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市场建设管理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商业设施简陋,市场建设无人管理,多为自然形成的集市贸易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相继建立,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繁荣,商业网点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网点减少,市场建设停顿,商业设施遭到破坏。

1977年后,着手恢复“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的商业设施,并建设一批商场、市场、仓库和商办工作。80年代初期,市区、县城和农村、集镇相继兴建一批较大的综合商场,特别是毗邻江西、湖北省的边境商业网点得到较大发展。1985年,境内商贸企业有营业面积119.8万平方米,库房133.77万平方米,比1975年分别增长105%和88%。集贸市场231处,其中市区28处,县(市)、区203处,但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的只有51处,占22.07%,其余180处均系以街为市,以路为市。1985年后,商贸设施建设继续发展,并由依靠国家投资逐步转向依靠多种力量、多种财源,建设多种形式的设施,兴建一批综合型、多功能的商业大楼,改建一批中小型门店,新建一批沿街门面,农村集镇调整改造肉食站、粮食站、供销社购销站,按经济流向和市场发展的要求,重新改造布局一批商业网点,其间除社会各方新建商业经营门面外,商业部门先后在市区新建商业大厦、一百大厦、九州大厦、九龙商厦、九方商厦和百货大楼、楚天商厦等一批大型、高档商业设施。同时,集市贸易迅速发展,至1990年,共有各类集贸市场315处,比1985年增长36.4%,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有所改变。

随着所有制结构和市场格局的变化,从1991年起,境内由兴建大商场为主转向兴建大市场为主,由商贸系统建设为主转向全社会多家兴建。各地采取“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统一政策,多家参与”的办法,坚持 “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在选址立项、争取贷款、办照经营、减免税费上给予优惠,市场建设出现大发展的局面。新建、扩建、改建网点66个,总投资2.1 亿元,建筑面积65.1万平方米,市区商业城、泰和商城、洞庭商厦、九鑫商城、鱼巷子、五里牌等市场和华容县洞庭商城、临湘市福桥路市场、岳阳县荷花服装城相继开业。1995年,岳阳市政府制订颁发《岳阳市商业网点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落实商业网点、市场建设项目23个,其中市场 11处,建筑面积18.54万平方米,投资1.97亿元,当年建成的有市区生猪屠宰交易市场(投资170万元)、北门水产蔬菜批发市场(投资7000万元)、洛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投资2000万元)、云溪区岳化大市场(投资1000万元)、巴陵中路菜食综合市场(投资860万元)、东茅岭汽车站服装市场。

1997年,岳阳市市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城管、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市政府搞活城区专业批发市场的意见的实施办法》,岳阳市政府发布《1998~2010年岳阳市商品市场及网点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规范发展原则、目标、市场布局和实施办法,使市场建设进入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除岳阳市区原有12个专业市场外,陆续布局17个市场,其中专业或批发市场13个,占78%,城区65个市场中,专业或批发市场占41%,初步形成梅溪桥、竹荫街、庙前街、观音阁集结而成的以副食品为主体的巴陵西路贸易区;以巴陵大桥、小龙城、九州大厦、九龙商厦、九方商厦、一百大厦、南天商厦、商业城、泰和商城、洞庭商厦、长城市场集结而成的以日用工业品为主体的巴陵中路贸易区;以蔬菜、水果、钢材、汽车配件、旧机动车等为主体的巴陵东路批发市场交易区。市城区65个市场,年成交额 60亿元,其中梅溪桥、巴陵大桥、火车站商贸区三大市场年成交额均突破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