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引来长虹卧洞庭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洞庭湖大桥建设决策片段散忆     

    洞庭湖大桥建成通车已经10周年了,夏日的傍晚我漫步桥头,只见不等高三塔及斜拉索像三支银色的利箭直射蓝天、掩映在碧水之间,雄姿英发。入夜,桥上车流滚滚,10公里长桥似一条流光溢彩的火龙,在夜幕与涛声中闪烁游动,如梦幻仙境;又如一道不落的彩虹横卧洞庭,将洞庭湖东西两岸化为通途。
    作为洞庭湖大桥建设指挥部的指挥长,我与大桥有着太多的情愫。18年前,大桥建设的决策片段历历在目,洞庭湖上能否建桥?建多宽?经费从何而来……像电视镜头,一幕幕在脑海中实录、回放。


    (一)

    建设洞庭湖大桥,是世世代代岳阳人的梦想。以前没有桥时,从岳阳往君山、华容或鄂南方向,车辆都要“坐”渡船漂浮过洞庭。渡口总共才几条渡船,每天过境车辆超过2500多台。遇上夜晚和恶劣天气,如大风、大雾、大雨、冰雪、高洪水位都不能渡。有时排队等待过渡的车辆长达几公里,冰天雪地司机们就在车上挨冻受饿度过漫漫长夜。“走遍天下路,难过岳阳渡”成为他们调侃的口头禅。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4号文件,将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列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各项优惠政策。岳阳适时制定了“凭借‘两线’(长江水道、京广铁路),呼应‘两东’(广东、浦东),面向世界,服务三湘”的开放兴市战略,作为湖南唯一的临江对外开放城市,一下 “热”了起来。7月,省长陈邦柱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岳阳召开省政府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加快岳阳开放开发问题,会上在研究开发区建设、通海路建设的同时,洞庭湖大桥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后被列为全省18路、18桥重点项目之一。在洞庭湖上建大桥,这件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现实,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力,但它的启动建设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和机遇。
1994年11月21日,交通部107国道验收组到岳阳验收107国道岳阳段,我向公路司杨司长汇报时,就一揽子提出了城市防洪大堤、洞庭湖大桥、京珠高速公路岳阳段和沙岳铁路建设四个项目建设的问题。杨司长当场表态洞庭湖大桥可以搞。11月29日,我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199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重点讨论了洞庭湖大桥的立项建设问题,由此拉开了大桥建设前期工作的序幕。秘书科连夜赶出了请示报告。第二天,我就带着相关资料和市交通局局长卢长根等赶到北京向交通部汇报。12月28日,市委书记罗桂求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我在会上报告了前段洞庭湖大桥筹备工作情况,这次会议定调:争取洞庭湖大桥立项,并将其正式列为1995年岳阳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之一。1995年8月,中国共产党岳阳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根据岳阳实际和全市人民的愿望,确定了“强工、壮农、拓城、活港”的发展思路,建设洞庭湖大桥,作为“拓城”的战略措施,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
    洞庭湖上能建桥么?人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大桥选址正好处在洞庭湖向长江泄洪的洪道上。四水汇洞庭,一口出长江,要在这口上立起几百个桥墩,泄洪怎么办,而且水患一直是洞庭湖区人民的一块心病,水利部一位原主要负责人曾下过黄牌警告:“谁要想再在洞庭湖插一根筷子都要审批!”还有人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担心洞庭湖上建桥有损湖上自然风光。可见,这一座连结着洞庭湖甚至长江命运的桥,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南省水利厅等水利、地震、环保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对洞庭湖上建桥、对岳阳人民建桥的壮举怀有浓浓深情。他们与岳阳市积极配合,在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地质勘探、模型试验、论证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地质勘探结果表明,洞庭湖湖底地壳结构虽然复杂,但仍具有建桥的条件。
    大桥对泄洪及对河势走向影响等模型试验显示,在岳阳北门渡口下游1350米处建桥,只要有两个各300米以上跨径的主跨(孔),其桥梁对泄洪和河势走向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环保部门论证说明,洞庭湖大桥不会有碍周围环境,如果设计新颖,还可以与岳阳楼、君山、洞庭湖交相辉映。
    十余次勘探、试验、论证,破译了人们心中的问号。
    洞庭湖大桥经过一年多时间筹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转入建设期。市委、市政府成立岳阳市洞庭湖大桥建设指挥部,市委书记阳宝华任政委,我任指挥长,罗碧升、卢长根、王益民任副指挥长。
    1996年12月19日,来自华北、西北、中原、中南等地的10支建设大军汇集在东风湖大堤外的一片湖滩上,省、市党政军领导挥锹铲土为洞庭湖大桥奠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大型湖泊上建桥,神州大地为之一惊。消息传到中南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兴奋不已。1997年8月15日,他应湖南省委和岳阳市委的请求,挥毫泼墨,题写了“洞庭湖大桥”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翰墨传送到岳阳,洞庭湖大桥工地一片沸腾。建设者们把总书记的关怀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顶烈日,战酷暑,抢工期,创精品的战斗便如火如荼地在洞庭湖上展开了。

