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小农具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1 12:00

一、经营分工

1952 年,供销社成立不久,就开始负责中、小农具的生产与经营。1954年,手工业合作社(组)成为单独系统,生产的农具由其自产自销或接受供销社加工订货,外地调入产品则由供销社经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铁、木、篾、棕等手工业者组成生产合作社,产品小部分由手工业社(厂)自产自销,大部分由供销社按合同收购。1958年3月,省供销社贯彻执行“手工业自产自销为主,供销社调剂经营为辅”方针,规定各级供销社根据商品的特点,执行“三就、一调剂、少环节”(“三就、一调剂、少环节”即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供销社组织余缺调剂,尽量组织产销见面,减少经营环节。)的经营方针。1962年,湖南省农林水办公室、手工业管理局、供销社对当年原材料分配和产品生产调剂等作了分工,供销社负责产品收购和地区间的调剂平衡,木材、楠竹供应。1963年, 对地产地销手工业产品,仍由手工业部门自产自销;属常年生产、季节性供应的产品,手工业部门无储备资金的,由供销社做好淡季储备;地产地销的余缺由供销社根据需要和计划负责调剂。1984年,竹木市场放开,中、小农具多家生产,多家经营,购销灵活,形式多样,除供销社经营外,还有农民自制自修、个体户转手贩运、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林业部门加工出售等。

二、货源组织

岳阳湖区多,山区、丘陵区少,竹木资源不足,中、小农具不能自给,需从外地调入,其货源渠道主要有:

省社调拨 60 年代,省供销社每年从零陵、郴州、黔阳等地平衡调拨20~30万件,由县农资公司按省平衡计划到产区供销社直接购进成品或半成品。华容县从60年代中期起,在省、地两级农资公司的支持下,从山区产地购进工具柄、杂木棒、粪桶胚、竹扫帚、土箕及其他木制半成品,组织工匠以基层社为单位办工厂,加工竹木农具,年产量50万件左右。

境内平衡 1960年,湘阴县组织县内篾匠持地区分配的楠竹指标,到平江县献冲安营扎寨,加工竹制农具。1964年后,供销社通过地区计委从产区平江县调给华容、湘阴等县中、小农具,一般年份5~10万件,最多年份达37万件。

境外采购 供销社通过业务关系到境外求购部分中、小农具,必要时用商品兑换。1964~1968年,湘阴县用饼肥、白酒、红薯粉同攸县、郴州和江西省铜鼓、宜春县换购竹制农具(饼肥3.75公斤、9公斤、13.5、1.5公斤可分别换购1担箩筐、1床扮折、1张晒簟、1担土箕),1964年换购7万多件。

组织加工 临湘县农资公司在竹木产地羊楼司、文白两地建立中、小农具生产加工基地,从缺林地区抽调200多名艺匠就地生产加工,1976年调出46.4万件,支援华容、湘阴2县和钱粮湖、屈原、君山、建新农场。岳阳县农资公司派人长驻渭洞、月田竹木产区,配合当地供销社蹲点抓生产加工和收购,至1977年,全县竹木农具自给率由1965年的50%达到自给有余,每年还可调出12万多件支援外县。1966年,省供销社岳阳专署办事处针对境内中、小农具原材料紧缺的具体情况,开展利用代用品加工中、小农具。共利用红薯藤加工土箕17.5万担,用芦苇编织晒簟8.5万张,用小杂竹和二黄篾编织箩筐2万担,以及谷筛、皮撮、车闩、牛咀笼等16种、46万余件,为国家节约楠竹13万余根、棕片580担,为社队增加收入10万余元。1972年,省、地商业局(供销社)推广华容县插旗供销社办支农小厂的经验,全区县、基层两级供销社共办支农小厂300个,雇请铁、木、篾、棕、麻匠1600余人,当年加工中、小农具205.5万件。

三、培植资源

1973 年,岳阳地区商业局(供销社)为解决中、小农具加工的原材料,提供扶持生产培植资金3万元,由地区农资公司在湘阴县玉华公社办3000亩楠竹生产培植基地。以后,各县农资公司主动配合林业部门建立楠竹生产培植基地,至1975年,全区在无楠竹的地方栽培楠竹10098亩。1975~1976年,地区农资公司从广东省南海、三水县引进青皮竹,分配到各县及地属4个农场缺材区栽培,并提供生产培植费3.35万元,支援缺材的穷队成片栽培。至1977年,全区共栽培青皮竹8488亩、131.68万株。华容县用青皮竹混合楠竹加工中、小农具7.1万件,价值8.61万元。后来由于楠竹资源增多,青皮竹停止发展。

四、群管群修

供销社经营中、小农具,实行以卖带修的服务方式,县、基层供销社每年组织农具修理小分队、小组,在“双抢”、“冬修”期间,下乡巡回修理,帮助社队培训农具维修人员,建立群管群修制度。1973年,共帮助社队培训农具维修人员9600多名,维修中、小农具462万多件。1977年,推广胶粘剂,开展胶粘胶补中、小农具新技术,地、县、基层三级供销社均主办胶粘胶补学习班,培训“两胶”技术人员,华容县农资公司5个供应站,在自办小农具厂中组织技术人员为社会胶补农具2万多件,主办全县供销社系统“两胶”训练班10余期,培训400多人次,发展“两胶”柜组126个,5年时间共修补农具8万余件,节省木材 120多立方米。临湘县文桥供销社在县农资公司支持下,帮助社队培训“两胶”技术人员41名,建立“两胶”点14个,节省了木材和楠竹,为社队减少支出 26689元。

供销社中、小农具经营,一直以县、基层社经营为主,市(地)农资公司负责计划调拨安排,只经营部分调剂性较大的农具和防汛物资,如草袋、晒簟、箩筐、子篾、扁担、土箕等。1992年,供销社系统不再将中、小农具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商品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