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科技推广机构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独立科研机构

民国元年,平江县创建农事试验场。县知事彭斟规将金窝充公之业田100亩作实验基地,培桑植棉。19年,建立君山茶事试验场。次年,设岳阳北港茶事试验分场。21年,省棉业试验场在华容县建立棉花育种场。

1950年6月,湘雅医学院农村疾病防治实验委员会在岳阳县黄沙湾建立岳阳实验所,12月,改为省血吸虫病防治实验所,为省寄研究所前身。1964年,新设岳阳地区,各类科研机构随之建立。到1978年,建县以上独立科研所29个。其中,省属1个,地(市)属4个,县市属24个;除省属系医学方面外,余皆为农林科研机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下,科研机构从经济建设实际出发,调整布局,合撤并转,增设急需。到1999年,全市共设独立科研机构33个。其中,省属1个,市属8个,县(市)属24个。

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1950年6月1日,湘雅医学院农村疾病防治委员会在岳阳县黄沙湾湖滨中学租用房屋,组建岳阳实验所。1951年10月迁到岳阳县城关镇洞庭路,设有实验室,病房及门诊部。1986年8月,所址迁至岳阳市花板桥,新建科研楼、综合楼等用房,归口省卫生厅和省科委领导。占地面积7352667平方米,其中实验用地5328平方米,科研房屋建筑8337平方米,拥有科研仪器设备价值65万元。主要从事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多年来,对流行病学、钉螺生态、尾蚴生态、灭螺方法、杀螺药物、微生物抗血吸虫病药物筛选、免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型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进行研究。1982年以来,先后与日本、美国、巴西和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到1999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2项,其中有5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获省级奖,39项获省科委、省卫生厅奖。另有一大批学术研究论文刊发于国际、国内专业期刊与卫生杂志。

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5年3月在市郊花板桥建立岳阳地区农科所。1986年改名为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所),隶属市农业局领导。全所占地112.2万平方米,其中实验用地24.458万平方米,科研场地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水稻育种、水稻栽培、土肥研究、旱作研究、园艺研究、情报资料等专业研究室,拥有省内同级农科所一流仪器设备。建所以来,对水稻、旱粮、油料、棉花、柑橘、西瓜、花卉、土肥等进行研究,先后完成600个试验研究课题,取得科研成果40项,其中获农牧渔业部、省市级奖励18项。并培育水稻、油料新品种15个,在湘、鄂、赣、浙4省推广,引起国内外专家重视。1983年,加拿大国际钾肥研究所的专家来该所进行学术交流;1985年,苏联农业代表团来所考察;1988年,古巴农业考察团来所参观,均给予较高评价。1995平10月,该所选育的杂交水稻组合“丝优63”被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该所同时被批准为此项技术的依托单位。

岳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1974年,岳阳地区水科所在湘阴县东湖渔场建立,与渔场科研所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79年搬迁岳阳市冷水铺芭蕉湖畔,改名岳阳地区畜牧水产研究所。1986年改名岳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隶属市水产局领导。全所占地40.02万平方米,有高产试验水面26.64万平方米,实验用地面积3280平方米,科研建筑4833平方米,其中,省内唯一、全国一流的河蟹育苗厂房1500平方米。主要研究水产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技术问题;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产资源,提高水域生产力的途径与措施;研究水产新品种培育等。该所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半咸水集约式育蟹苗工艺,居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岳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2年建立岳阳地区林科所,开始设在农科所内,与农科所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73年从农科所分出来,独立办公。1986年,改名岳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属市林业局领导,占地63.27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林业科研与生产技术的推广,负责全市杉木等用材林的速生丰产;湖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油茶病害防治和高产稳产研究;湿地松、火炬松种源试验;花卉、苗木培育及城市和厂矿绿化设计等。

岳阳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1964年建立岳阳地区农具研究所,属岳阳地区工业局领导。1972年改名岳阳地区农业机械(以下简称农机)研究所,划归地区农机局领导。1984年改名岳阳市农机研究所,属市农机局领导。占地3400平方米,其中科研占452平方米。建所以来,几经调整充实,由单一农机具研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研究、设计、试制、推广等综合型研究单位。主要承担全市农机区划、农机(包括渔业机械)研制及新农机具引进与推广。岳阳市电子研究所1984年9月成立湘北电子研究所,设在临湘县氮肥厂内,隶属岳阳地区科委领导,由临湘县政府代管。1985年6月6日,更名为岳阳地区电子研究所。1986年迁入市区内,改名岳阳市电子研究所,隶属市科委领导。该所是目前全市唯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业过程控制研究和开发电子技术新产品。

