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管粪管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1 12:00

一、管粪

血吸虫病是通过人畜粪便中的血吸虫卵感染钉螺而传播流行的。管好粪便,是阻断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之一。防治工作初期,江河湖岸居民点附近的粪坑、粪池及居民习惯在江湖边洗刷马桶粪具;船民、渔民及敞放牲畜的粪便直接下湖,严重污染江湖洲滩和水源。1951年6月,《临湘县血吸虫病疫情调查报告》载:调查粪坑1878个,有550个涨水时可被江水或湖水淹没;调查1195只马桶,有220只直接在江湖中冲洗。1956年病情调查资料载:湘阴、岳阳两县重点调查5个疫区乡2827户,共有储粪池 3289个,其中涨水被淹或落雨冲走粪便的有533个。受调查的3730名血吸虫病患者中,2389人有随地大便习惯。

1956年,管粪工作被列为防治血吸虫病五大环节之一,疫区各县统一部署,召开“两管”专题会议,提倡废私厕、建公厕、粪缸粪池加荫加盖,动员群众建储粪池,新粪不下田,结合生产和爱国卫生运动,由点到面,逐步开展。

1958年7月,湖南省在沅江县召开粪管工作现场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全面管理,由低到高,综合利用”的方针,湘阴县在会上介绍推广使用沼气发酵池厕所的基本作法和体会。会后,各县农村因地制宜开展管粪工作,华容县疫区建无害化粪池66个、修沼气池216个,1319条船只带有马桶或装有底厕所。湘阴县河市乡将4044个私厕缩减为512个公厕。该县青潭乡12个渔(樵)业高级社把居住水上的548户渔民全部迁移上岸定居,还添制船上粪桶211个,组织12个队168人的拾野粪队伍。岳阳县527条帆船,其中406条新装马桶,水上设立收粪船只,部分城镇制订肥粮挂钩制度及沿湖两管公约。

1959~1961年及“文化大革命”初期,粪管工作曾一度有所忽视。粪管制度和公约在部分疫区流于形式。1970年,粪管工作再次被列入议事日程。1973年,在岳阳县大明公社光华大队办血防试点, 对建立沼气池管粪作了示范,康王公社金山大队新建标准粪池11个。1970~1974年,各县、市疫区新建化粪池1242个,以后逐年有新建、也有中止使用。至1980年底,累计使用的化粪池共2662个,其中岳阳县803个、湘阴县327个、华容县32个、汨罗县852个、临湘县596个、郊区50个、君山农场2个。

975年,采取由点到面、民办公助办法在疫区推广沼气池。当年新建沼气池37819个,1976年建11531个,累计建沼气池51863个,但因技术条件跟不上,有的流于形式。至1980年底,能使用的沼气池只有18493个,其中岳阳县11072个、湘阴县4419个、华容县1510个、汨罗县974个、临湘县238个、君山农场7个、屈原农场 268个、建新农场5个。

1981年,管粪工作纳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管理。

二、管水

1956年开始,在疫区提倡打井、饮用井水和分塘用水,在渔、船民中提倡用竹筒深层汲水饮用,避免饮用疫水感染血吸虫病。同时,动员非生产人员上岸定居。通过宣传,居民对安全用水的认识逐步提高,直接饮用疫水者逐年减少。疫区居民自觉要求打水井,改善饮用水源者与日俱增。至1980年底,累计新打水井并坚持使用的9781口,其中市郊区46口、岳阳县 1924口、湘阴县4005口、华容县682口、汨罗县810口、临湘县2052口、钱粮湖农场46口、君山农场92口、屈原农场90口、建新农场34 口。1980年以来,乡村普遍建立机压水井、部分村安装自来水,饮用井水成为农村普遍现象。

1981年,管水工作纳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