,就是生产人员行走也极为困难。此外,塘泥淤积现象也十分严重。如华容县蔡田湖渔场,有精养池300亩,有池塘30口,每口塘有效蓄水深度平均只有1.6米,塘泥淤积约40厘米,在20年前,这些池塘有效水体深度却达2.5米,塘泥淤积加上池堤垮蹋降低高度,每亩减少水体容量近600立方,养殖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相当于每亩减少产量300-400斤。全县个别地方精养池塘水深已不足1.2米,不但水体鱼载量减少,单位产量难以提高,而且大大削弱了抗洪抗旱的能力。全市约有25余万亩精养池塘面临上述情况。

  2、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

  最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进渔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渔业产业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渔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低层次阶段,尚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渔业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综合竞争力不强。2010年,全市水产品加工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水产养殖有市级龙头企业3家,主要从事淡水鱼的养殖,每家年销售额在1500万元以下,共联结养殖户1100余户,养殖面积养殖5.7万亩。无论从企业资产还是销售产量上来说,其规模都还比较小,龙头企业的品牌、销售、辐射带动能力、市场占有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同省内外其他渔业发达地区相比,综合竞争能力都相差较远。此外,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目前还只停留在以产品购销关系为基础的产销合作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渔民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渔业生产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档次、小规模、分散养殖状况。即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还相当脆弱,覆盖面不广、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经营和服务水平不高。

  二是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大。目前,我市已获得注册的商标虽有铁山水库的“相思湖”牌有机鱼、临湘的“湘源潭” 牌鳝鱼、华容“东湖源胖头鱼 ”、“NNH”河蟹等品牌,但在市场动作中缺乏大手笔宣传。如白泥湖牌河蟹凭借个大质优特点,连续三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得“蟹王”、“蟹后”称号,虽然其品质足以和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但远没有它的知名度大,销售单价与之相差甚远。

  三是渔业加工不够发达。我市渔业加工企业起步晚,全市大大小小160个水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水产品总产量相对本省其他地州市高,但淡水鱼的加工能力远滞后于生产能力,加工企业现状可以用“低、小、散、弱”来概括。主要表现在:①加工技术仍以传统的冷冻、烟薰、腌渍为主,没有精深加工,至于利用低值水产品以及水产品加工废弃物或水生动植物体的某些组织成分为原料所进行的非食品加工生产的饲料、医药和化工产品,如鱼粉、浓鱼汁、鱼油、鱼肝油、鱼胶、藻胶、甲壳素、水产皮革以及工艺品等一片空白,因而加工产品附加值并不高,原料利用率低下。②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加工能力弱。2010年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4万吨,用于加工的水产品25804吨。其中盐渍、熏腌制品等传统加工占绝大部分,达到8943多吨,鱼糜68吨,象罐头食品和熟食品加工所占比重很少。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缺少发展资金和名优产品,产品市场仍需大力开拓。

  3、生产各要素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一是养殖水域环境污染有扩散的趋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产、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养殖水域的事故频发。此外,单位养殖密度和养殖产量的不断加大,造成泛池、病害接连发生。据市渔业环境监测站统计,去年全市外源性污染导致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7起。

  二是水产苗种生产存在一定的瓶颈。目前,我市49家水产苗种生产企业,年生产常规水产苗种能力有63个亿,常规苗种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但部分名优养殖品种苗种无法解决,如鳝苗人工繁殖技术未能攻克,养殖苗种全靠野生资源,发展空间受限。还有部分名特优苗种仍需从外省市调入,不但增加了养殖成本,更重要的是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全市26000组四大家鱼亲本严重退化,已经体现不了大江大河原良种亲本的生长优势和抗病能力,种质资源更新迫在眉睫。

  4、工作机制不完善科技人才紧缺

  一是工作机制不完善。第一,缺乏统一、有力、有效的组织领导。政府领导对发展水产养殖业过问不多,而部门由于权威性不够,职能不强,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引导、协调、宏观调控的效能不高,力度不大,目前行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第二,行业信息收集统计工作不规范、不及时,预报预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水产工作站大都处于人走网破境地,即使名义上并入畜牧水产工作站,实质上由于无经费、无专职人员,所以行业信息收集、统计数据、报表工作也无法开展,致使建立预报预警机制、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失去基础,渔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如湘阴32个乡镇的32名渔技员,县财政每年每人拨付工资6000元,不足部分按上级要求应由乡财政解决。但全县只有3个乡镇解决了部分工资,这3名渔技员尚能尽职尽责坚守工作岗位,其他29个乡镇渔技员工资没有完全解决,个别渔技员干脆改行或外出打工,另谋生活出路。第三,工作措施力度不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池塘升级改造、技术培训等措施难以落实。

