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三节古建筑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岳阳楼 矗立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俯瞰洞庭,遥望君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历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

相传其前身为东汉吴鲁肃的阅军楼。明张见其《雅俗稽言》、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也。”历经修建,逐具规模。过去的称谓有南楼、西城楼、洞庭楼、洞庭驿楼和洞庭连天楼等。

它从三国东吴时修城郭樵楼算起,已有1700多年历史。史载维修达50多次。宋神宗元丰年间,知岳州军郑民瞻写了一首《重修岳阳楼写怀》的诗中,有“远追张相滕侯迹,幸蹑前观壮盛猷”之句,可见宋神宗以前修建岳阳楼最有名的要算张相与滕侯了。张相即指张说,唐玄宗时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开元四年(716)贬官岳州,修建南楼。滕侯即滕子京,宋庆历四年(1044)被贬为岳州知州,主修岳阳楼,于庆历六年竣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人将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称为“天下四绝”。清光绪六年(1880)修建时,将原楼址后迁六丈余,仙梅亭,三醉亭一并移建。1983年古楼落架大修,历时11个月竣工,整旧如旧,旧貌新颜,重新开放。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楼为纯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宽17.24米,进身14.56米,占地面积191.07平方米,通高21.35米,三层三檐。楼内四根楠木金柱直顶三楼普柏坊,承载主要负荷。楼内四周的窗户,多设回纹窗棂,门窗有各种故事的雕画。三楼檐间是如意斗拱。楼顶外形酷似古代武士的头盔,称为盔顶。二楼设踏步上回廊,廊宽1米。盔顶上的檐与脊,很具特色。各层檐面有4条脊,第一层脊饰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脊饰龙身,翘首为龙头;第三层脊饰卷草,翘首为祥云,檐面盖黄色琉璃瓦。全楼构造严密,闩缝对榫,套合规整,造型端庄典雅,具有建筑、工艺、美学等多方的成就。历代文人墨客雅集,吟诗为文,妙语连篇。楼内陈设的各种文联,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仙梅亭 岳阳楼南侧辅亭。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光绪六年随主楼后移重建。占地面积44平方米,高7米,平面呈六边形,纯木结构,二层二檐,檐角高翘,盖绿色琉璃瓦。一层亭间陈列青石碑一具,阴刻梅花及修亭记,并载明崇祯时获仙梅石事。1979年落架重修,碑石仍置亭中。1983年再次修整,将亭中铁梯拆除,杜绝游人登楼,减轻载重,同时又使亭中空间扩大,藻井有了完整构图。

三醉亭 岳阳楼北侧辅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道光十九年、同治六年及光绪六年先后重修。名称由望仙阁、斗姆阁,而最后定名三醉亭。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高9米,平面呈四方形,二层二檐,歇山顶,盖琉璃瓦。1949年后,几经维修。1957年拆去通向岳阳楼的阁道。1977年落架重修,加固基础,拆除四周砖墙,成为纯木结构,换以八道格门,门上有雕工精细的回纹窗棂,亦饰有各种故事的刻花。一楼增设雕屏,屏上有吕洞宾卧像,诗联画皆备。二楼祀从岳阳楼移来的吕洞宾塑像一尊。楼上楼下,相配成趣,文化色彩浓郁。

岳州文庙 又名岳州学官,是唐宋时期庙学结合的典型产物。位于岳阳楼区郭亮街。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岳州府学,在县治南,高阜,中为大成殿,殿之旁为东西庑,前为大成门,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外为棂星门,棂星门外泮池。围以红墙,左右门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殿后为崇圣祠,祠东为明伦堂。”始建于宋,为宋庆历六年(1046)知州滕宗谅迁建。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其规模:主殿五舍,有殿庭,左右为两院,各七舍。前为戟门,七舍。又前为棂星门,三舍。自宋之后,虽经历明、清两代,30余次修茸。民国年间,逐渐废圮。庙前原有泮池,呈半月形,上架石桥。泮池旁有井,不幸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被拆除。

