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 航道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境内航道有长江干流段、湘江段及其尾闾、汨罗江、新墙河、华容河及人工开挖的华洪运河、北三干渠和诸多大水库航道。

 一、长江航道

 

长江从湖南、湖北两省交界的华容县塔市驿五码口入境,流经华容、岳阳、君山、云溪、临湘5县(市)、区,于临湘市铁山嘴白沙洲出境,境内段航道长179公里(枯水期)。其中塔市驿至城陵矶段长95公里,两岸穴口众多,分流水道有调节下段流量作用。因江水横流或环流冲刷江岸,曲折系数在2.01~3.57之间,成为长江最典型河曲段,有“九曲回肠”之称。南宋以后,沿江围垸垦殖,穴口汊流频繁堵塞,河床泥沙沉积抬高,出现多处葫芦状河道。洪水常冲开“葫芦”狭颈滩,形成新河道,造成自然裁弯,主航道亦随之变更。

1952~1953年枯水期,开始治理荆江及洞庭湖分洪水道。1968~1971年,对下车湾段分2期人工裁弯,湾上端朱家港、下端洪山头系一舌形急弯,河段全长35.8公里,狭颈距离1.85公里。开挖河道3.5公里,裁弯后,缩短航程29.8公里,且江宽水深、流态平稳。枯水期江面平均宽度 1000米 ,水深 2. 97米 ,年水位变幅差10~ 14米 ,常年可通行1000~1500吨级驳船队。主要浅水段有窑集老、监利、太马洲、铁铺、尺八口5处。枯水期通过调整航标、挖泥、清淤、改泓等维护措施,一般水深保持 2. 9米 以上。

城陵矶至白沙洲段长84公里,于城陵矶三江口与洞庭湖出口汇合,在湖北省洪湖县新堤有洪湖水系汇入,境内白沙洲有黄盖湖水汇入,注流量增加,江面展宽,河道较为顺直,窄处两岸有山嘴或矶头对峙,形成卡口,河心有礁石碍航。汊道、河湾发育系低度分汊河道。河道南岸境内有城陵矶、烟灯矶、乌石矶、道仁矶、临江矶、儒矶、鸭栏矶、铁山嘴等。河道流过窄段后,河床变宽,常伴有江心洲并形成分汊或弯曲河道。清代后,此段沿江修建堤岸,限制江水东北流,枯水期江面平均宽1500米,水深保持3米以上,常年可通行 3000吨级船舶,主要浅水滩道碍航处有仙峰、道仁矶、界牌等江段。

 

二、湘江航道

 

湘江从望城县入境湘阴县铁角嘴,境内湘江段及尾闾和湖中航槽共163公里,其中乔口至濠河口段长13公里,是长沙至滨湖各地的水道咽喉。河宽1200~1800米,河床系沙、卵石,枯水期水深 1.5~1.8米,航道宽30~60米,最小弯曲半径为200米,常年可通行300~500吨级船舶。

濠河口经临资口至芦林潭段长33公里,为五级航道,系湘江西支,有资水从临资口汇入,是湘水沟通其他水系的重要航道及长沙至益阳、常德、津市等地水运干线必经之地。该段受资水和长江洪水顶托侵扰影响,泥沙淤积严重,河槽宽而浅,枯水期水深0.4~0.5米,有铁门坎、刘家坝、关门滩、扫把滩等浅滩碍航。历史上多次人为设障碍航。南宋绍兴五年(1135),岳飞在洞庭湖区镇压杨幺农民军,曾砍伐树木堵塞湖汊水道;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顺湘江趋岳州,土星港被清军将领吴士迈插上大木楗,填以土石,堵塞航道;民国27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国民政府第九战区曾沉船设桩阻航;1949年,国民政府军溃退南逃,亦炸船阻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段经多年整治达到枯水期航道宽25~40米,最小水深1.4~1.8米,弯曲半径250米,每秒最大流速1米,可通300吨级船舶,中洪水期可通500吨级船舶,湘江尾闾全靠疏浚维持通航。