岳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1984年建立岳阳地区科技情报所和岳阳市科技情报所。1986年3月合并为岳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设市科委机关大院内,隶属市科委领导,主要从事科技情报的搜集、加工、传递、科技文献编辑出版、科技成果检索、科技情报调研及科技宣传等项工作。为了拓展服务领域,1998年,受市科委委托,筹建并开通《岳阳科技信息港》,旨在为广大用户和各级领导提供实时的信息、咨询、网上交易、电子报刊、资料检索及声像、复印、眷印多种服务。目前,馆藏中外科技工具书5000余册,各类文献书刊4000多册及期刊合订本。该所自成立以来,共完成省、市下达调研课题15个,编辑出版科普读本38本,发布技术信息5万余条,获省、市奖励13次。

岳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岳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位于市郊大桥湖,前身为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归市农业局领导。1986年7月转为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属市政府蔬菜办公室领导。占地6.67万平方米,其中实验用地2.664万平方米,科研房屋面积3330平方米。主要研究发展蔬菜的关键技术措施和高产栽培技术;收集、引进、繁殖、推广蔬菜良种;开展短平快应用技术和渡淡蔬菜技术研究及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栽培技术研究。建所以来,完成科研课题41项,有6项获市级以上奖励。

二、厂矿企业科研机构

60年代初,岳阳县拖拉机修配厂设立技术攻关小组,开境内厂办科研组织之始。进入70年代,中央有关部门在境内兴建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随之,岳化研究院、长炼研究所等厂办科研机构兴建起来。1985年后,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各类企业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得到迅速发展。1989年,市科委与市经委、市财政局联合颁发《岳阳市厂矿企业科研与开发机构管理办法》,使厂办科研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到1999年,全市建立厂办科研机构86个,其中,中央、省属企业12个,市属企业41个,县属企业33个,有职工8.95万人,其中科技人员2.63万人。

三、乡(镇)科技推广机构

1953年,各县先后建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1955年,建立区(片)农业技术推广站,乡设农业推广委员会或农技推广小组。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乡级科技推广机构改为公社实验站。1959年,改为公社农技服务站。1960年,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多数农技服务站曾一度被裁撤,1961年底恢复,改为农技推广站。1965年春,华容县护城公社五星三队成立“春来报”科研小组。次年,景港隆西公社成立农科站。1968年,新河公社新建大队建立农科队。这些单位,实行领导、技术员、群众相结合,建立试验基地,推广科学种田技术,成效显著,带动了周围社队。1969年冬,华容县革委会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作出大办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组织的决定。当年恢复农科所。经2年努力,全县形成上下联线,左右成片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以下简称农科网)。1972年,中共岳阳地委在华容县召开农科网会议推广其作法。1973年10月,省科技局、农业局在华容县召开全省四级农科网现场会议。次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农村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华容县召开全国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大会,推广华容县办四级农科网的经验。1975年12月,岳阳地区革委会向全区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广华容县四级农科网的意见》。1975~1977年,中共岳阳地委3次在华容县召开全区农科网现场会议。到1978年,全区四级农科网络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地、县、社三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发展到37个(公社26个、县场10个、地区1个)。公社畜牧兽医站普遍恢复。1978年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原来以集体为依托的四级农科网自然消失。1979年2月,华容县将县属植保、土肥、经作、粮作等工作站及县农科所、农校等合并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行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相结合,在区(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乡(镇)建立农技服务站。1983年,省、地把华容县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全面推广。1987年4月,市政府颁发《关于加强乡镇农技服务站建设》的通知,并要求把农技服务站办成经营实体,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到1999年底,乡(镇)一级普遍建立农机、农业、畜牧、农电、水利、经营、林业服务站。就农业方面来说,全市建立县级农技推广中心8个,区(片)农技推广中心站50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站)178个,产业协会175个,会员27296人;村级科技服务小组近1000个,科技示范户34604户。市级农函大分校1所,县(市)、区、场分校7所,辅导站4个,农科教中心大楼200栋,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35个。形成以市级科技兴农集团承包为重点,县“中心”为龙头,区(片)站为纽带,乡(镇)为依托,村级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阵地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民营科技机构

民国时期,著名科学家李凤荪回老家临湘创办力耕农场,从事水果品种的引进、改良、示范,开境内民营科技机构先河。其蓬勃发展时期,则在70年代以后。1977年4月,岳阳市郊区兴办一家按“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自原则、以蔬菜良种繁育服务为主的研究站。1985年4月,华容县科技局批准成立优质稻研究所、农村能源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蔬菜瓜果研究良种试验所等4个民办科研机构,制订办所章程,明确办所宗旨和任务。市科委及时向各县(市)、区、场推介华容县建立民办科研机构的情况,各种形式的民办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相继建立。1992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进入鼎盛阶段.各类民营科技企业与技术开发机构异军突起,发展成为全市科技战线中的重要力量。随着《湖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精神的贯彻落实,中共岳阳市委、岳阳市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放活科技人员,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使民营科技的发展步入快车道。1999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8家,从业人员4201人,其中科技人员950人。占职工总数的22.6%,企业总资产45308.2万元,全员劳动力生产率为14.88万元/人/年。累计研究开发科技项目的高新技校术产品560余项,取得专利6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