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长安河十年整治亲历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长安河综合整治,从1995年10月开始启动,至今已经10年了。10年来,我 有幸一直参与了这项重点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

     长河忧患萦我心

     临湘长安,古时官府置驿于此,故称长安驿。相传唐安史之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来此避乱,因思念故土即以家乡之地命名。穿境之河,亦名长安河。1930年,临湘县治从陆城迁至长安,长安自此成为临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安河源于横铺乡坪头村八房冲,自南向北汇于长江,全长56公里。河水清澈,平静时,它如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当河水咆哮时,洪魔泛滥成灾,沿岸民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中下游的聂市、源潭两镇依河而建,因长安河而兴利,亦因长安河而遭患。

我是聂市人,是喝着长安河水长大的。儿时就听说,聂市的繁华曾盛极一时,享有“小汉口”之美誉。那时,聂市街热闹极了,有茶叶、纺织印染、制鞋、竹木加工等作坊几十家,茶楼、酒肆、商铺、鱼行林林总总。河边建有码头,大小帆船停靠进出,经长江上重庆、下武汉,集散分流物资。但是,由于长安河长期以来疏于治理,水患频仍,每当洪水泛滥,田园被淹,百姓流离失所,其状惨不忍睹。据《临湘县志》记载,1849~1949年的100年间,长安河流域先后有35年发生洪涝灾害,平均2~3年一次。新中国成立后至1998年,仍有13年形成了洪涝灾害。我目睹了1967年特大洪水的惨景。这年的5月28~30日,全市普降暴雨,山洪暴发,长安河水陡涨5~6米,长安城积水1米多深,交通、通讯中断,临近的京广铁路受到洪水冲击,靠临时抢险才确保安全。聂市一带冲毁房屋80多间,蔬菜队4栋居民点全部倒塌,连砖瓦都被卷走,昔日繁华的老街,房屋全被冲坏,4人来不及逃走被淹死。下游源潭的损失更大,倒房无数,丰收在望的早稻全部被水冲沙压,绝收面积占80%以上。

    水患未除,污染又至。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市区和集镇规模不断扩大,流入长安河的废水也与日俱增,致使长安河中下游水质变臭变黑,人畜不能饮用,田地不能灌溉,庄稼枯萎,鱼虾绝迹。市区沿河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令人窒息。污染这一大患,又成为临湘市区和中下游人民普遍关切的社会问题。

    为改善长安河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都对长安河进行过治理。但由于投入不足,收效甚微。1995年10月,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对长安河进行改造,彻底根治洪涝灾害和污染,解除百年忧患,让长安河造福临湘人民。自此,长安河的整治,揭开了新的篇章。

 

位卑不敢辞重担

    1995年国庆节刚过,市委书记赵协成、市长杨国清相继找我谈话,正式通知我调任长安镇副镇长,具体负责长安河整治工作,并对长安河整治的指导思想、组织形式、整治项目与目标、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向我交了底,征求我的意见。

    当时,我正担任羊楼司镇副镇长,主管经济开发。市委、市政府这样看重我,委我以重任,这是对我的莫大关怀与信任。虽然这一任务艰巨,但面对书记、市长信任的目光,我没有推辞,毅然受命上任。

    开始,长安河改造是以政府主办、长安镇承办、部门协办的形式实施的。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长安河改造工程指挥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梅馥葆任指挥长,副指挥长有黎四清、周庆华、袁贻昌、胥秀全、黎炎波,我为成员,主持日常工作。11月,增补我为副指挥长。因为正副指挥长都是挂职,未到现场办公,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和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都是由我负责,重大问题向指挥长汇报后,召开指挥长会议研究解决。后来,随着整治的深入,长安河改造工程指挥部也先后更名为整治建设指挥部和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市长杨国清、瞿松柏相继担任过指挥长,副指挥长屡增屡减,但由我负责组织实施的格局一直没有变动。自2001年起,我开始担任城市防洪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1997年3月,市委、市政府为了便于将长安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开发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成立长安河开发建设总公司,指定我兼任总经理。同时,长安河整治的组织形式也改为政府主导、总公司承办、部门和长安镇协办,政府从工程建设一线中退出,由总公司挑大梁。同年12月,在临湘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职)后,组织上仍安排我继续主抓长安河整治工作,珍惜这个机缘,决心殚精竭虑,尽我所能做好这项工作,以求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蓝图当与时俱进

