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环境污染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一、废气污染

40年代,境内仅有少量的小型锅炉、窑炉、化铁炉排放少量烟气,对大气环境不构成污染。50~60年代,工业发展,燃料煤、燃料油消耗量增加,废气排放增加,局部环境受到污染。70年代,年均排放工业废气30~50亿立方米,城区和一些工矿区污染日趋严重。80年代,废气污染进一步加剧。据全市工业污染源调查,1985年有锅炉273台1620蒸吨,窑炉207座,烟囱418个,年耗煤109.34万吨,耗油40.17万吨;排放废气208亿标立方米,万元产值排放量8.08万标立方米;排放有害物质 10.5万吨,其中二氧化硫2.97万吨、烟尘2.88万吨、粉尘0.44万吨。化工、电力为主要污染行业,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要污染物,市南区为主要污染区域。1990年,全市排放工业废气222.47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3.17万吨,烟尘4.03万吨,粉尘11.21万吨。1999年,全市工业企业耗煤414.67万吨,耗油22.75万吨。153个重点调查企业排放废气422.37亿标立方米,万元产值排放量11.35 万标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5.25万吨,烟尘2.77万吨,粉尘4.56万吨,较1990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89.85%,二氧化硫增加65.62%,烟尘减少31.27%,粉尘减少59.32%。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较1985年增加40.47%。1981~1999年,除个别年份外,境内工业废气及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总的趋势是逐渐增加,但二氧化硫增加幅度小于废气总量增加幅度,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从整体而言,自90年代起,工业废气污染开始得到有效控制,烟尘和粉尘污染相对减轻,二氧化硫污染仍在继续加重,但趋势明显减慢。

二、废水污染

50年代,境内局部水域遭受工业废水污染,但影响甚微。60~70年代,一批采矿、造纸、印染、火力发电、石油加工、化工等企业建成投产,工业废水排放量聚增。1979年达16665万吨,湘江——洞庭湖——长江(岳阳段)等一些重要水域的污染逐渐加重。80年代,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废水污染程度最严重。1985年,全市排放工业废水 32484.39万吨,排放污染物11.08万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6.28万吨、悬浮物3.14万吨、生化需氧量1.59万吨。造纸、化工为主要污染行业,岳阳市南区、北区和湘阴县为主要污染区域。主要纳污水体为洞庭湖(每年23852.75万吨,占73.43%)、长江(每年5928.49万吨,占18.25%);湘江(每年2665.3万吨,占8.2%)、资江(每年37.85万吨,占0.12%)四大水系。每年排入四大水系的污染物分别为:洞庭湖47561.85吨,占总量的42.92%;长江30878.9吨,占27.87%;湘江31689.02吨,占28.6%;资江675吨,占 0.61%。

1990年,废水排放总量31791.7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8925.02万吨,较1985年减少3559.37万吨,但仍居全省之首;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777吨,居全省第五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污染物排放量58269.19 吨,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58160.36吨、氰化物23.43吨、六价铬17.8吨、挥发酚13.31吨和石油类50.83吨。1999年,全市 153个重点调查企业排放工业废水12509.87万吨,万元产值排放量131吨,分别较1990年减少56.75%和83.14%。主要污染行业为化工、造纸,其次为石油加工、制药、食品饮料、纺织印染。排放污染物54806.84吨,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36137.7吨、悬浮物18478.91 吨、硫化物63.85吨、石油类99.39吨。

历年工业废水排放量除个别年份外,总的趋势是 1981~1989年(31796.38万吨)逐渐增加,1990年后逐渐减少。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总的趋势是1981~1986年 (60346.17吨)逐渐增加,1987年后逐渐减少。以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石油类、化学耗氧量计,1986年排放60345.81 吨,1990年58269.1吨,1995年37511.04吨,1999年36246.08吨。1999年较1986年减少39.9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1999年较1990年减少83.14%。但80年代后,城镇生活、医疗等废水排放量急剧增加,1987年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2941万吨,1999年城镇生活和其它废水排放水量达13514万吨,其中化学耗氧量排放38434.5吨。这类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境内工业固体废弃物最早产生于清光绪三年 (1877)平江黄金洞金矿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临湘桃矿的开采。早期多系物理法生产,除废石尾砂堆存占地外,别无污染。40年代,岳阳等城镇生活垃圾任意堆置街巷低洼之处或倒于城区湖畔、江边,造成局部污染。50~60年代,一批现代化矿石采选、火力发电、化工、造纸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产生大量尾矿、炉渣、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就近堆存或排入湖泊、江河,占用成片土地,污染水体。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工业和城市快速发展,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堆存量迅速增加,污染加剧。1981~1985年,共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9.85万吨,年均产生169.97万吨;累计堆存1660.25万吨,累计堆存占地面积422.36万平方米;岳阳城区年产生生活垃圾8~10万吨,主要堆存于南湖尾部的羊角山,经雨水淋洗、渗漏,污染南湖水体。 1986~1990年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81.5万吨,年均产生176.3万吨;排放量62.7万吨,年均排放12.54万吨;累计堆存2472.85 万吨,累计堆存占地面积568.89万平方米。

1991~1999年,共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 1493.33万吨,年均产生165.93万吨;排放量34.78万吨,年均排放3.86万吨;累计堆存3102万吨,累计堆存占地面积257万平方米。 1999年,境内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131.11万吨,其中炉渣49.41万吨,占总量的37.69%;尾矿36.8万吨,占28.07%;粉煤灰 30.01万吨,占22.89%,危险废物2.3万吨,占1.73%;其它废物12.59万吨,占9.6%。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和电力为主要污染行业,年产生固体废弃物分别为42万吨、37.22万吨、23.43万吨;桃矿、华能岳阳电厂、岳化为主要污染源;岳阳楼区、云溪区、临湘市为主要污染区域。境内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排放量均大大小于废水、废气,且综合利用率高,相对较易控制,故其污染远比废水、废气要轻。