(二)

    资金问题是洞庭湖大桥建设最大的难题,整个工程最后累计投资达到80564万元。大桥开工的前三天,1996年12月16日,副省长周伯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洞庭湖大桥建设问题,发了会议纪要:“省政府安排借贷资金1亿元;市政府投入1亿元;北门渡口的汽车过渡收费除建设期4年共上交省1000万元外,其余全部返还该市用于建桥。建设资金的缺口,除向银行贷款和引资外,省交通厅要配合岳阳市积极做好向交通部申请补助的工作。整个工程建设资金的安排,由岳阳市制订方案,报省计委平衡后下达年度计划。”就当时的条件,省政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但资金一是缺口大,二是这些钱到位也手续繁杂,需要等待。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大桥建设的全过程。当时有句很时髦的话:靠政府投资太少,靠原始积累太慢,靠银行贷款太难,只有靠招商引资最快最好。招商引资说起容易,要落实一个项目谈何容易,但建设的速度一分钟也不能迟滞!
    当时,有投资意向的、做中介招商的络绎不绝,大桥指挥部一年接待了90多批。有的人找到我的办公室,还有的甚至找到我家里,穿双黄胶鞋、一脚黄泥巴,提个蛇皮袋,一只裤脚长、一只裤脚短,开口就说有上十亿元的资金要投资洞庭湖大桥。招商引资主要矛盾是真真假假搅在一起,既怕上当受骗,又怕得罪真正的投资商,错失了引资机遇。经过反复筛选比较,市里最后在香港深业集团和香港盐业银行两家投资商之间作出选择。市领导层各倾向一家,两种意见,争执不下。
    香港深业集团的引资,我参与了全过程。那是1996年7月,我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治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协清,市政协副主席周爱芳等同志从日本沼津市考察回国在香港停留时,经乡友深业集团的王建军同志介绍,顺路到深业集团进行考察,认识了董事长许杨先生。当时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洞庭湖大桥因资金短缺已处于半停工状态,政府每天要白白承担银行利息、工人工资等成本数十万元。我详细介绍了建设洞庭湖大桥的意义和决心、岳阳的发展前景和眼前的暂时困难,深深地感动了两位老总,几轮谈判下来,达成了投资意向。回市后,我们在常委扩大会上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作了汇报,一致同意进行引资洽谈,部分同志感到这个投资项目虽然利息偏高,但该公司实属深圳市政府管理,总部设在香港的一家投资公司,资金实力雄厚,也有投资诚意;香港盐业银行按介绍利息较低,但经内部高层透露,对此投资兴趣不大,很难落实到位,我们只能两方同时谈。1996年底,深业集团和我们在深圳达成引资初步协议。草签协议时,正在深圳考察的省委书记王茂林应邀参加并对该集团进行考察调研。1997年4月,深业集团一行12人到岳阳,准备签订“洞庭湖大桥”投资项目合作协议书。他们在南湖宾馆住了三天,由于市领导层意见不一,迟迟不能签约。第四天,他们准备放弃谈判,返回深圳。我真是心急如焚,一边是建设工地等“米”下锅,一边是投资商决意撤退。如果资金不落实,大桥建设很可能只能下马成为半拉子工程。我坐立不安,自己过去在岳阳县工作时没有桥的情景纠缠在心里。那时遇上紧急任务如果又是夜晚、大风等恶劣天气,要往返广兴洲、君山,真是“隔山容易,隔水难呀!”一次,我在广兴洲下乡,单位通知立即赶回,我是冒险找小划子靠老渔民从风口浪尖漂过来的;有两次根本无法过湖,只好在湖对岸的芦苇棚子里煎熬过夜。就是平日风平浪静时,坐渡船过湖后,春夏时节也还要卷起裤子下水淌很长一段路,到君山农场的大堤上岸,机关大部分干部包括我在内都感染了血吸虫病,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一直病魔缠身,就是因为没有桥,让岳阳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啊!现在,自己已经50多岁,快要退休了,要是能抓紧时间为家乡人民办成一件实事,该多好呀!如果这次洞庭湖大桥修不成,以后不知还要等待多少年……。想到这一切,凌晨一点多钟,我从床上爬起来,鼓起勇气,冒昧地找渠道给省委书记王茂林打电话,诉说心中的苦楚和无奈。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恰好副省长周伯华到了岳阳住在南湖宾馆。茂林同志立即打电话请伯华副省长协调处理。伯华副省长随即召集有关负责人面谈,当场拍板两笔资金都要,洞庭湖大桥用不了可调剂到省里其他项目使用。第二天一早,市委书记阳宝华召集常委扩大会议,通报情况,传达精神,在领导层统一认识后,9时30分终于举行了签约仪式。随后,3.6亿元人民币分批汇至岳阳,工程建设等“米”下锅的资金矛盾得以缓解。
    洞庭湖大桥建设资金的最后解决得益于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直接关心。1998年7月8日,日理万机的朱总理来到高洪压境的岳阳,指挥抗洪战斗。当车队乘汽轮横渡洞庭湖时,总理站在甲板上眺望一排排露出湖面的桥墩,亲切询问市委书记张昌平工程有哪些困难。当得知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工程进度时,朱总理嘱咐张昌平到北京直接找温家宝副总理,请家宝同志协调解决。朱总理以他特有的幽默对随行人员说:“古修岳阳楼,今修洞庭桥”,“桥墩都建起了,银行还不贷款那才是傻瓜”。随后不久,中国银行贷款3.6亿元。困扰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由此迎刃而解。后来,通过做工作,在我市只按银行利率付了息并给予适当补偿后,深业集团同意退出引资协议,并在当年我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后,还派王建军同志送来救灾捐款50万元,岳阳人民将永远感激他们扶危济困的高尚情操!

