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四节 洗染业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1 12:00

清初,民间已有土布染坊。巴陵县东乡农民自纺土布,采摘蓝靛(一种野生植物)蒸煮。岳州开埠后,洋靛输入,始有西染。民国18年,临湘县有染布店2家。24年,岳阳城区有染坊业6家,以后发展到10余家。

抗日战争期间,洗染业多关门停业,民国34年后有所恢复。从业人员串街走巷,承接衣物洗染、整熨,开展毛货翻新、绣花织补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阳县城洗染业发展较快。1951年有染织业26家,从业人员180人,资金1.24万元。华容县由1家发展为3家。1956年,岳阳县城组建公私合营东升洗染店,前店后坊;南正街设有洗染门市部,专门接收洗染业务。

80年代,兴办一批个体洗染网点,虽规模不大, 但设备较先进。洗染业保留传统业务外,还上门服务,批量加工。随着服装衣料的不断更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洗烫业务日益拓展。1987年,在城区吕仙亭和梅溪桥首先使用干洗机,专洗高档呢绒面料衣物。随后,个体干洗店相继建立,大型宾馆、旅社设立干洗部,对外营业。1990年,全市有国营干洗店12 家,从业人员18人。

90年代,个体洗染网点发展迅速,国营洗染网点逐渐退出。干洗业务发展迅猛。同时,随着皮料服装的流行,皮装上色、加光业务也从无到有,发展较快。1999年底,全市有大小干洗店300余家,从业人员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