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情洒湘水洞庭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情 洒 湘 水 洞 庭 间

——中共湖南省委第一届委员、长沙地委首任书记武光南下入湘纪实

带领华北5000健儿胜利入湘

1948年10月28日,中央决定从各解放区抽调53000名干部随百万大军南下,接管政权。1949年2月,华北局通知晋中区党委,以武光为首组成晋中南下区党委,下辖3个地委、18个县委、48个区委。动员3000名干部成建制南下。

动员数千名干部南下,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动员对象除少数政治热情高、思想单纯的小青年外,多系长期生活、工作在山沟里而又有家属的基层干部。他们文化不高,对外界了解不多,乡土观念较为严重。针对上述困难,各级党组织发挥了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讲清南下是为了打倒蒋介石反动派,解放江南受苦受难兄弟,统一全中国的重要意义。又邀请老红军介绍了江南的真实情况和风土人情,揭穿了阶级敌人编造的“江南的太阳能晒熟鸡蛋”“蚊子有拳头大能咬伤人”等种种谎言。同时,华北人民政府发布对南下干部亲属实行享受军属待遇政策,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接着,在广阔三晋大地上,掀起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声势浩大的干部报名参加南下热潮。

3月5日左右,晋中区所辖18县2300名南下干部,分别从所在地出发,在群众热烈的欢送声中,告别了故乡和亲人,踏上了茫茫南去征途。

在石家庄,武光同志传达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使全体南下干部在第一时间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对坚定南下决心起了重要作用。

在石家庄学习整休时,华北局指示将察哈尔省、冀中区党委、华北大学近3000名南下干部和学生并入晋中区南下建制,正式组成新的晋中南下区党委。武光任书记,周小舟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牛荫冠、张干承分别任行署主任、副主任。下设2个地委、36个县委、216个区委。为方便行军和保密,实行军队建制,对外称晋中南下工作团。

为配合“四野”十二兵团沿平汉路南下和计划由汉口渡江入湘,晋中南下工作团也于4月底、5月初从石家庄启程南下。

在数千里长途行军中,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还要对付敌对势力的骚扰破坏。各级党组织都把稳定干部思想,坚定南下决心置于重要位置。发现思想有波动的同志,领导都要亲自谈话、聊天,了解其真实想法和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重新燃起解放江南人民的热情。南下途中发生较大的思想波动是“巩县整编”。晋中南下工作团进入河南省会开封后,中原局(后改中南局)主要领导邓子恢、李雪峰召见了武光等区党委成员,通报中央已决定建立中共湖南省南下省委,由黄克诚、王首道分别担任省委书记和省长。晋中区党委建制要各压一级。组建为长沙地委,武光同志任书记,参加省委,并把队伍带到巩县(今巩义市)进行整编。

晋中区党委是一个省委架子,压一级降为地委,这预示着所有领导干部也都要相应降级调整安排,其阻力和思想波动可想而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在17年前(1932年),武光就担任北平地下市委委员、北平市地下共青团书记。并以拉洋车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眼前又降至17年前的那个职位。但他以党的事业为重,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并现身说法,劝导大家提高觉悟,正确对待职务升降问题。“对比武政委,我们真感到汗颜!”一些对压一级有埋怨情绪者在表率作用的影响下,都憣然省悟,愉快地接受了安排。

受命先遣入湘的长沙南下地委全体干部,6月上旬离开巩县,因信阳以南仍在敌军手中,改走陇海、津浦线进发。艰苦的行军和炎热的气候,给战友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使武光同志感到牵挂不安。进入南京后,他没有同大伙一道游览名胜古迹,也未到商店购买生活用品,却忙于寻找、拜会抗战初期在晋南结识的“二野”解放南京后的领导和熟人,为每位南下干部发了一套军装、一床蚊帐、一床油布、一把雨伞以及爱国华侨陈嘉庚老先生为南下战士每人捐赠的一双“箭鼓”牌胶鞋……

6 月17日,中共湖南南下省委随军进入汉口,随即电告在南京待命的长沙南下地委全体人员即刻乘船到汉口集中,布署先遣入湘准备工作。在汉口,经过半月入湘准备后,中共长沙南下地委全体干部在武光和地委副书记罗其南率领下,分东西两路沿长武公路、粤汉铁路线继续南行,于1949年7月15日至8月10日分别进入临湘、平江、岳阳、湘阴、醴陵、浏阳、长沙、湘潭8县,胜利完成了历时半年、跨越7省、行程4000多里的南下行军任务。