  二是科技人才紧缺。科技研发和配套体系建设滞后于渔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和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受机构改革的影响,最近几年全市水产系统新进的大学毕业生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普遍存在着老龄化、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如华容、岳阳县、临湘市、湘阴、汩罗市5县市承担了县级鱼病防治站项目,今年项目建设基本竣工,但是承担单位普遍反应缺少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担心项目不能有效的发挥渔业水质监测、鱼病防治和检疫作用,直接牵制了我市渔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三、加快发展我市渔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渔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切实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渔业的发展事关我市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局,各级领导要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建议成立岳阳市渔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市渔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协调和实施。政府领导在每年工作规划中,对发展水产养殖业要引起重视,并制定各级政府的考评目标;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的检查、监督,增加权威性。特别是县乡镇两级,要实实在在的加强对发展渔业生产的领导,解决渔技员的待遇等实际问题,把渔业生产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关心广大渔民的疾苦,加强渔业科技推广力度,为渔业生产的发展排忧解难。

  二是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高效生态渔业。要按照《岳阳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要求,结合一村一品工程,建立河蟹、黄鳝、珍珠、大口鲶、青鱼等高效渔业经济板块,围绕市场需求,适时引导发展名特优新等经济价值高、地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养殖品种。同时,要加紧制订政策措施,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扶持生态渔业发展,提高我市渔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渔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带动能力。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培育、催生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渔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我市渔业龙头企业队伍,对现在的渔业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持、扶强、扶优”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等有力措施,加快其壮大,不断扩大养殖户数量,更紧密联结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尽快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增加对产业和渔民的带动能力。同是,要大力发展和规范渔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渔业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水产品加工是渔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又可带动渔业生产的发展。市政府要把发展水产品加工列入实事行列,积极组织参加招商引资会,推介岳阳水产,制订相对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鼓励、支持私营业主及外商投资渔业加工,帮助水产加工企业解决用地问题、税收问题、用电问题、环保问题等。渔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把水产品加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学习先进经验,把水产品加工带上可持续发展的通途。

  2、建立投入机制,改善渔业基础设施。

  渔业是农业的一部分,渔民也应享受相同的惠农政策待遇。将国有渔场的电网改造、道路整修纳入农网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畴。在“粮补”、“林补”、“猪补”的同时也给予“渔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老化鱼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建议政府设立“渔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从市财政安排相应经费,给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全市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市级水产良种场和县级水产重点苗种场资助和扶持,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对渔业基地兴办得好的乡镇以及渔业生产、经营、加工大户予以适当的奖励。

  3、缓解制约因素,优化渔业发展环境。

  针对渔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重点化解制约因素。一是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加强水域污染防治力度,引导养殖单位或个人,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污染水环境。对可能造成水域严重染污的养殖项目,一律实行环境评估制度。二是大力扶持、发展水产苗种产业。政府设立财政专项,对省、市级水产原良种场及县级水产苗种繁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扶持方向是建立亲本更新和苗种补贴制度,有计划分批次地更新主要水产品的亲本,五年为一个更新周期。努力做到苗种自给自足,对外来的水产苗种要加强检疫,防止疫病的传播。

  4、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管理与信息上下畅通的工作机制。解决各乡镇专业渔技人员的编制,纳入财政预算,这样行业信息收集、统计数据、报表工作、预报预警机制才能从实处得到保障,确保各项工作及时、真实、有效。

  二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渔业特别是名特优水产的发展,在水面转让开发、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政府在农业切块资金中安排部分专款专项用于扶持渔业的发展,政府对水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

  三是加大渔业科技力度。渔业生产要有新的突破,科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改变进人机制,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渔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科研与科技服务机制。实行重点项目组织集体攻关,不断解决部分水产科学研究项目或领域滞后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发展的能力不强的矛盾。逐步争取国家的支持,完善我市病害防治体系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市、县二级防疫网络和监测网络。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将最新的渔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渔民的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