濠河口经湘阴至城陵矶段长130公里,为三级航道,总落差6.2米,水面平均比降为0.055‰。河床系泥沙,河槽窄深,泄洪量大,洪水河宽最窄450米,枯水河宽180~600米,枯水滩上航宽 30~60米,水深1.5~1.6米,弯曲半径最小220米(湾河),每秒最大流速1.2米(煤炭湾),有险滩9处。1970年,控制性浅滩乌龙嘴和黄猫滩治理疏浚后,航道条件有所改善,枯水期通行300吨级船舶,中洪水期,河湖相连,水面宽阔,500~1000吨级船舶从长江可抵长沙,是湖南省主要水路运输干线,也是洞庭湖水系常年沟通长江的便捷水道。其中南岳坡至城陵矶段8公里水道是东洞庭湖入长江的泄洪道,河道宽阔顺直,枯水期水深2米以上,无滩险,最小弯曲半径大于600米,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对湘江航道整治。 1954年冬疏浚乔口滩,次年治理扫把滩、乌龙嘴和黄猫滩;1956年疏浚营田镇右泓航道;1957年整治营田滩左汊主航道;1983~1988年,整治湘江干流松柏至城陵矶航道。1988年,开始开发整治城陵矶至株洲白石港千吨级航道,1993年3月30日竣工通航。整治后的湘江航道,水深2米以上,航槽宽60~90米,弯曲半径720米,年通航保证率达98%。

 

三、资江航道

 

资江又名资水。流经益阳县至毛角口进入湘阴县,穿过胭脂湖至南湖洲,经白马寺至临资口与湘江尾闾西支汇流入洞庭湖,境内段长35公里,是湖南“北水”交通干线网的一部分,有湖区“水运咽喉”之称。其中毛角口至临资口段处于湖区平原地带,两岸大堤夹峙,河床底质多为卵石,个别地段为粘土,洪水期河宽45~300米,枯水期35~100米,常受洞庭湖、湘江水顶托,沿途阎王滩、铁婆滩、大湾滩、临资口、油麻潭等处船舶航行困难,时有险象发生。设有毛角口、焦头湾、白马寺、临资口4处指挥站控制航行。民国 25年,湘阴县拓宽临资口河面。1955年后,采用轻便导流结合机械、人工挖泥方式维护航道,以便枯水期通航。1958年后,对部分险滩进行疏浚。 1985年,经过切嘴移堤,通航条件有所改善,可通行300~500吨级船舶。

 

四、汨罗江航道

 

汨罗江从江西省修永县入境平江县龙门厂。流经长寿街、嘉义、平江县城至杨梅,纳昌水,再经长乐街至归义与罗江会合后,在磊石山注入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总落差249.8米,系山区河流,季节性强,水位变幅大,洪峰持续时间短,每年枯水期长达7个月。汨罗江境内段长237公里,长寿街以下203公里可以通航,共有险滩87处。平江至磊石山123 公里,清末民初,载重7800担(1担合50公斤)食盐的木船,可由岳州抵平江县城。50年代末,枯水期可通行8~12吨木船,洪水期可通行12~30吨机动木帆船。京广铁路汨罗江铁路桥以上段205公里因水土逐年流失,航道严重淤积。1964年后,平江县大修小水电站、水轮泵站,筑拦河坝12座,却无通航设施,于1968年断航。1999年,仅有磊石至青冲口段70公里季节性航道可以通航。

汨罗江支流众多,5公里以上支流有86条,其中以罗水88公里最长,昌水84公里次之。两水是民间竹木传统运输水道,1961年后因多处修建闸坝而断航。

 

五、新墙河航道

 

新墙河古称微水,河底系沙底层,流经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县,全长108公里,落差约360米。1959年以前,新墙河水道为临湘、岳阳2县主要短途运输水道之一。1960年后,水土流失严重,沙质河床淤塞,中、上游修筑蓄水水库和拦河坝,又无过船设施。1965年,临湘县桃林至岳阳县新墙33公里段断航,下游新墙至金盆港段35公里,河床抬高,亦变成季节性航道,中洪水期可通行50~80吨船舶。

