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控制农药污染

逐步减少农药施用量 1973 年,境内建立农业植保队伍,加强对化学防治的管理和控制农药施用量。80年代初,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逐步普及,各地坚持按防治指标施药,可施可不施的不施,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专治;由粉剂改用乳剂,由高剂量改用低剂量。加之综合防治的推广,农药施用量逐渐减少。1980年,境内农药用量338885 吨,1982年降到295740吨,下降12.73%;1984年在连续4年下降的基础上,又较1983年下降42.9%。1986~1991年,每亩耕地年均农药施用量仅为70年代的24.81%,1995年后,基本控制在60年代的水平。

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 80年代初,开始推广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1983年,停止“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毒、高残留有机氯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至1987年,先后关闭20多家非法生产的农药厂,保留和新建的农药厂均改为生产有机氮和生物农药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提高产量,保证供应,逐步取代有机氯等广谱性农药。1991年,汨罗等地发现16家乡镇个体小企业仍在采用土法生产高毒、高残留农药,当地政府立即予以取缔关闭。

推广综合防治 1973年,湘阴县植保站陈伯刚等开始研究蜘蛛治虫等生物防治办法,以减轻农药污染。1976年,在稻田进行小面积保蛛治虫试验获得成功。此后,逐渐形成一种以推广抗性品种为主的农业防治、保护利用天敌的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的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并迅速推广。1984年,境内实行综合防治的农田面积达 309.4万亩。华容县在研究推广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986年,该县生物防治面积达农作物复种面积的70%。由生物防治到综合防治的推广,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节约生产成本,减轻农药污染。湘阴县和岳阳市的经验得到全省和全国的肯定,被国务院编入《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100 例》。陈伯刚等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农业部技术改进奖等奖项。1989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农业部在长沙召开国际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现场会。与会的联合国官员、国内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专程到湘阴县参观考察,对湘阴的蜘蛛治虫与综合防治给予高度评价。誉称湘阴为“蜘蛛之乡”,认为“中国在稻田蜘蛛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过国际现有水平”。

二、防治水土流失

1955年,境内学习宁乡灰汤花果山经验,开始防治水土流失。水利部门在岳阳县潼溪公社刘桂大队进行水土保持试点,并在全境推广。1960年,岳阳县成立新墙河流域水土保持试验站,次年,平江县建立汨罗江流域水土保持站,加强对水土保持的调查研究和技术指导。“文化大革命”前期,水土保持机构裁减,人员压缩,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3年,恢复水土保持站,改属林业部门领导,1978年仍归水利部门。这一时期,各地采用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中,岳阳县建立常年治山、治水、治土专业队81个;平江、临湘等县加强对矿石开采的管理,严禁乱采滥挖,控制水土流失。治山、治水、治土成为境内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涌现岳阳县刘桂大队、平江县龙门公社高坪大队等小片重点治理先进典型。至1981年,境内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平方公里。

1981年后,水土保持工作由小片重点治理进入小流域治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省水利厅共同选定岳阳县相思公社李段河流域(后增加珠港河流域)为小流域治理重点,加强具体指导与扶持。是年春,相思公社从恢复植被开始,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将山地水土流失面积划分为591片,对有一定植被的实行封山育林,无植被的植树种草,不宜耕种的退耕还林,水土流失严重的坡梁台地兴建一些水利水保工程。至1984年,封禁山林6.5万亩,荒山造林5000 亩,残林补植1.9万亩,退耕还林920亩,植草770亩,建土石谷坊、崩岗护砌等工程187处,整治河溪5处17公里,兴建大小水利工程300多处,增加蓄引提水量71.8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变李段河、珠港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形成山青水秀、林茂粮丰、增产增收的新局面。

1985年后,李段河、珠港河以及平江县龙门河、昌江河等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境内推广,带动整个新墙河、汨罗江流域从支流到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不断扩大,逐步连片,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全流域治理。山丘区在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同时,推行等高种植、轮作套种、有机旱作和免耕法,打击乱采滥挖矿石的违法行为,对防治水土流失产生积极作用。1993年,平江县万古金矿区因非法淘金造成大面积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项治理整顿。1998年,市委书记张昌平率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针对平江县50多个村乱挖长石,造成严重生态破坏与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大规模现场督查指导。

三、发展生态农业

70年代末,境内开始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克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单一化经济倾向,提倡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态农业试点,并多次组团到江、浙、闽、粤等地考察学习。1986年后,逐步形成多种生态农业系统和模式。至1999年,市、县(市)两级环保部门先后扶持生态农业试点乡2个、村(场)10多个和80多家农户。

立体型生态农业系统 80年代初开始发展,应用范围广泛,主要有三种模式:农作物轮作、间作和套作;农、林间作;农、林、牧相结合。华容县南山乡西湖村利用依山傍水,具有多种地貌的特点,进行多层次立体开发,形成林果、棉麻、水稻、莲藕、鲜鱼生态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利用型生态农业系统 80 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迅速,山丘区、平湖区均能应用,普及率高,成效显著。基本模式为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型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与能量多层次利用型。临湘市原种场,华容县潘家乡张家湖渔场、南山乡青山村、西湖村等生态农业试点场、村、分别运用两种模式获得成功经验和良好效益。

物种共生型生态农业系统 境内主要有稻田养鱼、稻田养鸭、莲塘养鱼、鱼池莲田周边种菱白等模式。华容县万瘐镇塌西湖村在稻田实行“高垄低沟,垄稻沟鱼”,鱼稻共生互利的生态模式,少施农药化肥,少用饲料饵料,达到鱼稻双丰的效果。

多功能农工联营型生态农业系统 80 年代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境内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三者密切结合,科学配置的农工联营型生态系统,生态农业与乡镇企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湘阴县鹤龙湖渔场、华容县张家湖渔场等地将种植(蚕豆、玉米等)、加工(粉丝、饲料等)、养殖(猪、鱼等)、沼气有机结合,临湘、岳阳、汨罗等县 (市)将牛蛙、龟、鳖的饲养与肠衣加工等相结合,均取得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