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唐、宋时期,岳州城南门外(现竹荫街)一带挑担、坐商云集,成为商品交换的中心场所,同外地的大宗贸易开始出现。宋《岳阳风土记》载:“岳阳楼旧岸有港,名驼鹤港,商人泊船于此地,胜千石载。”岳阳同外地的贸易已十分活跃。明代,岳州城内有13街20坊,上市的农副产品、水产品和手工业制品多达数百种。至清代,城内竹荫街、街河口、鱼巷子、茶巷子、油榨岭、洞庭庙等地成为主要商业区街,鱼行、花行、粮行、布行等商行林立。商行收购本地大米、土布、茶叶、木材、扇骨、毛笔、水产品等,经水路运至武汉或长沙销售,采购食盐、食糖、煤油、烟草、草纸、颜料、染料、油漆、海产品等应市,外埠商品开始进入岳阳市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岳州开关后,英、美、日、德、俄等国商人纷纷来岳经商,竞相在岳阳倾销洋货。其经销方式,或是在岳设立公司直接经销,或是委托当地商店代销。洋货以棉纱、布匹、煤油、食糖、卷烟、鸦片为大宗。本地商人开行开店,领取官帖的牙行有鱼、粮、棉花、生猪、茶叶、土布、土果山货、煤炭、油、竹木等行。商店鳞次栉比,拥有资金银元万元至数万元的店铺多达20余家。外地商人亦纷纷来岳经商,并设有会馆或帮。如长沙、善化、宁乡、浏阳、醴陵、湘阴、沅江、益阳、安化、茶陵、湘潭、湘乡等市、县在岳商人设有长郡会馆;衡阳、邵阳等市在岳商人设有衡州、宝庆会馆;辰溪、泸溪、沅陵等县在岳商人设有西湖会馆;江西省在岳商人建万寿宫庙作会馆;浙江省在岳商人设有浙江会馆;安徽省在岳商人设有徽州、新安会馆;湖北省在岳商人设有鄂城帮。商业繁荣,城市流动人口增多,饮食服务业随之兴旺。较有名气的旅馆有新安旅馆、悦来旅馆(油榨岭)、赢环旅馆(鱼巷子);较有名气的餐厅酒楼有鹿鸣园饭铺、半仙洞餐馆(吊桥)、望湖楼酒馆(鱼巷子)、爱雅亭饭店(南正街)、大观园酒楼(岳阳楼)。金融业亦发展起来,城内著名的钱庄有陈恒昌、宜昌、利昌、永昌、裕通等数家。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岳州商会成立时,会员达356人。

民国前期,南北军阀混战。北军傅良佐、张敬尧部先后在岳阳纵火抢劫,有的店主被杀,多数店铺被焚。民国14年,岳阳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饥民外出逃荒,哀鸿遍野,市场顿现凋敝,往日繁荣尽失。20 年代后期,国内政局较为稳定,岳阳市场亦开始复苏。至30年代中期,岳阳城区有绸布、南杂、粮食、屠宰业、渔业、盐业、百货、酱食、陶瓷、山货、酒楼、旅栈、医药等10多个行业,数百家店铺,市场繁荣。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机多次对城区狂轰滥炸,居民死伤逾千人,繁华街道尽成废墟。商人携资外逃,居民亦多流亡他乡。27年11月,日军侵占岳阳城区时,城内居民仅存老、弱、病、残者300余人。此后7年,外出逃难居民虽有部分返回城区,但城区居民最多时亦不过 4000余人。日军占领县城后,岳阳市场沦为殖民地市场。日商在城内开设洋行,经营百货、绸缎布匹、煤油、香烟、火柴、南货、海味、红、白糖等商品,质次价高。居民别无选择,只得任其搜刮。为生计所迫,沦陷区难民亦有经商者。日本洋行为了控制市场,规定难民所开设的商店只能在洋行进货,货款必须以日钞交付。抗战后期,美军飞机轰炸城内日军,老百姓亦有死伤,商店关门,市场一片萧条。抗战胜利后,外出避难的商人大都返回故里重操旧业,市场出现短暂繁荣。不久,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滥发纸币,物价暴涨。37年,国民政府溃兵涌进岳阳,派款、抓夫、抢劫,人心惶惶。一些商店不再进货,并将店内商品转移藏匿,或转至外埠抛售,以保资财。有的则干脆歇业,让出门面,由店员凑集少量资金,成立店员生活社。市场再度陷入冷落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贸易公司、盐业公司、百货公司等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相继建立。同时,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商品交换活跃,城区市场很快转入繁荣。1953年,国家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为了保证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等重要物资实行统购包销。1954年,对生猪实行派购,糖、烟、酒、针棉织品等重要商品的批发业务亦不允许私商经营,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53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初,岳阳城区的对私改造基本完成,1092户私营商业分别改造为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商业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基本形成。