两年改变了两千年

新区工作,百废待兴,任务繁重。近期的工作有接管政权,安定民心,清剿土匪,收编、安置国民党投诚军队和筹集粮草,支援数十万解放大军过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任务。同时,也为境内实行土改,彻底推翻两千多年压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铺平道路。

进入长沙地区的南下干部,只有千把人。除留在地直机关外,每个县不足百人。有着担任省、市、地委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长的武光,早在巩县整编时就决定,建立长沙专区干部学校,大量吸收本地青年学生加入革命队伍,并选拔数十名有文化、有能力的领导骨干到学校任教。在行军途中,武老想到所起校名有些俗气,就更改为有时代感的湘北建设学院。1949年7月25日进入岳阳后,因处于“和谈”期间,无法前往地委驻地湘潭,就组织湘北工委的地下党员在岳阳城镇和临湘、平江、湘阴等县张贴海报,招收学员。“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经过半月紧张筹备,吸引了千余名爱国青年报名参加(正式入学登记900名)。8月18日,湘北建设学院第一期在岳阳国立十一中学(现岳阳市一中)隆重开学。武光同志在会上讲了话,鼓励同学认真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8 月9日,湘潭和平解放。但是不甘心失败的白崇禧,由武汉撤退到湘中地区后,建起了“衡宝”防线,妄图阻止我军前进。湘潭城乡仍有一些国民党残余势力在破坏活动。武光同志放心不下湘中4县的工作。8月19日,在参加了湘北建设学院开学典礼的第二天,就带领该校骨干石敬野、刘源和警卫员柳金星,乘坐小汽轮来到湘潭。与先头到达的县委书记刘旭,地下党员阳光、刘先知等汇合一道筹措地直机关搬迁和湘北建设学院招收第二期学员等事宜。10月5日,湘北建设学院第二期在文庙内正式开学,学员972人。因实行土地改革需要,从第四期起,学院将培训学员重点转为土改队员。

湘北建设学院的教学内容以政治、政策为主,提高学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执行政策(重点是土改政策)的水平。每期2~3个月。办了7期,共培训学员(包括在职干部)8078人。其中土改队员近7000人。相当于全地区南下干部的8倍。除根本上解决了区内缺少干部外,还为省、市一些单位及部队输送干部700 多人。

要指导好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除了组织准备外,还须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武光同志对此有着深刻体会。30年代初在北京从事工人运动时,曾编写、用钢板刻印过小报《青工之友》《洋车夫》。在担任平北地委、北平市委领导期间,还创办、支持过《挺进报》和《解放三日刊》。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与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作出了贡献。地委机关迁来湘潭后,他重操旧业,把醴陵县地下党创办的小报,从采编人员、印刷工人、机器设备“一锅端”到了湘潭“四面佛”,取名《建设报》。于 1949年10月1日正式创刊,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了一份厚礼。

文化艺术不是武政委的强项,但他对文工团作用的重视,也早有耳闻。在南下途中,他就将我们忻县县委宣传干事、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关键同志调到晋中南下区党委,为以后组建文工团作好准备。到湘潭后,又结识具有演艺才华的地下党员肖向阳,很快就成立了有80余人参加的湘潭地区建设文工团,开始了文艺宣传活动。

1950 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改法》。7月初,湘潭专区地、县、区三级均成立土地改革委员会,由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武光同志就任湘潭专区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后,随即启动了各种机制,采取地、县一把手下乡办土改试点;学院大量培训土改工作队员;报纸大力宣传土改政策;文工团上演土改节目等全方位措施,为实行土地改革铺路搭桥。

1950 年10月,湖南省委按照中南局关于“有步骤、有秩序进行土地改革”的指示,决定今冬明春在工作开展较好的32个县进行。境内临湘、岳阳、平江、湘阴、浏阳、醴陵、长沙、湘潭等8县都在其中。1950年11月,武光同志率领数千名土改工作队员开赴第一批50个重点乡。在工作进程中,他借鉴老区搞土改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推广了“三同一片”发动贫农的工作方法,还运用《土改简报》《建设报》披露、批评多起违背政策,对地主施暴和侵犯中农利益等事件,使参加土改的干部及时受到了教育,使土改政策、纪律得到了正确执行。