岳州文庙以大成殿保存最为完好。该殿为重檐九脊殿。上盖黄色琉璃瓦,正立面八柱七开间,殿内减柱为五间,通高18.3米,阔28.24米,深20.6米;殿厅用14根楠木大柱构成主架,最粗柱径达78厘米,柱形略呈梭状,柱下为宋代莲瓣纹石柱础,础上垫樟木鼓形木木质;前后明木伏,下置琴面枋,隔架采用大型如意撑拱,均保留着浓郁的宋代特色。周边由24根石方柱组成,其中前廊石方柱头上出抱头梁承托下檐,上檐普柏枋上置42攒上辅作斗拱,再上添置二层如意斗拱充分满足上檐出跳的需要。殿内正间供奉孔子塑像,两稍间分别供奉四配像,殿内匾额、楹联一应齐全。

岳州文庙大成殿造形舒展、雄浑凝重,保留着许多宋代官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湖南省最早的文庙之一,也是省内现存唯一的级别最高的府州级文庙而弥足珍贵。1989年,国家拨款80万元,再次修缮,至1993年8月竣工对外开放。1995年,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捐资10万元,于文庙前的平台上竖孔子铜像一尊。

慈氏塔 原名慈氏寺塔。明隆庆《岳州府志》载:“慈氏寺塔,县西南巡视府后,高七级。弘治知府张举毁寺,塔存焉。晋沙门妙吉祥造,宋制置使孟珙修……”可知慈氏塔最早创建于晋代,经南北朝、隋唐诸代,屡建屡毁,至南宋孟珙重修。亦有说始建于唐代,《图经》载:“唐开元年间,有西域沙门妙吉祥来此,谓父老,西方白龙之孽今迁于此,久则为患,宜建塔镇之。后数苦于水,土人思其言,遂置塔。”后经宋代三次大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该塔仍留下宋代建筑特征。

塔矗立于岳阳市洞庭南路,麻石铺墓。高34.575米,占地46平方米,为七级八方实心砖塔。二层起每层有4个小佛龛,内置精雕石佛像。塔顶有铁刹相轮,内有8根铁链自塔顶直贯塔基。塔檐为莲花辨图案装饰,檐角系小铁铃。

屈子祠 又称屈子庙、汨罗庙、三闾祠等。建在汨罗市楚塘乡境之玉笥山。据《拾遗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说明楚时已有纪念屈原的建筑。后经各代重修,祠名几经更改,至清雍正时始定今名。今祠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湘阴知县陈仲理徙建于玉笥山。同治八年(1869)重修时,书法家虞绍南将唐、后梁、宋、元、明诸代之碑文,重书刊于祠内。1979年大修。

祠系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占地1354平方米,南北长50.5米,东西宽32.7米,分前、中、后三进。前、中进各分东、中、西三厅,后进中厅两侧各有厢房两间。前、中进之间有丹池,池中两个花台,各植300余年的金桂一株。中、后进之间,由一过亭连接,过亭两侧各有天井,井内各植300余年的银桂一株。祠内全系青砖铺地,上部为传统架结构,共有56根木柱,均设花岗石柱础。祠内有大、小天井6个,排水设施畅通。从外形观看,祠的正面墙体最高,两侧稍低,正中镶嵌着五龙捧圣的白垂石雕刻。三个大门由花岗石构筑,面墙镌有17幅关于屈原生平及屈原作品写意的浮雕,大门两边的石坊上有阴刻对联:“万顷垂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整个厅、堂、廊、池建筑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雕刻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建筑的特色。

独醒亭 居屈子祠南侧。根据《楚辞·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句而定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1980年复修。占地面积48平方米,平面为六角形,边长4米,亭高9米,花岗石铺基,六角尖顶,红柱碧瓦,彩绘鲜艳,檐额挂有茅盾与赵朴初的题名匾“独醒亭”。

骚坛 为屈子祠之附设建筑。后人为纪念屈原在此撰写《离骚》,故筑坛传世。始修于清初,清光绪《湘阴县图志》载:“邑人黄德然为之建坛”、“乾隆二十一年王立楷有记”。1980年重建。坛高10米,东面有小径石级登坛,坛顶建一四角小亭,花岗石铺基,边长5米,亭高5米,盖绿色琉璃瓦,亭内有二龙戏珠藻井,檐附卷棚。亭中竖石碑一具,镌刻《离骚》全文。南北两面檐额挂赵朴初之题名匾“骚坛”。