(三)

    洞庭湖大桥由东引桥、东正桥、主桥、西正桥、西引桥五部分组成,桥面为4车道,宽21米,确定这个宽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决策过程。
    洞庭湖大桥到底建多宽适宜,车流量是客观依据。据交通部门调查测算,岳阳北门渡口的车流量,1992年为日均1800台次,1995年为3000台次,预计2000年达到日均1万台次。考虑到大桥建成后对车流拉力,适当留有余地,开始,我们请湖南省交通设计院拿出三个方案,其中,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是:桥面宽22.85米,加人行道达到24米。但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却认为,车流量过小,桥建宽了是浪费。有人在会议发言说,现在建13米宽的桥就足够了,万一不适应,到将来经济发展了,车流量增加了,财力允许后,再建一座洞庭湖二桥也不迟。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的大型湖泊之一。在洞庭湖上建桥引起了中外桥梁界人士的注目,大桥长度、宽度、主桥的跨度桥型与结构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岳阳市民对大桥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大桥建设不向社会集资,但总有工人、市民、机关干部、学生陆续寄来捐款。也有诗人、作家、画家寄来以大桥建设为题材的作品。一位小学生在来信中深情地写道,“洞庭湖大桥是我们心中的桥。”
    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越高,我感到压力就越大,责任就越重,如果将来大桥建成后,不适应客观实际需要,人民不高兴、不满意,那就是钢筋水泥铸成的遗憾——没办法更改了。我是土生土长的岳阳人,退休以后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怎样面对父老乡亲质疑的目光?!于是我和同事们据理力争,利用一切机会一次次向高层汇报,一次次同省直有关部门沟通。好在大桥建设的每一个节骨眼上,包括立项、开工、解决资金、技术难题等关键性时段,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对岳阳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包括当时在任的省委书记王茂林、省长陈邦柱以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克英和接任的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储波等,都多次到岳阳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1995年4月24日,省委、省政府自1992年以来第三次在岳阳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杨正午同志在会上一锤定音:“洞庭湖大桥可行性报告已经出来,桥面宽度究竟搞多宽,是不是先把原则明确,搞双向4车道,加两边的人行道,人行道两边怎么留法,请你们自己考虑。”这就为争论不休的宽度问题定下了基调。
    洞庭湖大桥竣工通车后,网上一度传言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看后讲了三句话、6个字:“矮了,窄了,算了。”事实恰恰相反,2002年6月8日,朱总理第三次到岳阳检查防汛工作,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与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国务院副秘书长马凯等一起视察了正在试运行的洞庭湖大桥。从桥心平台走下中巴,朱总理就赞扬“大桥雄伟壮丽,管理得很好”。在两块图板前听汇报时,总理轻声地插话说:“98年洪水离桥面有多高?“16 米。”当时负责介绍情况的市农办主任叶玉生回答得十分肯定。这时,建设部部长、水利部部长从人群中走上来,指着洞庭湖与长江防汛抢险示意图向总理补充说明,1998年、1999年大汛时,江湖水位在这里形成顶托之势,洞庭湖大桥既不影响泄洪,还能通过3000吨级的船舶,同时大桥还作为防汛通道在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总理很是满意,含笑频频点头。听完汇报,他快步走到有江泽民总书记题写“洞庭湖大桥”桥名的主塔下,招呼夫人劳安女士并肩站立合影留念。然后又招手说:“部长们愿意,也来合一张呀。”他戴顶大草帽,脸上挂着少有的微笑,停了一下,又轻松幽默地说:“不照白不照啊!”

