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培训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3 12:00

清代,手工业者大多采用以师带徒的方法培训,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和专门的技术培训。清末民初,岳阳、平江、湘阴等县有志之士为振兴实业,倡导平民教育,开办职业学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凌容众、李樵松夫妇首创平江女子职业学堂,设工艺班,招收学生10余人,开境内职工专业培训教育先河。随后,平江县实物学堂、启明女子实业传习所、范佳女子职业学校相继开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工人的培训仍保留以师带徒的传统办法,同时,加强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和开办业余职工学校,进行扫盲教育。仅1951年,就开办工人夜校11所,参加学习人数1140人。60 年代,开始成立中等技工学校,对工人进行较正规的专业培训工作。1960年,相继成立航道技工学校和桃矿冶金技工学校。1966年,各县机械厂试办半工半读中等技工班,共招收学员22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机构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职工培训和文化教育处于低潮,新招收的职工没有经严格的培训就直接分配到技术岗位上。“文化大革命”末期,职工教育稍有起色。1974年,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公司(以下简称四化建)开始筹办安装技工学校。翌年,桃矿冶金技工学校恢复办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迅速恢复和加强职工的文化技术教育,建立各种技工学校和业余学校。1979年始,在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对1978年以前参加工作,年龄在45岁以下,不具备中学学历的职工进行文化补课。198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对在职职工进行“全员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开办正式的职工学校,重点开展文化补课、技术补课,有计划地组织职工脱产或业余学习,采用举办技能培训班和岗位练兵等办法,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尔后,在“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指导下,相继成立一批技工学校,进行就业前培训。到1983年,境内拥有技工学校7所,每年能向生产一线输送中级技工2000余人。为改变以师带徒只传技能的传统作法,各工矿企业采取集中办班,按专业确定学习内容,1981~1989年共培训学徒28464人。1986年,根据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工教育工作重点转为对工人进行中等技术职称培训,陆续兴办一批职工电视大学和职工大学,采取专业对口的1979年,长炼自行设计制造的剪板机。1978年,长炼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培训办法,为工业企业培养技术管理人员。1982~1990年,工业系统有3276人参加高、中等教育培训,2125人参加班组培训,15642名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8万多人参加初级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

1995年开始,按照《“九五”期间企业管理培训纲要》,工业系统开展以工业管理为主体的各项培训工作,有200多名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和后备人员参加培训,还组织全市重点企业、脱困企业经营者参加国家经贸委、湖南省经贸委举办的脱困培训班。同时加大成人教育力度。1996~1999年,岳阳市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设置财会、财税、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管理、计算机应用、建筑企业管理、工民建、工艺美术、啤酒酿造等专业,培训各类经济管理人员3500人,输送中专毕业生361人、大专毕业生 3678人。通过职工培训,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到1999年,全市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达到2074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48人,中、初级职称的1999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