濯缨桥 居屈子祠西侧。玉笥山旁有溪名曰玉水,流入汨罗江。溪上有桥,相传屈原常在桥下浣缨濯足,后人便据《楚辞·渔父》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定以桥名纪念他。明洪武二年(1639),湘阴知县黄思让始建,清代几经重修。1980年再次修复。桥系半园单拱麻石桥,跨度2.7米,高3.4米,面宽4米,桥长5米,两侧设石板栏杆,拱上端刻“濯缨桥”三字,内侧刻有龙、麒麟、梅花图案。

湘阴文庙 又名大成殿,座落于湘阴县城关镇。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据乾隆时《重修文庙记》载:“命工师庀材程能,先举大成殿,撤而新之”。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声玉振坊,泮池,状元桥,棂星门,东西斋,大成殿,明伦堂,仰高亭,尊经阁,崇圣祠,钟鼓亭等,惜多已毁弃。

今存之大成殿,须弥座式台基,麻石铺砌,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410平方米。台基四周环以石栏,栏板上雕有各种花纹图案。殿内由16根金柱和20根檐柱支撑,鼓形柱础。金殿三进三开间,梁枋构架坚固,顶为重檐歇山式。重檐正面檐额中竖“大成殿”字匾。穿插坊上作卷棚,设斗拱,翘首饰凤及鱼。正脊中心置刹利,垂脊和钱脊有动物图案装饰。殿内放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与二十八年(1690)的刻碑两具。殿中屏风嵌1983年大修后康濯撰文的青石碑一块,增塑孔子及四配像,1986年竣工对外开放。1991~1993年又恢复大成门、乡贤祠和名宦祠。

棂星门系清乾隆十一年(1746)修,清光绪十一年(1886)维修时嵌饰“太和元气”坊额,高9.5米,宽4.2米,六柱三门四梁,柱的前后有石狮、石象十二座动物雕塑,梁面有龙、凤、人物、花草等图案镂雕。

泮池、状元桥系清乾隆十一年修建。泮池为半园形,直径16米,池深3米,麻石垒砌,池边环以石栏,望柱高0.9米。状元桥跨池上、跨步8米,宽4米,桥两端有踏步。桥正南为排列3座石牌坊,共六柱五门,中门坊额,正面有“明瞩千里”,背面有“肃然起敬”的阴刻隶书,正面左书“金声”,右书“玉振”,额饰浮雕龙纹图案。

三眼桥 建在岳阳市东郊南湖。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万年桥在县东南十五里,通长沙驿路。宋庆历时建,名通和桥,一名堤头渡桥。”三眼桥系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张世芳修桥之后,始有之俗称。经历元、明、清诸代10余次的修建,其中以明嘉靖时户部尚书方励庵修桥最具影响。昔时最后一次修茸是清光绪元年(1875)。现桥横跨南湖大堤,系麻条石砌成,桥中并列3孔,每孔13米跨度,通高15米,宽6.5米,长约56米。桥孔上端为圆形,均为麻长条石拱砌而成。东西走向,桥面中间凸起与两端成弧形,麻石铺面。两侧边沿护以石栏,两端各有石狮一对,立于桥头。

清光绪十年修建的贞节牌坊。

文星塔  位于湘阴城关东八甲街,故而又称八甲塔。始建于元代,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石构,八方七级,通高30米,塔基高0.48米,边长4.3米,占88.4米。塔内为楼阁式,有石砌螺旋式共49级至第四层,再上已无梯攀沿。第一层正门西向门额上阴刻“文星塔”三字,门高2.33米,宽1.33米,卷拱。塔内竖“科甲蝉联”石碑一具,碑高2.9米,上刻知县李籨所撰碑铭。

