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纺织工业卷总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从华容县车轱山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考证,境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原始的纺织业。隋、唐时期手工丝、麻纺织品技艺已达较高水平。北宋建隆年间(960~963),百姓纳税,以绢代钱,平江是全省交纳丝税上千斤的五县之一。宋末元初,棉纺织业逐渐兴起,棉织物逐渐取代丝、麻织物,成为人们衣被的主要用料。手工苎麻织物发展成为制作夏衣、蚊帐的夏布。清末,手工作坊在各县城镇出现,多经营棉织和针织。民国时期,出现官绅办的贫民工厂和专业织布厂。30年代,境内有贫民工厂4家,手工纺织作坊150余家。抗日战争期间,因外国机制纱、布不能进口,手工针棉织印染作坊又有发展。抗战胜利后,受战乱和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影响,棉纺织、针织、印染作坊由发展转入萧条,越来越多的手工纺织作坊改行或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纺织工业得以充分发展和振兴。

50年代初,主要扶助手工纺织企业和个体纺织户。各县织土布者共有757户,14737人,手工棉纺织、针织、印染及缝纫厂(社)、作坊共163家。1956年,纺织行业实现公私合营和合作经营,并逐步发展为一定规模的集体企业。国家对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压缩手工业纺织户,限制土布生产,控制购销范围。1958年,“大办工业”,关、停、并、转一批乡镇办手工纺织企业。1959年,境内纺织工业企业共20家,其中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1家,工业总产值仅343.4万元。

60年代,境内第一家现代纺织企业──岳阳县麻袋厂竣工投产。至1969年,共有纺织工业企业69家,其中地方国营纺织工业企业3家,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2家,职工由1959年的2668人增至4290人,工业总产值757.23万元,税利11.4万元。

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境内建涤纶厂、锦纶厂。岳阳成为全省重要的化纤纺织基地。华容、汨罗、湘阴等县4家色(单)织企业和华容县针织厂,岳阳县内衣厂、毛巾厂、毛田丝绸厂,岳阳地区针织印染总厂先后建成投产。至1979年,县属以上纺织工业企业达59家,固定资产9090.89万元,职工总数14244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8650.68万元,实现利税3636.47万元。

80年代,改造了一批技术装备、工艺落后的老企业,重点抓了棉纺织业的扩建改造。境内纺织工业(未含省、部属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148个,总投资30473.43万元。新增设备4321台 (套)。在技术改造中,累计投资759.98万美元,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44台(套)。兴建纺织工业企业(含部门、乡镇小企业)61家。 1990年,纺织企业固定资产16.64亿元,比1979年增长17.3倍。有棉纺织印染、麻纺织、色(单)织、丝绸、针织、复制、化纤、服装8个行业,形成门类较齐全、品种多样、全面发展的格局。但由于指导思想一度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在实际工作中,宏观管理、调控不够有力,致使棉纺织企业布点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麻纺,尤其是苎麻纺织实现高起点发展,1986年,洞纺建成投产,规模居全国首位,打破了麻纺织业单一黄麻纺的格局。化学纤维工业一跃成为全省主要的化学纤维工业基地。针织、色织、复制、缝纫工业适度发展,针织业由1979年的5家发展到16家,并延伸了产品加工深度,产品远销国际市场,成为岳阳市纺织工业创汇的一大支柱。通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市共创部优产品10个、省优产品44个、省以上新产品43个。

 

1986~1990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4.78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40.38%,年均增长8.08%,高于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全市归口纺织工业企业52个,拥有棉纺锭147584 枚、苎麻纺锭2.6万枚,各类织机2548台,缫丝机3200绪,袜机246台,棉毛机68台,经编机、大圆机各24台。针棉织折用纱量2129吨,年印染布1500万米,纯化纤布115吨。

90年代,由于纺织行业重复建设,产品积压,市场疲软;国家紧缩银根,企业资金紧缺,生产开始滑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纺织工业面临严峻的困难考验,纺织企业经历了低谷徘徊、停产、企业破产、合作重组等阵痛。

1991~1998年,湘阴县苎麻纺织厂、岳阳市立新服装厂、市服装公司、岳阳化纤厂、岳阳黄麻纺织厂、汨罗市织布厂、临湘市长安织布厂、岳阳市制线厂、湘阴县纺织厂、临湘市纺纱厂、钱粮湖纺织厂、路口纺织厂、岳阳县纺织厂、岳阳针织印染总厂、华容县针织厂、平江县针织厂、湘阴县针织内衣厂、岳阳市针织内衣总厂、平江县纺织厂、华容县丝绸厂等企业相继破产或停产。共核销呆账6亿多元。在企业资金拮据、贷款较难的情况下,市直纺织工业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进展。

1998~1999年,经过棉纺压锭调整,全市共淘汰落后棉纺锭48952枚,分流职工4178人。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行业生产经营开始复苏,尤其是棉纺织业出现明显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