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蹇先任凉亭追念周逸群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64年冬,蹇先任同志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岳阳贾家凉亭,追念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周逸群烈士。

    蹇先任一行多人,来到广兴洲区凉亭公社,由公社武装部负责“政保”任务,武装部部长张尚鉴全程跟随,担负保卫,并尽一切力量,为他们提供生活与工作方面的便利条件。

    蹇先任是位银丝满头的老太太,身材高大,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音宏大,两眼放出炯炯光芒;一双大脚,走起路来铿锵有声,平平稳稳,彰显出饱经沧桑的大度气质。通过交流,人们惊喜地得知,老太太是贺龙元帅的夫人。有人说,这位老人确实有官像。她曾跟随贺龙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打过多次仗,对湖南巴、华两县交界地区比较熟悉。她说:“我这次来老区,一是看望老区人民;二是调查周逸群在岳阳贾家凉亭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的史迹。”蹇老对调查工作抓得很紧,说干就干,通过商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的办法进行,既将长期居住在凉亭及其附近的老人请来座谈,一同回顾往事;又分别下到生产队找贫下中农开展调查。

   二

周逸群出身于贵州省铜仁县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但他却毅然舍弃富足舒适的生活,离家寻求治国救民之道。他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l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废书学剑走羊城”,于是年l0月进入黄埔军校。

l926年9月,遵照党组织的安排,周逸群在长沙培训了宣传队员后,率领30多名共产党员组成的北伐军左翼宣传队,到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工作,路过常德时,遇到九军一师师长贺龙。贺龙再三要求周逸群留一师工作,帮助他改造部队。经党组织同意,周逸群留在一师任政治部主任,并创办政治讲习所,将贺龙的这支部队改造成为一支革命武装。从此,周逸群与贺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党我军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l2月,第九军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贺龙任师长,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

    1927年6月,独立第十五师在武汉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任军长,周任军政治部主任。 1927年8月1日 ,贺龙和周逸群率领二十军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和贺龙、刘伯承一起亲临火线督战。周逸群指挥三师教导团和第六团歼灭敌人第七十九团和第八十团,对南昌起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次日,周逸群兼任第二十军三师师长。部队南征至瑞金县,周逸群介绍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18日 ,贺龙、周逸群受党中央派遣,到湘鄂西开创革命根据地。从武汉乘轮船逆水而上,在观音洲踏上监利的土地,从此揭开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7月,周逸群任鄂西特委书记,将鄂西和鄂中地区及南(县)、安(乡)一带30余个县的工作统一于鄂西特委领导之下。

    1929年7月,鄂西各县游击队集中整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8月,他向中央写的《鄂西农村工作》报告中,总结创建湘鄂西苏区的经验是正确的,与毛泽东、朱德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是基本一致的。周逸群经过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鄂西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区、乡红色政权,形成以洪湖为中心的苏区。9月,党中央决定周逸群(化名左应龙)担任湖北省委委员、鄂西特委书记。

    1930年2月,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周逸群任政委。4月,他和特委领导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鄂西五县联县政府,组成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周逸群任主席。 7月4日 ,红四军、红六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任军团总指挥,周逸群任军团总政委和前委书记。在湘鄂西30多个县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将红军发展到3万多人。9月中旬,党中央派邓中夏到洪湖,将鄂西特委改组为湘鄂西特委,并自任书记和军团前委书记,周逸群调往地方工作,因邓中夏要随军行动,由周逸群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兼任联县政府主席。

    1931年春,湘鄂西特委将新六军和赤色警卫队统一编为江左军和江右军配合作战。3月下旬,敌人大举“围剿”江南苏区,特委在调弦口召开紧急会议,抽调华容、南县、石首三县部分干部开辟洞庭特区。此时,周逸群受到夏曦错误领导的打击、迫害,但仍以革命大局为重,带领部分干部和武装,来到洞庭特区委员会,集结武装和江右军一起坚持斗争。4月上旬,国民党分途会攻桃花山,革命军民共l0万多人被困山上。敌人又调“得胜”、“江鲲”两舰封锁洪山头至岳阳一带江面。l8日,石、华两县中共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掩护数万群众分别从砖桥、来家铺等地强渡长江,撤往监利苏区。22日晚,周逸群、段玉林指挥红军杀开血路,掩护万余群众从墨山铺向洞庭湖突围。 5月20日 ,在洞庭湖坚持斗争的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周逸群,奉中央分局命令返回江北,从磨盘洲乘小船至王家港登岸,途经岳、华两县交界地贾家凉亭的下白屋场,遭敌伏击,壮烈牺牲。

