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体制与机构革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1 12:00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夏,华容县东山公社先锋2队,万庾公社兔湖3队、8队悄悄地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大幅度发展。1979年,华容县在全省率先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56%的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大包干,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2.8成。

1981年冬,地委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逐步取消对包产到户的限制。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农业总产值达81609万元,集体提留积累2638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94元,人均口粮319.5公斤。

1981年7月,7个县(市)38686个生产队普遍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其中不联产,实行小段包干,定额记工的生产队6114个,占15.8%;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队12572个,占84.2%。 10月,省委在华容县召开全省农村工作现场会,推广华容县大包干经验。1983年3月,在稳定大田责任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山、水承包,地、县组织350 个工作组、4612人深入基层,对荒山残林和可养鱼水面实行全面承包。地委作出发展多种经营的15条措施,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走宽农村致富的路子。全年从事加工业的6661个、12596人,从事运输业的4280人,私人承包和自有汽车242辆、拖拉机1061台,船192艘,个体经商户3236人。一批专业户、重点户迅速发展。

1984年开始,进行农村第二步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各县(市)、区政府向农民颁发《土地使用证》,境内63.8万农户承包面积占93.2%,农业总产值36576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对423个城镇、墟场发展情况调查后,开始发展农村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1985~1986年,进一步稳定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由原定3年或5年改为15年或20年)。全市约83.6万农户对国家、集体所有的398万亩耕地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大力扶持“两户一体”,健全乡、村企业承包责任制。1985年,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1100个,专业村312个,乡镇企业544个,家庭联产企业10444个。1987年,全市有1722个村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有村级集体积累4067 万元。从此.长期不合理的农业内部结构开始进入全面调整的新阶段。农村出现农、林、牧综合经营,种(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的新的产业结构。

1989年,农村第二步改革进一步深化,县直部门设置在乡镇的分支机构下放给乡镇管理,强化乡镇管理职能,通过华容县试点取得经验后推广。199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农民承包的耕地再延长30年不变,开发性生产项目承包期可在60年以上。有19个乡镇、126个村、1385个组试行两田制或租赁制。至1996年底,全市有51个乡镇、487个村推行“两制”,对部分荒山、荒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开发,47.9万多亩耕地使用权开始有序流转。

1997年始,市委、市政府在90%的乡镇和 80%的村完成耕地延期承包,向90多万农户发放《集体土地承包经营证》,开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基本形成粮、棉、猪、鱼、水果、水禽、蔬菜等商品基地。其中花板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洞庭水产批发市场被定为国家鲜活产品中心批发市场。1998年,全市初步形成棉花、饲料、油料、楠竹、蔬菜、水产6个产业化系列。饲料产量占全省约1/3,其中浓缩饲料占领全省90%的市场。通过解决三低(种植业内部优化比例低,养殖业名优特比重低,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低)矛盾.至1999年,种植业产量灾后恢复并增长。粮食总产224 4万吨,经济作物大增长;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08 5亿元,乡镇企业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1998年、1999年均获全省乡镇企业目标管理一等奖。泪罗市、湘阴县连续2年列为全省乡镇企业综合实力“十强”。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79~1983年,地委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实现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实施方案。1980年,贯彻《工业十三条》,工业战线狠抓调整,在少数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利润分成、亏损包干、组合联合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1982年2月,地委、行署作出《关于开展向湘阴县氮肥厂学习的决定》,工业、交通、基建战线开始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5月,贯彻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国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建立新型的企业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

1984~1985年,境内全面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着重抓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利改税和推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流通体制,砍掉一些中间环节,实行国营小型商业企业转体和兴办贸易中心,欢迎农民进城,搞活流通。地委转发《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打破“大锅饭”,狠抓工商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小型国营企业的转体。1984年11月,64个国营工业企业改为集体经营的45个,136个国营商业企业有111个改为集体经营。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全区各类工商企业2683个,已建立经济责任制的2468个,占92.14%。年底,贯彻省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实现翻番的总目标,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恬企业为中心环节,发展一批农、工、商一体,城、镇、乡一体,产、供、销一体和国家、集体、个人一体的混合型经济。

1986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下简称《企业法》)和《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至1987年7 月,全市84个国营企业在改革中全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有45个年产值300万元、利润30万元的企业改为自主经营,115个集体二轻工业企业中,有113 个实行承包。330个国营商业企业有288个实行经济责任制,其中190个利润在10万元以下商业企业改为集体经营。集体商业企业2445个,实行经济承包的1922个,砍掉中间环节,实现国营小商业企业转体和兴办贸易中心。1989年后,全面实施《企业法》,稳妥进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

1992年,以转换经营体制为重点,共精简机构 270个,压缩生产人员2030人,落聘干部479人,其中才厂级干部59人,137名工人被聘为管理人员。58家县属预算内企业有职工326362人,实行岗位技能工资1002人,计件工资14024人,浮动工资2735人,基本工资加奖励的4470人,其他形式的253人。通过推进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计件工资为主体的10种内部分配形式,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

