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文学艺术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岳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94年1月4日,《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请示的通知·附件》载:“岳阳位于湖南东北部。春秋时属楚,晋始建巴陵县,曾为郡、州、府、县治。为楚文化和北越文化交汇处。岳阳楼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岳州文庙、慈氏塔、鲁肃墓等文物古迹”。

岳阳的文化与楚文化渊源甚深。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序》、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都曾讲到屈原的《九歌》等作品,是他放逐到此地之后,对民间“歌乐鼓舞”见而感之,于是“更定其词”而成的。可以说,岳阳古老的民间文化,是楚辞、楚文化的重要发源之一。另一面,《楚辞》的问世,还开创了湖南载体文学创作之先河,它蜚声中外,光照千秋,是岳阳文化的重要一源。此乃岳阳文化的特色之一。

唐宋之际,全国享有名望的文化人,如张说、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陈与义、孔仲武等一大批文化学术名人都曾蒞临岳阳,并留有佳句杰作。杜甫的《登岳阳楼》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皆为千古绝唱。从宋元之时起,直到今天,每朝每代之学府无不将它引为教材,每朝每代之学子无不将它作为圭臬。因为这些人,大都同屈原一样,是贬谪或流寓而来,故有人称这文化为“贬官文化”。其人数之多,著作之多,文品之高,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来说,均不多见。此乃岳阳文化的又一特色。

元、明、清三朝,本土作家迅猛崛起,文运大开,才人辈出,其中有的出身布衣,有的既是高官又是文豪,以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言,湘阴有夏元吉、左宗棠、郭嵩焘,华容有严首升、孙斯亿、刘大夏、黎淳,岳阳有吴敏树、杜贵墀、胥文相,平江有艾穆、李元度、张岳龄,临湘有杨柱朝、吴獬、贺寿慈。他们或以文长,或以诗工,或以联妙,或以画精,世人瞩目,朝野亦闻。吴敏树曾在全国独树一帜,创立“柈湖文派”;流行湘、鄂两省数县的巴陵戏、平江灯戏,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剧种;湖南的提线木偶戏,也是由市境平江的老艺人在清康熙年间传入和唱开的。此乃岳阳文化由本境创造替代外来“贬官文化”的历史时期。

民国年间,岳阳战乱频仍,文化仍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涌现了向凯然、彭家煌、康濯、杨沫、刘大杰、刘大年等大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90年代这20年,岳阳的文化事业进入鼎盛时期,以张步真、罗石贤、李自由、 吴傲 君、陈亚先、段华、梅实、甘征文、彭见明、曹宪成、李元洛、余三定、李曙初、彭冬明、翁新华、吴牧玲为代表的“岳家军”,硕果累累,名动四方。从小说、诗歌、散文到戏剧、绘画、摄影、书法、舞蹈、文艺评论,都有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