 

六、藕池河航道

 

藕池河系荆江分流入洞庭湖4条河道之一。其东支为主流,经华容县注滋口至团洲入东洞庭湖,全长106公里。在江波渡又分出一支流为鲇鱼须河,经鲇鱼须、九斤麻复汇入东支流,全长27公里。西支有一段是与南县交界的河,藕池河中支是由东支在上黄金嘴分流,经荷花嘴、厂窑至茅草街西侧入南洞庭湖。

藕池河东支及中支为过境段,是境内西部重要运输水道,自湘、鄂交界处经注滋口至团洲长81公里,河宽300~400米,枯水期上游部分河道断流、干涸。下游虽河宽仍在70~120米之间,因淤积加之团洲出口洞庭湖水域变成干洲,除少数河段可通行1吨左右船外,全段断航,每年只有洪水期可通行100吨级客货船舶。

 

七、华容河航道

 

华容河由湖北省调弦口流入,全长60.2公里(湖北段12公里)。清末至民国初期,华容河变迁加剧。民国20年,华容河冲开方城垸东堤,沿南拐至贯头尖,成为主洪道。从杨河渡(大旺山)再分南北2 支,北支为主支,流经五田渡、万庾、华容县城、猪头山、潘家渡至旗杆嘴(六门闸)泄入东洞庭湖。南支经潘家大桥、三岔河、渔口、贯头尖与北支汇合。北支河宽100~l50米,平均水面宽23米,两岸系高洲,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碍航处有导航标志,常年可通行30吨以下船舶,洪水期可通行300吨级船舶。 1958年围垦钱粮湖农场,兴建六门闸,华容河北通长江、东入洞庭湖的通道被截断。1971年,华容县上万民工,耗资6.6万元疏挖浅滩15公里,1980年贷款210万元修建六门闸船闸,沟通华容河在洪水期通达东洞庭湖的水道,属季节性通航航道。

 

八、其他航道

 

人工航道    民国25年1月,华容县注滋口动用民工1.2万人,耗银22.6万元,开挖引河6公里,4月7日竣工;29年,华容县寄山河口因淤塞断流,隆庆河因而形成一条主要洪道,泄入洞庭湖。

华洪运河起自华容河北岸的潘家渡,止于长江岸边的洪山头,全长29.5公里。1958年动工开挖,当年完成土方230万立方米。1970年,第二期工程继续开挖土方288.2万立方米,改由洪山头出江,增长2.2公里,改建尺八嘴过船设施及建新农场、殷家铺、金门堡、洪水港公路桥,兴建采桑湖排水闸,设置潘家渡、洪山头2处升船机,沟通华容河与长江的水上交通,通航初期,河床底宽20米,水深1.5米,枯水期河面宽21~25米,深1~4米,可常年通行5~30吨船舶,长江改道后,洪山头入江口于 1974年淤塞,华容运河成为一条内河,加之沿途桥多、闸多,以泄洪、灌溉为主要功能。

渠道航道    1958~1976年,相继完 君山、钱粮湖、建新、屈原、中洲等大垸修建,各垸内开挖有供船舶航行纵横交错渠道共277公里,解决垸内人员来往、物资运转问题。1980年后,各垸内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车辆渐次取代船舶运输,通航渠道主要起排灌作用。

库区航道    1958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加快。至1978年,汨罗市八景、蓝家洞、东方红,平江县黄金洞,岳阳县铁山,临湘市龙源等一批大型水库相继建成。库区周边群众为便于相互往来,利用船舶运输,形成一条条不固定性航道。此类航道属民渡性质,不列入正式航道统计范围。

 

九、导航、助航设施

 