    周逸群牺牲的噩耗传至洪湖瞿家湾,正在召开的湘鄂西中央分局扩大会议立即停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周老嘴的列宁小学改为逸群小学;瞿家湾红色书店改为逸群书店,湘鄂西军事学校改为逸群军政学校。湘鄂西省委于6月l8日将周逸群牺牲的消息电告中央。监利县周老嘴及其他苏区、红军指战员都举行追悼大会,深切哀悼这位好党员、好干部、好指挥员,纷纷表示要完成他未竟事业,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从 1931年5月到1964年冬,过去33年之久,多少往事,都已依稀模糊,周逸群的具体牺牲过程已很难追寻。经过大家反复回忆、甄别,当年5月20日贾家凉亭出现过三件事:一、当年磨盘洲建立洞庭特区,革命力量处于发展阶段。反动派在凉亭及周边地区驻扎很多兵,扼守交通要道,有一天半夜以后,敌军发现有人偷偷路过,即放冷枪致人殒命。二、当年凉亭的民团,抓住了几个疑似红军的人,在白屋场用梭标和马刀杀害了。三、当年插早秧时,白屋场有人看到,港子边前一天整好的水田里,躺着三具男尸。

蹇先任针对老百姓提供的这些线索,作了补充说明:“事前,湘鄂西中央分局通知周逸群5月19日晚上启程,20日赶到江北洪湖苏区。”

    据此分析,要排除第一种情况。 1931年5月19日 是农历四月初三,月亮露脸的时间很短。据老人们反复回忆,当晚风雨交加,户外伸手不见五指,打冷枪致死的可能性极小。第二种情况也有疑点。首先,周逸群讲外地口音,跟随他的江右军战士,绝大多数为湖北籍,讲一口湖北话。当时洪湖人民闹革命,远近闻名,敌人抓住了讲湖北话的可疑人,不会轻易放过,一定会押送上司,进行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要从他们口中捞点什么。其次,在杀人现场围观的人们有很多,他们见到的死者形象与蹇先任介绍的形象挂不上边。再者,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有差距。于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第三种情况上。

    大家几经梳理,第三种情况基本清晰可见: 1921年5月19日 ,许市金龙村徐某为下白屋场王姓亲戚整水田,田整平后,准备第二天插秧。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白屋场分两处,中间相距 50米 左右,靠山的一部分称上白屋场,傍大路的为下白屋场。晚上,大雨滂沱,落得平了田埂。第二天清早,王、徐二人来检查田埂是否渗水,尚未走近水田,王一眼望去,问徐:“田里还有三堆泥未整平,怎么栽秧?”徐说:“整平了。”二人走近一看,那不是三堆泥,是三具男尸。他们惊恐万分,再仔细察看,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穿长袍、腰间缠着草绳,身高 1.7米 左右,留长发,蓄分头,皮肤白净,是个读书人的形象。另外两人着短装便服,有一个镶有金牙。正在此时,从贾家凉亭方向传来消息说,昨晚下半夜发生枪战,打死了几个红军。来插秧的人顿时明白了眼前的情况是怎么回事。时下,反动派严格规定老百姓不准帮助红军做事,否则,一旦发现就被砍头示众。下白屋场的农民王维奇和王圣哲同情红军,恨透了白军,二人冒砍头的危险,将三位红军战士的遗体,就近埋葬在港子出水口旁一块荒坪上。人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姓甚名谁,在红军中任什么职务。

    蹇先任认为这段回忆真实可靠。她当即确定,那位穿长袍、留分头,好象读书之人的死者就是周逸群。她郑重地反复分析了几遍,最后提出这样的结论:周逸群从磨盘洲抵王家港登岸后,与敌人遭遇发生了枪战,也无法再回到船上从水上转移,只可突围朝北走。因为往北走,过六七里蜿蜒曲折的山路,便是横亘在巴、华两县交界处的山脉,进山就安全了。天黑路滑,风雨不停,地形不熟,造成他们行进的速度很慢。敌人在凉亭又设下埋伏,这儿是周逸群等人翻山去华容的必经之路。当周逸群等人走近贾家凉亭的“枫子桥”上坡处,埋伏的敌人朝他们猛烈开火,他们迅速还击,但地形对他们不利。北面是港子,坡陡水深,山雨汇合,水流湍急;南面是一块刚整好的水田,一夜的雨水也平田埂,他们边打边向水田里撤退,终因寡不敌众,最后都倒在血泊中。

根据王维奇和王圣哲的指引,很快找到当年安葬遗体的地方。因为岳华公路从此地穿过,从前的地貌发生很大变化。

    蹇先任为调查周逸群牺牲的经过,在凉亭住了7天,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吃一样的饭菜,依然保持当年闹革命的艰苦作风。虽然时间不长,她和老百姓也融为一体。有位老大娘问蹇先任有几个儿女,蹇先任笑了笑,很坦然地说:“我与贺龙只有一个女儿。在长征途中,我动过手术,再不能生育。1942年,我坚决要求与贺龙离婚。贺龙一家为革命牺牲了七位亲人,他不能没有后。”

    蹇先任离开凉亭的那天,她从山上折了一束松枝,放在安葬周逸群等三位烈士的荒坪上,下白屋场的老百姓不知从哪儿弄来了香和纸钱,在荒坪上焚烧,老人们静静地站在那儿默哀,年轻人和小孩子都跪在地上叩头、作揖。

    周逸群如果灵魂有知,感受到今天人们对他的深情怀念,他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985年,周逸群的故乡贵州铜仁县在烈士的墓地立了纪念碑。l988年l2月,由监利县与湖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合拍的,反映贺龙、周逸群在监利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10集电视连续剧《枪声再起》,搬上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