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营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1 12:00

清末,私营粮行、碓坊、榨坊、油盐南杂货铺(店)及肩挑贩卖粮油者,遍布境内。油盐南货铺(店)以经营南杂货为主,兼营少量粮油。华容、湘阴、岳阳县是全省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每年流入市场谷米200多万石,大部分销往汉口、长沙、上海等城市。

民国时期,华容、湘阴、岳阳等滨湖县,仍为全省粮食集散的重要市场。华容县城米市繁荣,常年市场谷米交易约50万石,丰年可达100万石。湘阴县丰收之年,粮食有余,外销一般在100万石以上。主要经长沙、铁角嘴、芦林潭、城陵矶、郴县、醴陵输出。铁角嘴地处湘江下游,交通运输极为便利。民国20年后,滨湖各地谷米多汇于此,宁乡、益阳之谷米亦以此为集散地,常年谷米进出约20万石,丰年多达40万石。岳阳县城、新墙、殷家铺、鹿角镇、城陵矶、筻口,华容县注滋口、梅田湖,湘阴县樟树港、白马寺、南大膳,平江县长寿街、南江桥,临湘县陆城、五里牌、长安等地,均为粮食集散地。

民国22年,华容县有粮油行(含兼营其他商品的粮行、油行)39家。25年,县城除9家粮行外,还有70家碾米碓户兼营粮食生意。民国22年,岳阳县较大的粮行有6家,资本2100元,营业额22万元;油行6家,资本总额1380元,营业额2.99万元。稍后,县城粮行增至17家。29年,湘阴县南大膳、樟树港、铁角嘴、白马寺等地有粮行29家,年输出稻谷6万石,大米4200石。34年,县城有粮行11家,每月成交200余石,至1949年,仍有粮行12家、米店4家。平江县盛产茶油,丰年达3万石,少时亦不下2万石。抗日战争前,仅县城就有油行23家,另不少商店兼营油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市场交易活跃,绝大部分粮食由私商成交,国营商业所占比例很小。1952年7月,岳阳、平江、湘阴、临湘县粮食市场谷米总成交量23593.2吨,其中私营成交 18926.5吨,占80.22%。1953年11月后,私营粮行或转业或关闭。1984年,国家允许个体户参与粮食经营,市区、各县城及农村集镇经营粮油的个体户逐年增多,至1998年,全市进行工商登记从事加工和经营的个体业户达3019家。但国营粮食部门仍发挥主渠道作用,每年议价粮油经营20多万吨,供销社每年不超过1万吨,个体户经销的粮油,多数从农民手中直接购进粮油,具有一定的竞争和吸引力。城镇居民多到个体粮店购买粮油。此外,许多个体户还从事粮油长途贩运,赚取异地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