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戏曲教育与研究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戏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演员培训,均由艺人自发组织的科班承担。科班形成的时间较早,巴陵戏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开科,岳阳花鼓戏亦于清同治时教习成班。

科班的类别有:一为乡绅或艺人合资创办,招收儿童,成批教习,一般学期3年,参师1年,也有学至6年者。集中学习百日后,开始演出实践。花鼓戏则以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一、二人为首,邀集10多名青年,学艺半年,即登台演出。此类科班,有科期满后,学徒自行搭班;也有原班人马,以演出为主,继续深造。教学以口教身传为主,先学基本功,后分行教戏,无定规教材。二是招收少量艺徒,随班指定专人教戏,学制与科班相同。三系个人带徒,学戏时间随师决定。无论哪种形式,艺徒必须与班主或师傅签订合同,其内容为学戏期限及双方之权力与义务等。

九余班 清道光初年(1821)创办于岳阳,活动于湘北诸县。乃巴陵戏最早之科班。

黄梅阶班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科于临湘县白云镇。历代艺人相传,岳阳花鼓戏名噪湘北的名旦袁金秋、袁银秋,名正旦王仲秋和名小生潘胜仙等,出自该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班废除,代之以小演员训练班或戏校,施行新的艺术教学,培育一代新人。

巴陵戏小演员训练班 1957年创办于岳阳湖滨黄沙湾。学制3年。学员16人。教学体制采以口传心授,以戏练人。1959年结业。

湖南艺术学校巴陵戏科 1979年开办。由湖南艺术学校和岳阳市文化局双重领导,学员30人,为中等专科学校性质,学制5年。业务教学系传统方法,增设音乐和表演理论课。结业时,除3人中途辍学外,余皆分配在巴陵戏剧团。

1981年,临湘、平江、汨罗三地创办花鼓戏小演员训练班,采用课时制教学,先工基础课,以戏练人。学制2年。

此外,个人授徒已成剧团常规,废除旧班社时的师徒合同,建成尊师爱徒之新型师徒关系。也有年轻演员,拜名艺人为师,继续深造。

二、戏曲研究

戏曲音乐研究 1979年始,成立巴陵音乐收集小组,以任舜耕为首,经历3年,对巴陵戏声腔进行录音、记谱,编写成巴陵戏音乐集成4卷。1989年,唐纯志率领2人,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将巴陵戏和岳阳花鼓戏、平江花灯戏的3个剧种音乐,编写《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岳阳分卷》,历时1年,编纂成册,1993年,获湖南省艺术科研成果奖。

剧种研究 1979年,着手对巴陵戏和岳阳花鼓戏的源流沿革和艺术特点进行普查,继而完成《中国戏剧辞典辞目》的编写任务。1983年7月,又组织力量,分别由袁章艾、何钦法主编,编纂巴陵戏和岳阳花鼓戏剧种志,经历6年,至1989年10月,列入《湖南地方戏剧种志丛书》第三卷发行。

1983年6月举行的巴陵教学演出,编印《巴陵戏教学演出纪念册》,撰写有关巴陵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方面的论文8篇。

此外,导演和舞台美术工作者,在省导演学会和舞美工作研究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发表专题论文多篇,探索导演和舞美工作继承、革新诸方面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