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集体商业、小商小贩全部并入国营商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变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市场。同时,撤并商业网点,抽调精壮人员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商业网点和服务人员大减。大办公共食堂,大兵团生产,农民养猪、养禽困难,生猪、家禽存栏数急剧下降;竭泽而渔,水产资源遭受严重破坏;1959年起,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 粮食大幅度减产。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的商品达200余种,食品实行限量供应或高价供应。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后,已并入国营商业的集体商业和小商贩,退出国营商业独立经营;关闭的集贸市场重新开放;农业生产丰收后,市场上商品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渐缓和,至1963年,商品恢复平价供应,“大跃进”中撤并的网点大都恢复。1964年8月,中共岳阳地委、岳阳专署等机关事业单位和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在城区铁路线以东建立,城区往东扩展,一批商业网点在新城区建立起来。1966~1976年,城区市场的空间范围扩大1倍以上,商业网点有所增加。但是,小商小贩被取缔,合作商店(小组)被撤并, 商业、服务业网点相对数明显减少。群众买货难、住店难、吃饭难、理发难。商品花色品种少,供应量亦少,不少商品凭票限量供应,市场上排长队抢购食品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岳阳市商业打破封闭式、多层次、多环节的旧的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商业区网逐渐形成,商业机构日趋增多。洞庭北路、南正街、先锋路、东茅岭、五里牌等商业中心街逐步形成,古色古香的楼前街、庙前街、五里街等商业群体市场相继建成,临街商店鳞次栉比,商业大厦、国际大厦、岳阳宾馆等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大型商业服务中心拔地而起。随着商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打破多年形成的地区封锁、条块分割的封闭式市场,纵横结合、内外畅通的开放型商业市场逐步形成。至1990年,市区共有商业网点5778个,其中国营425 个,占7.36%;集体400个,占6.92%;个体、私营4953个,占85.72%;平均每千人拥有网点16.22个。市场商品丰富,社会购买力旺盛,市区商品销售总额9.8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7.5亿元。

90年代,大、中型商业网点、集贸市场蓬勃兴起,九州大厦、百货大楼等一批高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大、中型商业、服务业网点初步形成。随后,九龙商厦、国际大厦、亚美时装城,莱特超市、中银大酒店、中讯大酒店、中铁大酒店、金都大酒店、金海酒店相继建成开业。同时兴建和改造中、小型商业网点224个,新增营业面积8000多平方米。1991年,岳阳市财委系统制定全市商业网点建设“八五”规划,新建、改建项目70个,其中一商业局14个,投资8410万元;二商业局23个,投资6720万元;供销社 9个,投资4914万元;粮食局14个,投资863万元;工商局10个,投资3040万元。至90年代末,市区商业网点建设基本形成既有综合性集贸市场, 又有专业性批发市场;既有大、中型商场,又有零星商业服务店的市场体系和网点格局。城区以路为市的现象基本消失,经营门类不断增多。至1999年,投入运行的市场和网点由以农副产品及日用生活品为主拓展为全方位、多类别的大流通市场。城区各类市场和网点经营项目达5万余种,随着市场竞争和流通拓展,各类市场由综合经营向专业分工集结。基本形成以水(海)产品为主的洞庭渔都市场、以副食品为主的梅溪桥市场、以中药材批发为主的花板桥市场、以小商品为主的泰和商城、以装饰建材为主的长城市场等专业分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