航标、信号、电讯

航标  清代以前,为船舶导航或插竿立桩,或筑台悬灯。清雍正二年(1724),朝廷为使航船过往洞庭湖免遭风浪袭击,从营田水利捐纳项内拨银17万两,于洞庭湖西南边角及资、沅、澧水航线要冲修筑石台2座,一名舵杆洲、一名冷饭洲,石台顶端日悬旗,夜张灯,引导船舶避风泊岸。道光元年(1821),湘阴县河市(今汨罗市境)黄方村父子捐款,于磊石山顶建筑瓦房,向北悬铁钟(幽鸣钟),并挂一盏植物油大灯,雇人守亭鸣钟、点灯。每至黄昏,上、下行船舶依灯循声前进,若遇气候恶劣,守亭人以钟柄系足撞击,半夜钟声不停。君山、艑山为洞庭湖出入之口,在山巅设灯导航。磊石山西南1里小河口(又名平江河口),由磊石救生局插标引泓,指引船舶进出。岳州开埠后,岳州海关与长沙海关在岳州至长沙航线上设置反映水深的灯塔和标桩。宣统元年(1909),在黄猫滩、乔口滩各设灯塔1个,夜挂白灯、水浅则以红光为号。泥鳅滩,水浅设短桩,水深则设长桩,各挂白物式样。

民国时期,岳州、长沙海关兼理境内干线航标设置。18年,岳州航标局设置航路标志157座,其中无灯杆112个、无灯浮标26个、灯塔及灯号13个、灯船6艘。21年,设置航路标志161座、灯船7 艘。23年8月,长沙海关复测岳阳至长沙水道,艑山至磊石水道设棒形浮标19处、球形浮标1个,艑山至长沙水道设标桩20个。

1953年6月,长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长航)城陵矶巡江事务段将湖区铁杆浮标23座、岸标101座移交湖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1954年,设置芦林潭至城陵矶航线夜航发光标志,配置岸标34根、三角浮标79个、闪光灯浮标9个。至1955年6月,全线标志采用煤油灯,为省内河第一条夜晚引航线标志。1956年,岳阳至南县88公里航路设洪水标志。1958年8月,湘江航道航标由铁质浮鼓、木质三角浮标改为 1. 1米 双船防撞浮标,煤油航灯改为电气航灯,湘阴县设有充电车间,开始实行机艇维护航标,岸标设置逐渐减少。1964年,航标向电气化、机械化转变。1994年,航标改为长 6. 7米 单船标,航标灯采用4伏干电池,半导体灯蕊,霓虹灯管闪光,日光开关控制。境内灯塔仅剩鲇鱼口、芦林潭尾闾2个,利用太阳能灯管,晚上发出定光。汨罗江、新墙河等航道由竹木三角架浮标逐渐改成钢质防撞浮鼓,岳阳市港航处委派当地航务所维护管理。

信号  民国以前,船民、渔民沿用的信号有手势、旗语、物样等;凭经验观测天气,很难准确。因意外沉船死人事故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运管理部门在危险河段及险滩地段设置指挥设施。

风讯站,1953年冬,省航运局在濠河口、临资口、芦林潭、鹿角、岳阳等处设立风讯站,并于芦林潭、鹿角修筑站屋。长沙经湘阴、汨罗、桃林寺至岳阳架设专用电话线路,各风讯站接到风讯预告后,对4级以上大风,悬挂风讯球示警。1955年,以省航运局为中心,形成灾害天气警报发布电话联络网。1963年,撤销濠河口风讯站。1978年,增设湘阴风讯站,1982年,仍有芦林潭、鹿角、湘阴、岳阳、临资口等风汛站发挥作用。1982年后,随着收音机的普遍使用,风讯站功能逐渐减弱,1984年全部取消。

信号台,通行信号台前身为防险指挥站,设于危险河段及险滩处。1949年后,濠河口至熊家棚段设有指挥站,指挥船舶单线航行。1952年整修南洞庭湖后,船舶、排筏通过量增加,毛角口及白马寺、临资口设立临时指挥站;同时,营田滩、刘家坝滩亦设有指挥站。1953年增设油麻潭、大湾防险指挥站,改毛角口、油麻潭、白马寺、临资口站为常年站。1956 年,指挥站改为通行信号台。1963年9月,白马寺信号台迁至神仙兵上道,大湾信号台迁至河南岸。1964年,境内常年通行信号台有刘家坝、新泉寺等。至 1990年,通行信号台仍有毛角口、油麻潭2处。季节性通行信号台有新泉寺、刘家坝、白马寺、大湾、临资口5处。1994年全部撤销。