(四)

    “质量责任重于泰山”。洞庭湖大桥工程还未开工,从省、市领导到建设、设计、施工、监理部门,一级一级立下质量责任状,套上质量紧箍咒。周伯华任副省长和常务副省长期间先后6次到洞庭湖大桥工地,6次给大家敲起警钟,念起“紧箍咒”。
    工程建设一开始,整个工地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即各施工单位自检,两家监理单位实施社会监理,湖南省交通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实行监督。
    洞庭湖大桥建设后期,我虽不再直接分管建桥工作,但仍十分担心建桥的质量和安全,此时在我国先后发生过重庆綦江虹桥和浙江宁波大桥坍塌重大安全事故。我的头上时刻都有“顶着一碗水”的感觉,生怕大桥有质量隐患,经不起历史检验。但我想,作为地方行政领导抓重大项目建设,在技术上不可能样样都懂,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关键是在确保自身廉洁带头的前提下,处事铁面无私,依法依规。1998年市政府换届后,周昌贡、罗碧升同志先后担任市长,抓质量的“紧箍咒”一直没有放松过。负责施工的一丝不苟,负责质量监理的铁面无私,是建设者们为洞庭湖大桥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1997年6月,省公路机械工程公司标段上已经浇筑成型的76号墩立柱表面有麻点,不用监理人员下达指令,项目经理毫不犹豫,一声令下:“推倒重来!”一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敢打敢拼,不顾个人安危。一次,主桥11墩10号桩基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机器故障造成浇筑中断。在桩基-17米(黄海高程,下同)新老结合部位出现裂缝。为了弄清裂缝情况,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桥梁设计室主任胡建华和湖南大学建设监理中心副总监代表黄冰顺着小护筒下至裂缝处作现场检测。下到-17米处,要穿过湖水层、淤泥层、流沙层,然后进入岩石层,可谓下到“洞庭龙宫”。当时洞庭湖水位在24米以上,-17米即水下41米,如果护筒密封不严或通气设备出现故障,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胡建华、黄冰为了大桥的安全,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决然地下去。经过1个小时的检测,回到平台时,他们已脸色苍白,无站立之力。还有一批专家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攻坚克难,包括国内知名桥梁女专家、主桥施工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涂萍,湖南大学建设监理中心总监代表钟圣斌,战胜洞庭湖大桥“风雨振”的湖南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政清教授等等,岳阳人民应当记住他(她)们。后来,指挥部特地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项海凡、姚令森等20多位全国知名的桥梁专家、教授到岳阳,为大桥进行“体检”和技术指导,以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洞庭湖大桥是国内目前最长的内河公路桥,路桥全长10173.8米,其中桥长5747.82米。三塔斜拉是洞庭湖大桥超凡脱俗的个性特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构形式,它的施工是大桥成败的关键。主桥由两个310米的主跨和两个130米的边跨组成;三塔由一个151.74米和2个125.31米的高塔组成,其斜拉索构成三个银色三角形。2000年8月18日,经过38个月的施工,洞庭湖大桥胜利合龙,大桥两个合龙处的合龙精度达到1.5毫米和3毫米,分别比允许误差低8.5毫米和7毫米。专家评定:洞庭湖大桥的设计、施工达世界先进水平。
    2002年12月27~29日,省交通厅组织专家对大桥竣工验收。验收委员会评定:经过两年的试运行,洞庭湖大桥整体状况良好,性能稳定,符合设计要求,竣工资料齐全,归档符合要求。评定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92.3%,工程质量综合评分93.61分。2004年被全国土木工程学会评为“中国十佳桥梁”,排名上海杨浦大桥、南京长江第二大桥之后,位列第三。洞庭湖大桥的多塔斜拉新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第五届国家土木工程领域最高奖“詹天佑”奖。
    一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扬天下,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无数仁人志士壮怀激烈。千百年来,岳阳因楼而名,人们也因楼而来。如今,岳阳有了中国最长的内河公路桥,许多人又因桥而来,这几年,洞庭湖天堑变通途,岳阳发展加快,人气飙升。我记起2000年底洞庭湖大桥竣工通车时,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好:正告洞庭王,从今迁客骚人,不怕兴风作浪;寄言吕道长,再来吟诗把酒,无须驾雾腾云。

   (作者系岳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