贞节牌坊 位于市云溪区坪田村。清光绪十年(1888)刘兆梅建。牌坊为麻石、青石和汉白玉等石料砌筑,高9米,宽6米,占地面积12平方米。五门六柱四层楼阁式,座北朝南稍偏东。第一层设中门和左右各两个侧门,门前后有镇门兽四狮四象,为立体蹲伏状。上部三层,中部各嵌青石一面,上刻“乐善好施”及铭文“诰封荣禄大夫刘呈规之妻,赐进士出身前户部主事刘兆梅之节母,诰 夫人刘母来太夫人之坊”,“光绪十四年八月吉日建”等。另外还有“上谕”、“圣旨”、“方旌”、“奖”等字样。在铭文四周和坊额各部位,镌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蜻蜓戏水,腊梅报春等吉祥画面和徐庶打马荐诸葛,刘备三顾拜孔明等故事图案,以及老翁扶杖,书生攻读,牧童骑牛等生活画面,形态各异,颇具艺术价值。

岳阳市古建筑情况
名 称 位 置 始建时代
烈女桥 汨罗市楚塘乡楚南村 战国
屈子祠 汨罗市楚塘乡玉笥山 始于秦汉
岳阳楼 岳阳楼区洞庭北路 三国
佛果寺 汨罗市八景乡大同村
回龙门 汨罗市长乐镇
岳州文庙 岳阳楼区学道岭
三眼桥 岳阳楼区东郊南湖
燕子岩寨 平江县柘庄乡燕影村
湘阴文庙 湘阴县城关镇 北宋始修
慈氏塔 岳阳楼区洞庭南路 南宋
石牛寨 平江县大平乡石牛山 南宋
山枣寨 平江县南桥乡南坑村 南宋
岳阳市古建筑情况
名 称 位 置 始建时代
牛皞寨 岳阳县关王村 南宋
宋湾石桥 临湘市坦渡乡小阳村
万峰石桥 临湘市坦渡乡万峰村
李氏宗祠 平江县岑川中学
元帝庙 平江县梅仙镇梧桐村
女子庙 汨罗市古仑乡黄道村 明代维修,始修不祥
三姊桥 汨罗市高家坊镇三姊村
毛家桥 汨罗市智峰乡双春村
张谷英村 岳阳县张谷英镇 明清
仙梅亭 岳阳楼区岳阳楼南侧
三醉亭 岳阳楼区岳阳楼北侧
柳毅井 岳阳市君山
寡妇矶 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马鞍山
贞节牌坊 岳阳市云溪区坪田村
塔风塔(臣山塔) 岳阳市云溪区文桥乡臣山村
临湘塔(儒矶塔) 临湘市儒溪镇
同德石桥 临湘市沅潭镇同德村
永清关 临湘市詹桥乡新河村
雁峰关 临湘市詹桥乡沙田村
九龙庙 平江县翁江镇沙田村
何圳民居 平江县大桥河圳村
翔霄塔(千宵塔) 平江县梅仙镇哲寮村
余氏宗祠 平江县木金乡
张岳龄故居 平江县河东乡英集村
瑯山庙 平江县浯口镇阪坡村
独醒亭 汨罗市楚塘乡玉笥山
骚坛 汨罗市楚塘乡玉笥山
濯缨桥 汨罗市玉笥山西侧
永安塔 汨罗市沙溪乡兰溪村
翠岚亭 汨罗市玉笥山池乡望塔村
放下亭 汨罗市神鼎山林场
岳阳市古建筑情况
名 称 位 置 始建时代
景泰亭 汨罗市玉笥山玉明村
高华亭 汨罗市高家坊镇高华村
狮子桥 汨罗市弼时镇毛塘村
赵公桥 汨罗市新市镇
张公桥 汨罗市原种场
槐树桥 汨罗市沙溪乡兰溪村
母子桥 汨罗市范家园乡农科村
凌云桥 岳阳县中州湖 清道光四年修
述古桥 华容县塔市驿镇平顶村
文星塔 湘阴县城关八甲街
魁星塔
(乌龙塔、状元塔)
湘阴县城关湘江东岸
节孝坊 湘阴县城关东湖西岸
左公祠(相国寺) 湘阴县城关镇
郭嵩焘故居 湘阴县城关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