滩险指挥站,1955年前,指挥站用简易话筒指挥,后改以信号为主,结合话筒指挥。1956年,设乌龙嘴、黄猫滩两站。1972年,省航道总段信号拟出具体规定。1978年,执行《湖南内河通行信号指挥办法》,指导船舶通行规范化、制度化。1979年,境内指挥站撤销。

电讯  1953年,岳阳港内红船厂至柴家岭,临资口、湘阴、新河口至黄猫滩架设单程铁质电话线,以便传达风讯和滩险指挥,掌握船舶航行情况。1954年,采用电报或电话方式传达至各基层单位。1955年,架设长途干线电话线。1956年初,长沙至湘阴段架设双程电话专用线,湘阴经汨罗至岳阳段架设单程专用线路,另有横贯湘阴至临资口的干线及临资口至芦林潭的支线,岳阳、湘阴两县装设电话总机。年底,湘阴经汨罗至岳阳段改为双程线路。1957年,汨罗、桃林寺增设增音站,装置遥控设备,自动开关。1978年后,电讯通信线路均换钢质线,岳阳港务局4条营运拖船均设置小型电台。岳阳客运轮船站配有高频电话对讲机,联系长航客班业务。1980年后,岳阳对城陵矶架设专用电话线路,沟通长航、湘航业务。1994年随着程控电话的开通,专线停止使用,由程控电话取代。

船闸

新泉寺水闸  位于湘阴县新泉寺,南洞庭湖整治工程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水闸系8孔,净宽32米,净高5米,长10.5米。闸底板标高25米,设计每秒最大流量450立方米。并破荆塘围从拖船埠至新泉寺开大型水渠1条,长4700米(含闸内长3461米),底宽80米,1953年1月动工,5月竣工。每年约2.5万吨货物过闸,全靠人力拖曳转运过闸。1974年,新泉寺修建船闸后,水闸停止使用。

六门闸船闸  位于华容河东经旗杆嘴入洞庭湖处。1958年围垦钱粮湖农场,堵塞调弦口和旗杆嘴,切断华容河入洞庭湖出口。1981年11月兴建六门闸船闸,次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船闸室长50米,宽8.5米,门栏水深2米,闸口门系双向钢质“人”字形门,开合自动化。一次能通过2艘150吨级船舶。设计年过闸量46万吨。跨闸公路采用旋转式活动钢板吊桥,净宽4米,负荷载重为汽-15、挂-80。设计水位33米,最低通航水位27米。

东风船闸  位于华容河至注滋口水道上的野猪嘴。1968年由省交通厅投资3.5万元兴建。1969年7月建成。由于船闸基地选址不妥,设计和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经多次维修,未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废弃。

升船机

潘家渡升船机  位于华容县潘家乡,系斜面式,1971年5月兴建,1974年6月竣工。因牵引工艺与机电设计欠妥,1975年3月才正式运行,升船机乘船车长9.6米,宽4米,水深4米,可提升载重30吨级船舶。因长江改道和六门闸建成,水运货物日趋减少,70年代末停止运行。

新泉寺升船机  位于湘阴县新泉寺,系斜面简易式。1971年兴建,1974年竣工,取代水闸,最大提升高度1.1米,可通行15吨船舶。1999年,境内仅此升船机在继续使用。

三岔河升船机  位于华容河南支,沟通华容河与北三干渠。1976年12月开工兴建,1977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系斜面升船式样。设计最大坝高11.5米,乘船车长13 米,宽4米,载重船舶吨位30吨。升船机运转后,因华容河河床抬高,枯水期水浅,加之北三干渠沿线架桥,修涵渠阻航。1985年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