1993~1994年,全市组建股份制企业32 家、农村股份合作企业4204家,对一批经营不景气的中、小国有企业实行租赁、拍卖和破产,市场体系建设和各项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同时,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全市售出住房480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量的86%,集资建房65万平方米,城镇住房形成市场,财税体制实行分税制。

1995~1996年,全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先后进行2次调整,由长期沿袭的“一、二、三”改为“二、一、三”、“三、二、一”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实行股份制改组一批,租赁经营一批,划小核算单位分块搞活一批,“退二进三”转向一批,优胜劣汰破产一批,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6家国有企业破产重组,共利用外资项目62个,列为省级改革试点的市制药一厂、制冷设备总厂和水泥厂完成改制工作。恒立制冷股票在深圳上市,市针织印染厂等54家县以上全民、集体企业依法破产。进行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1997年,岳阳定为国家综合配套、优化资本结构和安居工程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全面启动。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绩优企业正虹饲料、岳阳兴长公司股票上市,机床厂等4家企业实施兼并,制药二厂等5家实施破产,起重电磁铁厂等5家企业实行减人增效。年底,全市改建和新建股份有限公司11家、有限责任公司4家、大型企业集团66家。

1998~1999年,市特种电机厂、市针织印染厂、市制药厂、市仪表厂核账破产;岳 君山建材集团公司、市酿酒总厂康神药业集团、洞庭苎麻纺织印染总厂(以下简称洞纺)(划出部分资产)兼并重组。汨纺、长江动力机械厂、桃矿、湖南红日机械厂实行减人增效,洞纺和天一泵业集团公司股票上市。两年共核销银行呆账7.9亿多元,解除企业债务12.59亿元。1999年有鹰山石化厂、岳化、洞氪、临湘氮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完成债转股20亿元。涌现正虹饲料、岳阳兴长、天一科技、岳阳恒立、岳阳纸业集团、洞庭麻业有限公司、岳阳乐帮实业股份公司、临湘氮肥有限公司等公司制企业群体,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34 8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998年,岳阳市荣获全省工业生产管理一等奖和全省扭亏增盈工作一等奖,1999年获全省工业生产目标管理、扭亏增盈、技术改革目标管理一等奖。

三、政治体制改革

1983年9月,岳阳率先铺开机构改革工作。地直70多个局以上单位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54岁降至48岁。领导成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由25人增至103人。领导成员由283人精简为210人,精简25.7%,平均配线由45人减为31人。经委、建委、计委的24个单位所属二级机构及科室精简18%。接着,各县(市)进行机构改革,调整领导班子.县委、县政府及县局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都有明显下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

1984年3月,各县成立政协,实行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制度。4月,废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至次年春,撤销241个人民公社,建立241个乡(镇)党委和政府,乡以下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和村民小组。6月,地市县划分地管理权限,政府系统干部交政府人事部门管理。

1985年前后,华容县作为全国机构改革试点县,率先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行政机构由51个减至38个,编制由810名减至659名。

1986年撤地并市后,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探索,试行合同聘用制、试用制、测评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和工资待遇与职务同步升降制。7月,各县(区)人武部由军队建制改为地方建制。10月.乡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政协联络小组。

1987年,逐步推广乡镇干部试用制。2月,全市公开招选处级领导干部15人,选派50名市直机关中青年干部下基层工作。10月,中共“十三大”闭幕和《企业法》颁布后,开始以理顺竞政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的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完善工作。

1988年,根据中共“十三大”精神,党政职能进一步分开。党委主要实施对经济宏观决策领导,不再设立不在政府部门任职又要分管政府工作的常委、书记;违反政纪、法纪的案件查处,移交政府司法和监察部门。合同制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全民所有制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实行退休费统筹。

1989年,实行简政放权。将华容县定为简政放权试点县。把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下放乡镇管理,1990年在全市推广。

1992年,全市乡镇改革铺开试点51个,出现引入国营农场机制,管理企业化;政企分开,“小政府、大实体”撤区并乡,建镇带村,“小政府、大服务”等三种模式。

1993年下半年始,进行全市党政机构改革。市直党政机构设置由76个减至50个,精简34.2%,其中撤并12个,改为事业单位的8个,转为经济实体的7个。党政群机关人员精简31%。各县(市)党政机构精简31%。3个区党政精简36%。1997年,党政机构改革按上级“三定”要求,全面完成任务。

1995年,在农村开展以撤区并乡建镇、简政放权为内容的乡镇体制改革,至10月,区、乡镇由272个减至177个,减少35%。临湘市羊楼司镇被列为湖南省羊楼司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华容县南山乡干部 “三三分流”经验在全省推广。之后,全市169个乡镇、分流干部1524人,清理临雇人员512人。1998年,全市选择华容县作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县,选择平江县钟洞乡、岳阳楼区北港乡、临湘市江南乡作为山区、近郊、湖区乡模式试点,相继取得成功。

1999年,共清退机关事业临时借调、聘用、雇请人员7012人,其中代课教师4647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734人,此外,通过撤销、合并、联合、改制,完成岳阳大学、岳阳师专和教育学院的联合与升办本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