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年鉴 > 岳阳市年鉴 > 2006卷 > 农业 > 综述 > 正文

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27 12:00

    2005年,全市各级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活力岳阳”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农业经济运行和农村工作开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基础建设如火如荼,种养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改革、招商成效显著。全市优质农产品产值在种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0%,养殖业增加值在农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51.1%,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1。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4.63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26.75亿元,按可比价与2004年比较分别增长5.7%和5.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13.3元,比上年增加277.2元,增长8.3%。
    一、种植业有新提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39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5.92万公顷,总产297.04万吨,比2004年增加6.26万吨,增长2.2%。其中水稻总面积44.15万公顷,总产272.31万吨,比2004年分别增长7.4%和2.6%;经济作物中,棉花3.29万公顷,总产4.59万吨,比2004年分别减少1890公顷和0.64万吨,分别下降5.4%和12.2%;油料8.42万公顷,总产12.83万吨,比 2004年分别增长0.4%和1.4%;蔬菜9.31万公顷,总产250.13万吨,比2004年分别增长4.7%和2.9%。特色种植有明显发展。按照 “一乡一品、一县一业”要求,县(市)、区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建成2个~3个特色较明、规模较大、品牌较响、效益较好的农产品种植基地。全市单品种集中连片133.33公顷以上板块发展到80多个。岳阳县在巩固扩大芭蕉扇业等基础上,培育西塘、鹿角、新墙3个万亩水果基地,麻塘、新开2个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临湘市抓“竹器之乡”、“国家出口绿茶项目县”等建设;湘阴县将藠头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扩大到4.67万公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8%;华容县突出蔬菜、棉花的生产加工;平江、汨罗、君山等县(市)、区加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养殖业有新增长。全年出栏生猪815.36万头、牛16万头、羊47.19万只、水产品产量36.24万吨,分别比2004年增长7.4%、 17.7%、8.1%和12.4%。家禽生产因受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的影响,全年出笼4167.85万羽,比2004年减少105.56万羽,下降 2.5%。全市重点抓生猪精品养殖园区、良种肉牛繁育园和农业工业化示范园建设。扶持屈原管理区凤凰山生猪精品养殖园区,一期工程由正虹集团投资2700 万元,已建设年出栏6万头仔猪养殖场。还将吸收台湾鳌友公司入园,投资建设年出栏3万头肥猪项目。良种肉牛繁育园区已经启动长湖、童市、余坪3个示范点,入园农户达40多户。正在积极筹划建设的新墙镇农业工业化示范园,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建成后将形成种养区、加工区、商贸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工业化示范园区,目前有多个项目筹划入园创业。
    三、加工业有新突破。全市新增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4家,总数达1165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35亿元,比2004年增长 19%。其中,新增规模较大的有落户华容县的岳阳华信人造板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年加工量20万立方米;东华棉业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生产规模达6万锭。
    四、劳务经济有新起色。全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88.5万人,比2004年增加8.5万人,增长10.6%,其中就地转移19.9万人,输出转移68.6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3.2万人和5.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4.3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增长10%;全市农民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196元,比上年增加124元,增长11.5%。
    五、农村经济大户有新扩张。各地把培育、扶持农村经济大户作为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规模经营的重大举措来抓。全市巩固发展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大户 24097户,比2004年新增3100多户,其中种植大户1587户、养殖大户21210户、加工和运销大户1300多户。特别是生猪养殖大户发展快,全市出栏50多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已达15361户,新增2000多户,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小区达57个。
    尽管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工作开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稳中略升,但比较效益低的状况仍然得不到改变。近两年来粮价有所上涨,是在国家实现保护价和连续几年粮价低迷的情况下出现的合理回归,而同时化肥、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与2004年相比,农资价格上涨增幅平均达30%左右,种子、化肥、农膜等分别上涨33.3%、31.9%、45.5%,使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农民实际增收效果不明显。二是国家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但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脆弱。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省、市各级也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但国家下拨给农民的补贴直接发放到户,聚多分少,无法投入基础设施,加上地方财政困难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因此,除大的防汛设施建设外,其他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对水、旱灾害的抗御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科技发挥积极作用,但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乡镇一级农口站所工作经费拮据,技术人员流失,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难以到位,农业技术培训服务难以跟上。四是农村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但长期影响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众多,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基层政权尤其是乡镇一级由于体制、人员、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数负债累累,举步维艰。
    


 

    2006年3月,万名城乡青年手拉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现场
    (范向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