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排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民国时期,岳阳城区排水一般是明沟暗渠,不成体系。每逢大雨,街巷成河,污水横流,居民怨声载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水系统逐步改善。1953年,岳阳城区首次修筑芋头田下水道,废水不再浮积于街面。1958年,修建青年路、城东路,均为明沟,洞庭北路为砖砌管渠。1962年,街道维修队对城区下水道配专人管理,新修街道时,同步进行下水道建设,采用混凝土管建排水管渠。1974年9月,修建梅溪桥涵洞,全盘规划排水工程,共投资12.83万元,兴建排水提升站1座、120.12平方米抽水机房装机泵2组,次年3月建成。青年路、建设路、梅溪桥3股汇流的积水,1小时内可全部排入南湖。1979年后,排水管道一律改用预制混凝土管,管径由400毫米发展到800~1200毫米,分双向排水。1982年和1985年,2次改造旧城区排水系统。1987 年,梅溪桥提升站重新改造,更换2台75千瓦的抽水机组。1988~1990年,对洞庭北路、建设南路、鄢家冲、青年路、建设北路等9处分段的排水沟渠进行修建和改造。至1990年,市区有下水管道62条,长32公里,其中涵沟8.993公里,圆管涵Φ300~1000的27.75公里,雨水井1181 个,阴井854个,拱涵345米,日排污水3万吨,服务面积127平方公里。1991~1999年,先后对青年中路、东环路、北环路、南环西路、望岳路、竹荫街路、白杨坡路、马壕路、菜园坡路、南湖广场等20多处下水进行修建和改造,并修建Φ2000的市政府管涵、6.46×3.65的市政府拱涵、 4.18×3.85的德胜路箱涵、3.4×2的土桥管涵。至1999年,城区有下水管道72条、88公里,雨水井2397座、检查井2185座。建成洞庭湖水系、南湖水系、东风湖水系、枫桥湖水系四大排水系统。洞庭湖水系为雨、污水及工业废水合流制,管网分布在洞庭北路、洞庭南路、洞庭中路、巴陵西路、鱼巷子、油榨岭及城陵矶等地,分别排入洞庭湖。南湖水系为雨、污水及废水合流制,管网分布在东茅岭路、新胜路、德胜南路、青年西路、城东南路、北路、学坡路、建设路、洞庭南路、金鹗路、南环路、南湖大道、竹荫路、金家岭、乾明寺、芋头田、先锋路、大鄢家冲等地,分别排入南湖。东风湖水系为雨、污水及废水合流制,管网分布在九华山、洞庭北路、巴陵西路、建设南路、转盘路、城东北路、巴陵大桥、郭亮街等地,分别排入东风湖。枫桥湖水系为雨、污水及废水合流制,管网分布在巴陵中路、德胜北路、东茅岭路、五里牌路、建湘路、南湖大道等地,分别排入枫桥湖。另外,四化建、市机床厂等单位自设管道,生产、生活污、废水排入南湖。中建五局二公司、七公司、市纺织印染厂,生产、生活废水经建湘路下水道排入东风湖;洞氮、洞纺、市机瓦厂、石油公司等单位,生产、生活废水排入东风湖和吉家湖;城陵矶、冷水铺两工业区内各工厂企业自行敷设管道,分别排入洞庭湖、东风湖、吉家湖、芭蕉湖及其它湖泊港汊内。

至1999年,云溪区修建下水道5500米,雨水沟8050米,埋设排水管1896米;君山区修建下水道6500米,雨水沟2000米,埋设排水管4000米,基本保证了城区生产、生活的废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