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 理发业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1 12:00

清初御用民间“待诏”肩挑一担(凳)盆、灶、具,上树万斗(代官阶),插小龙旗(代诏书),走街串巷,强令居民按满族人习俗剃头梳辫。辛亥革命(1911)后,倡导剪辫理发,理发行业兴起。

民国时期,理发业的梳理技艺有发展,流行西式、分头、平头等发型。理发工具引进东洋剪、东洋刀、东洋推剪。理发对象扩大到男女兼理。理发业以夫妻小店为主,城镇有少部分坐店经营,大部分挑担上门串户, 农村包户理发者居多,一年包一次,每月理2~3次,按人头取钱或谷米作为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岳阳县城有理发店15 家,其中11家为合伙经营、4家独资经营,从业人员52人,较有名气的理发店有梅溪桥的华兴、吕仙亭的经济、塔前街的南京和时代、天岳山的金城、羊叉街 (今洞庭路)的东方、吊桥的扬州、洞庭路的新明和群安等。1955年,各县城关共有理发店189家,其中临湘县34家、湘阴县36家、华容县30家、平江县23家、岳阳县66家。1956年,理发行业组成公私合营总店和合作总店等,网点比以前减少,“理发难”局面开始形成。岳阳县城在公私合营前有79家个体理发店,公私合营后组成14个公私合营理发店、49个理发合作小组,从业人员110人,占当时城镇人口0.03%。公私合营后,平江县城关仅5家理发合作社,从业人员5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容美发被视为“封、资、修”,理发发式单调,理发业呈萎缩状态,“理发难”的问题再次困扰城镇居民。1956~1961年,岳阳县城有理发座椅124把,1963~1969年,降至63把,减少49.2%。

70年代,岳阳城区国营理发店有美容烫发厅、新雅美发厅、红光理发店、大桥理发店、向阳理发店;集体理发店有工农、芙蓉、利群、长江、五里等理发店设施较为高档,店堂舒适,备有铁转椅、电烫机、电风扇等,发型由顾客自行选择,按政府统一定价收费。

80年代,理发行业有较大发展,传统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得到恢复,增加美容、美发、按摩等业务。国营理发业逐步为私营从业者所取代。1989年,市区共有国营和集体理发业43家,从业人员60人;个体发廊、发屋1302家,从业人员1874人,为国营、集体从业人员的31.23倍。国营、集体理发店逐渐承包到职工个人经营,供销社系统1990年只剩2 个基层社理发店,从业人员2人。

随着理发行业全面放开,理发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项目增多,服务方式灵活,服务技艺提高,服务设施更新,服务项目分为洗发、理发、烫发、染发等多种。发型发式千姿百态。发式造型价格在10~100元不等,甚至高达数百元。

90年代,国营、集体理发店全部被个人承包经营,理发业全面步入个体私营的局面,服务网点遍布城乡。1999年,境内服务网点突破万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除常规的理发、洗发、烫发、染发外,增加纹眉、洗脸、做面膜、修指甲、头面部按摩等美容服务。店堂设施高档,装饰豪华舒适,一般店堂配有电视、音响、空调设备。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出现了洗脚、洗脸、桑拿、按摩、美体等休闲健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