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刘羊旸)农业部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18日就指导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保持国内一定规模大豆生产是必要的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消费文化底蕴深厚。近些年,大豆生产出现下滑。主要原因一个是,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效益明显好于大豆,挤压了大豆生产;另一个是,进口大豆逐年增加,冲击了国内大豆生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要发展大豆生产,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农业、营养等方面的专家认为,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大豆是城乡居民植物蛋白消费的重要来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40克左右,素有“田中之肉、营养之王”的美誉。专家分析,国产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体,其中80%多加工成豆制品、调味品。
第二,在东北地区推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倒茬,可实现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豆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重要替代作物。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改种大豆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过剩库存,又增加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供应。
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目前增加4000万亩。
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种大豆是有潜力的。
立足我国的资源条件和消费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大豆生产发展定位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需求。目的不是追求大豆自给水平,也不是与进口大豆抗衡,而是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进口大豆主要补充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的缺口;国产大豆主要用于制作传统豆制品和调味品。
六项措施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农业部将全力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育种创新,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集成组装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三是强化大豆政策扶持。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合理确定目标价格,稳定农民收益预期。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支持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探索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轮作制度。
四是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建立东北优质大豆保护区,保护种质资源、生产能力和生产主体。
五是加强大豆市场调控。加强分析预警,建立大豆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大豆进口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强化进口大豆监管,严格执行检验检疫标准。
六是科学引导健康消费。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为促进大豆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