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 道教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3 12:00
 一、沿革
    晋太康年间(280~289),徐道篆在平江县城西门阜山创建崇真观,开始传道。名道陶澹在埤山(今汨罗市玉池乡境)结庐,碎谷炼丹,其居处有两只白鹤常侍,故改为白鹤山。唐朝,道教为朝廷支持。境内有玉华观、连方观、白鹤观、福圣观、鱼峰观、黄花观等。宋代,道教发展较快。宋太平兴国六年(976),湘阴县城北建天德观;绍兴二十一年(1151),在县城建东明观。淳祐五年(1245),在城陵矶建冲霄观,道教传人临湘县。元大德六年(1297)、天历三年(1330),临湘县相继建成庆仙观、南极观。明初,大云山建有真君殿。永乐年间(1403~1424),平江道士毛隆名祈雨灵验,为朝廷封为“元漠真人”。正统年间(1436~1449),临湘县建龙兴观。成化年间(1465~1487),华容县有道教90户,道观(宫)5处。明代,岳州府在玉清观设道纲司,以管理道教。清末及民国时期道教日趋冷落,不少道观毁于兵燹战乱,道士道姑星散各方。光绪十七年(1891),巴陵县城有道教场所数十处;清末,平江县有9观、36宫。民国24年,巴陵县有道徒187人。38年,华容县有道徒100人,其中全真道士仅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岳阳、华容、临湘等县有吕仙亭、岳阳楼、南岳宫等宫观9处,共有道士、道姑89人。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道教徒觉悟提高,废除陈规陋习,绝大多数改从工、农业生产,自食其力。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有宫观6处,信士60人。“文化大革命”后,仅余道士、道姑3人,道观全部改作他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续恢复宫观24处,遍布境内各县、区、农场道教恢复活动。1996年7月,成立岳阳市道教管理小组,组长刘永明,会址设岳阳市吕仙亭道观。1997年12月,召开全市信徒代表大会,成立岳阳市道教协会,会长刘永明。至1999年底,全市有道教2万余人。
二、著名宫观
    吕仙道观  位于岳阳楼区洞庭南路白鹤山上,原名吕仙亭、过仙亭、过松亭。相传吕洞宾过岳阳白鹤山时留下“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诗句,宋人乃建吕仙亭以为纪念。清末改建的吕仙亭,为木刻结构殿宇,共2层,高9米,飞檐翘角,气势端庄古朴。民国27年遭习机轰炸,严重损伤。1992年开始重修,1994年经市政府批准开放,主持刘理善。1995年,刘理善病故;1996年,刘永明任道长主持。1998年,刘永明因年事已高,推荐弟子刘圆诚继任主持。1997~1999年,香港德士活集团谭兆捐资150万元重修吕祖殿。道观总面积1.93公顷,规划圈定主殿和东西2个偏殿及大型山门、道人生活区等建筑,作为岳阳旅游对外开放的一个景点。
    大云山祖师殿  位于大云山主峰顶,称为九龙捧圣之地,始建于唐,迄今约1300年历史。殿内主供真武大帝。是中外闻名的道教圣地,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到祖师殿拜神的信士及游客络绎不绝。宋元丰年间(1078~1085),岳州通判石光退隐大云山辟谷修道,成为道教在大云山一代祖师,后人立祠祀之,并尊称为大云山赤脚祖师,与真武祖师并列。明崇祯年间,杨大仟隐居云山,精研玄理,著书立说,存有诗、文集各10卷。清代道士邓坚,辞官隐居,著述甚多,藏书万卷。原祖师殿先后8次整修,为五重建筑,长20米,宽10米,高7米,有石墙、石门、石梁、石瓦组成的纯石建筑,风格别致,古朴肃穆,“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92年7月,岳阳县政府批准祖师殿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1998年4月,市政府明确大云山祖师殿的宗教事务由市道教协会管理,行政上由市政府民族宗教办公室直管,祖师殿范围内的社会治安由岳阳县、临湘市每两年轮流管理。1998年,道长邓理荣等筹资近百万元,主持重修祖师殿。新修的祖师殿长15.3米,宽12米,高13.7米,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是年12月16日举行祖师殿落成开光庆典。
    真君殿  位于大云山西部制高点,由谢姓祖潮公于明初创建,主供许逊真君和真武祖师。这里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将士曾留下足迹,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曾在此轰轰烈烈开展。1944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大云山抗击日军,在此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殿宇因战火多次受损,多次维修。现真君殿为民国37年重修,正殿分上、中、下三重建筑,长15米,宽13米、高19米,纯麻石结构,为江南一景。1992年,岳阳县政府正式开放真君殿(现名玉真观),并恢复灵官殿,重修真君殿,住持刘永明道长。1999年由曾圆慧坤道继任主持。
    其他宫观  岳阳县大云山玉真观、大母宫、献珠台道观;临湘市皇经殿、三清宫;汨罗市普德观、青镜观、明德观、张公观、转仑观、镇江观、黄谷观、紫云观、明月观、石仓观、桃花观、宣德观;岳阳楼区戴公庙、洞仙庙;君山区武当道观、慈云观、龙宫庙;云溪区太和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