经过4批为期两年的土地改革(包括土改复查),效果丰硕。据临湘、岳阳、平江、湘阴4县统计,共划了地主17513户,没收、征收了地主和祠堂、庙宇等土地 130多万亩,分配给了无地、少地的雇农、贫农、佃中农,户均由原来0.3亩增加到5.7亩,两年改变了24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 孙中山 先生倡导多年而未能实现的“耕者有其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扫除了障碍。

耄耋百岁?湘情依旧

湘潭地区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后,武光同志调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粤西区党委第二书记,分管土改工作。1954年粤西区土改结束后,他又调到北京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任党委书记、院长。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后,他不同意上级下达按在校人数3%比例划出右派的规定,保护了一批知识分子精英。1958年“大跃进”时期,武光同志又顶住了上边抽教学人员大炼钢铁,集中力量研制出了三个飞行器上天和火箭试射。

由于没有“紧跟”,惹下非议。1959年反“右倾”时受到批判,撤了党委书记,调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任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四人帮”又捏造罪名,把他囚禁了十一年之久,使其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1978年落实政策后,武光调回北京,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后来又被选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5 年,武光同志离休。他感觉自己健康尚可,余热未尽,仍能为党为人民尽些微薄之力。因而“离而未休”,每天坚持到办公室,风雨无阻。20多年来,他撰写出版了《冬夜战歌》《不是梦》《征程漫漫》《永怀新疆》《刺梅》《建国60周年回忆》,还协助作者出版了《武老与北航》《楼风沫浪——武光传》,为党和社会留下了200多万字的宝贵精神财富。

武光同志平易近人,很重感情。他在调离湖南后,心中仍然关心怀念着三湘变化和一道南下的战友与部属。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是与他三次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早在 3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两人就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人、学生运动。抗日战争后期,中央委派武光出任中共北平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小舟为宣传部长。1949 年春,两人又分别担任晋中南下区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带领5000名华北健儿胜利入湘,1959年反“右倾”时,周小舟被错误地打成“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在“北航”的武光也受到批判。在“文化大革命”中,两人又遭厄运,武光被投入北京监狱,周小舟在广州被害身亡。

面对战友悲惨遭遇,武光悲痛不已。1985年12月,他在长沙蓉园宾馆会见南下入湘战友时,因失掉周小舟而流下了眼泪,并作诗一首:

忙时离湘闲日还,弹指已去三四年,

战友重逢笑叙旧,小舟不见泪飘然。

离开了长沙,武光同志来到了阔别36年的岳阳。

岳阳县城,是他入湘的第一站。地委、专署设在翰林街“和园”,距岳阳楼只有里把路。因为“忙于解放三湘事,无睱登楼望君山”。此行了却了遗憾,并感受颇深。写下了“登岳阳楼”诗一首:

巴陵胜景甲天下,岳阳名楼一支花,

洞庭丽水胜西湖,范公名句教后伢。

山西是抗日根据地,向外地输送了不少干部。1988年,武光同志听说省委在长沙设立了山西党史联络组,给省政府写信表示赞赏,并建议在四川、陕西、北京、广州、上海也可否设立?

1989年12月12日,武光同志应原湘潭地区建设文工团老同志回忆录编写组之邀,写了近1000字的代序。还以“善觅良机填片瓦”为题,赠诗一首:

少聚潭城歌新天,老散四方莫愁闲,

善觅良机填片瓦,蚕丝吐尽暖人间。

黎健是文工团武光同志喜欢的小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长期情绪消沉,精神不振。武光同志得知后,马上写信安慰疏导。

“……过去团结战斗的年华,颇生情趣,引人心欢。看现在也不宜伤逝,伤逝则伤身消志,愿奉七言四句,以慰暮年而鼓斗志。

老骥壮志期千里,不恋夕阳只奋蹄,

何俱道远路坎坷,余力未尽奔不息。”

1990年12月22日,武光同志还应邀为湘北建设学院老同志回忆录编辑组出版《一代风流》文集写了1700字的序言,并以“不叹花开花落去,只乐硕果贻后人”作为序言结尾。

2013年6月30日,年已102岁、有82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武光,又在《岳阳日报》发表了10条人生感悟,再度展现了对岳阳党组织和人民的情感。

 

(作者系岳阳市商务局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