四、噪声污染

境内噪声污染主要在城区。1966年前,各县城关镇工厂不多,机动车辆较少,噪声污染轻微,环境比较安静。1966年后,城区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噪声源急剧增加,噪声污染逐渐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

80年代中期,城区噪声污染达到最严重程度。 1985年,抽样调查358家企业,声源强度超过90分贝的设备有3676台。其中,90~100分贝的1360台,100分贝以上的2316台。噪声污染主要区域为市南区和汨罗县。两地90分贝以上的工业噪声源分别占全市的48.45%和21.22%,100分贝以上的分别占58.55%和 25.13%。噪声污染主要行业首推纺织业,其次为建材、机械、化学工业。

 设备噪声强度最大的是造纸行业的蒸煮球,大于120分贝;其次是机械行业的落砂机、清砂机、圆盘锯,在116~120分贝之间;再次为建材行业的球磨机、粉碎机、罗次风机,在114~116分贝之间;纺织机、发电机;敲麻机则在101~110分贝之内。

    1985年,岳阳市城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5分贝,超过适应居住环境标准10.5分贝,较1983年增加6.9分贝;55分贝以下的区域为 32.7%,较1983缩减12.6%。主要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76.6分贝,超标6.6分贝,较1984年增加2.5分贝;超标100%,较 1984年增加12%。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最高值出现在1988年,达79.7分贝,超标9.7分贝。

    90年代,城区人口急剧增长,车流量猛增,噪声源急剧增加。1992年,市城区主要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为74.2分贝,较1989年增加2.5分贝;1993年,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9.6分贝,较1989年增加0.2分贝;1994年,55分贝以下的区域面积由1989年的 63.2%缩减为24.6%;社会噪声源、交通噪声源占噪声源的60.8%、27.1%。90年代中期以后,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控制在55分贝、70分贝左右。工业噪声污染亦控制在局部范围,影响面不大。据1996年排污申报登记,市区厂界噪声超标的仅9 家企业,其中分布在工业区内4家、混合区内5家。主要噪声源为空气动力和机械噪声两类,即锅炉的鼓引风机、空压机和发电机。厂界噪声超标主要表现在夜间,一般超标3~5分贝。

五、农药化肥污染

农药污染 境内农药污染残留是随着农药的施用而来的。据调查,60年代每年亩平施用0.575公斤,70年代增至3.87公斤,较60年代增长5.73倍。80年代,一批高效低残留农药逐渐取代原有机氯、有机磷和砷、汞制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构成以有机氮农药为主;加之逐渐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农药施用量逐渐下降。 1986~1991年,每年亩平施用0.96公斤,仅为70年代的24.8%。1995年后,基本控制在60年代水平,农药污染进一步减轻。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卫生防疫和环保部门多次对水体、土壤和粮食、肉禽产品进行监测,发现受农药污染十分普遍,有的严重超标。1980年抽检十类粮食、肉禽样品208件,“六六六”检出率100%,超标32.21%,最高超标29.8倍(肥猪肉15.4微克/升);“滴滴涕”检出率14.42%,超标5.29%,最高超标22.2倍(瘦猪肉,12.6微克/升);汞残留量检出率78.77%,超标率16.98%,其中家禽超标100%。1981年监测湘江樟树港断面,水体“六六六”含量 0.53~0.95微克/升,为湘江本底值的53~59.5倍。监测湘阴县6个公社10个稻田土壤样品,“六六六”检出率100%,“一六0五”检出率 90%。

化肥污染 境内施用化肥始于50 年代中期,年均亩施用量(实物量)0.9公斤,60年代9.25公斤,70年代45.35公斤,1980~1985年81公斤,1986~1991年 137.02公斤,呈直线上升趋势。化肥品种有氮肥类的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磷肥类的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钾肥类的氯化钾、硫酸钾等。80年代开始施用复合肥,1986~1991年,氮、磷、钾、复合肥的构成比例大致为66∶27∶4∶3,氮肥优势明显。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水体中氨氮与亚硝酸盐氮检出量偏高,磷素积累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土地板结、耕作层变浅、肥力降低、酸碱度失调、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六、其他污染

黄、红麻浸泡加工污染 80年代初,境内黄、红麻种植加工业迅速发展。黄红麻收割后,农民利用沟、港、河、湖及塘、堰等水面浸泡、洗涤、加工,溶散排放出大量有机质,经细菌发酵,导致水质污染,一些地方饮用水发生困难。90年代后,麻类生产迅速萎缩,此类污染随之减轻。

医疗血防污染 50年代中期始,为有效控制湖区血吸虫病,向螺区投放了数千吨灭螺的有毒化学试剂,主要有五氯酚钠及铬渣,直接或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80年代,境内医疗废水、垃圾日超严重。市区沿饮用水源上游8家医院,年排废水几十万吨,仅3517工厂职工医院作了处理外,其余均未作处理。特别是个体和承包医疗单位大量出现,管理难度增大。在医疗过程中产生含有大量病菌、病毒的废水和垃圾,大多数没有经过认真处理便直接排放,造成一定污染。90年代,多数县级以上医院程度不同地对医院废水和垃圾加强了管理和处理,污染情况有所减轻。

第三产业污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分布在街道和居民稠密区的宾馆、饭店等饮食服务业,歌舞厅、夜总会等娱乐业,商店、百货大楼、超市等商业行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大多未经任何处理便向外排放,造成一定污染。尤其是娱乐业和商业活动中的噪声扰民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