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五章 针织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民国2年,岳阳县李东陵针织作坊专营织袜业,有资本400元,手摇袜机13架,年耗纱3件,产男女纱袜1300打。为境内有史记载最早的针织作坊。

20年代,境内袜业颇发达。民国13年,平江县有袜业作坊34家,袜品除销平江县外,还行销湖北省通城县和江西省修水县,营业大者万余元,少者五六千元。

30年代前期,因汉口、长沙的电机袜品输入境内,地方手摇袜机产品不能与之竞争,营业萧条。民国24年,岳阳、平江、湘阴3县城关有袜机106架,但从业者只有47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抵制日货,袜品输入顿减,袜业复又繁荣。28年,境内有袜厂或作坊120余家。以岳阳县晋丰、潘新华、震升、戴福兴,湘阴县华兴、雄湘和平江县华新等厂家最有名,华兴袜厂年产量高达21万打。抗日战争后期,平江县、湘阴县东部地区属抗战后方,加之外来袜品难以进口,该地区袜业曾一度兴旺,34年,仅平江县有袜业作坊70家,从业280余人,年产纱袜7万余打。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内战,通货膨胀,金圆券贬值,袜厂或作坊逐渐改行或歇业。1949年,临湘县尚有织袜作坊17家,从业32人,资本4620元。平江、岳阳县均不足10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袜业得到人民政府的扶持,棉纱由地方政府按机台配供,产品由供销部门定购包销,不仅歇业者纷纷复业,还新开办一批织袜作坊,袜品产量迅速上升。1950年,平江县袜产品增至 11.8万双,岳阳县城关增设东顺、和平、于惠记、二义成4家,从业24人,袜机26架。1953年,境内有袜业作坊91家,从业260人,产袜17.2 万双。1956年,成立平江县城关、长寿,岳阳县城关和华容县注滋口4个针织合作社,共有职工151人。平江县城关针织合作社有手摇机60台,职工57 人,规模最大。此外,还有部分织袜业务分散在服装社中。1958年,强调工业“以钢为纲”,袜品减产,市场袜品短缺。

60年代初期,棉纱配量压缩,袜品产量大幅度回落。1965年后,袜业因棉纱供应好转而回升,产量逐年增长。1968年最高达28.32万双。

70年代,服袜由御寒变为四季服用,织袜业迅速发展,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1970年,国营华容针织厂建成投产。1979年,袜品产量猛增到239万双。

80年代,织袜业继续发展。1980年,岳阳市化纤厂和汨罗县化纤针织厂建成投产,年增加袜品生产能力70万双。因市场袜品饱和,生产能力过剩。

1990年,全市有织袜企业4家,固定资产原值737万元,净值560万元,生产袜337万双,占全省袜品产量的8.7%,完成工业总产值840万元,实现利税-250.4万元,在全省居第四位。

内衣(汗衫、背心、棉毛衫裤)的发展晚于袜品。民国10年,岳阳县平民工厂率先生产汗衫。16年和23年,临湘、华容2县平民工厂也生产少量内衣。此后,境内内衣生产成为空白,所需内衣多从汉口和长沙输入。1979年,岳阳针织内衣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内衣11.66万件,开创境内专业内衣厂生产的历史。80年代,内衣业迅速发展,湘阴县内衣厂、平江县针织服装厂、华容县注市内衣厂相继建成投产。岳阳县五垸、西塘、康王、相思也先后设厂生产内衣。由于规模小,技术不配套,90年代初相继停办。1990 年,全市内衣企业5家,生产内衣395.78万件,完成产值1642万元,实现利税90.5万元。

经、纬编布兴起于70年代末期。1979年,岳阳地区经编厂(1982年更名岳阳针织印染总厂)投产,试产经编化纤布5.58吨,创境内经编针织的历史。1982年,引进日本大圆机11台,生产纬编化纤面料布;1984年,引进西德贾卡提花经编机2台,生产大提花装饰布,成为岳阳经编、纬编面料布、装饰布专业生产厂家。1980年产150.36 吨,1981年猛增至512.54吨。1985年产量高达1092.65吨,占全省的25.4%。80年代未,因消费者爱好转移,产量逐年下降,1990 年,全市经、纬编布产量为326吨。

1991~1996年,市化纤厂、平江县针织厂、华容县针织厂相继破产。至1999年,境内针织制袜企业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