    长安河整治与开发建设,重点在市区河段。

    我上任后,首先就抓了规划的制定,使长安河整治与开发建设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当初,有关部门编制了一份长安河治理工程规划,将工程定位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城市防洪将河道裁弯截直,修筑堤防,减少市郊1000亩农田免受洪水冲刷滞涝。我是学土木建筑的,研究这个规划后,感到思路太狭窄,缺乏前瞻性和综合性。市区河段是长安河的上中游结合部,起着上下承载作用。控制中下游洪涝灾害,这里是关键。长安河的污染,源头在市区,控制污染,这里也是关键。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城市最为宝贵的资源。长安河从市区中心穿过,这是临湘城的一大特色。作好水文章,开发城市旅游业,城市功能将会得以增强。长安河历史悠久,沿河人文胜迹甚多,充分挖掘全流域悠久的历史文脉,让长安河历史文化重放光彩,可使人们从中受到熏陶,提高文明素质。因此,我认为对长安河的治理,要有新理念,要有前瞻性、综合性,应采用大手笔做大文章,将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旅游风景建设、商贸经济建设融于一体,使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是,我提出了将长安河整治建设成为集防洪保安、环境净化、园林绿化、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优美的风光带的构想,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在组织规划部门编制长安河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时,根据上述构想,将防洪、治污、文化、绿化、休闲、旅游、商贸等纳入整治规划内容。总体蓝图是,防洪标准按 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将石咀头地段的老河床拓宽改建成36万平方米的人工调蓄湖;在京广铁路桥上兴建一座拦水坝,配合人工调蓄湖拦截洪水、调节水位;在市区以北边缘地带建造一座日处理污水6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沿长安河东西大堤敷设管径3.5米×3米,2.5米×2米的排污主暗涵,收集市区污水直达污水处理厂处理;在环城北路兴建一座跨河公路桥,接通永昌东路和西路;沿河兴建风格别具的步行街,将吃、住、玩、休闲、娱乐、购物设施布置其中;沿长安河水域及岸线纵深地段布置面积84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与山结合,与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S30l省道交通大枢纽结合,与历史人文景观结合,将近在咫尺的省级森林公园五尖山、人工湖、长安河联袂,使临湘形成风景优美的山水旅游城市格局。规划修编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评审,获得一致通过。随后,根据规划内容和要求编制的《临湘市长安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得到省发改委的批准立项,同时列入省湘江流域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项目。规划的制定和审批,使我深感办任何一项事业必须确定一个好的思路。有了好思路,才能制定出好的规划。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用新观念审视新事物,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纵观全局,不能只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造福工程要造福

    治理长安河是一项荫及子孙后代的造福工程。因此就要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把各项工程建设好,使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真正造福于临湘人民。

    1995年12月1日,长安河整治正式开工。同时开工的项目有河道裁弯截直,排污暗涵敷设。

这期裁弯截直工程位于老拦河坝至京广铁路桥河段,该河段长1000米,河床宽不足40米。主要工程任务是按规划设计,将弯曲的1000米河段截直为710米,河床拓宽到62米,修筑长1420米、堤面宽12米的标准防洪大堤与衬砌导水墙。虽然春节将近,又值严寒,由于施工单位放弃了节日休息,加班加点施工,工程于次年4月主讯期前按期竣工。   

在这段裁弯截直的河段右侧,原有一处约2400 平方米的土丘要裁掉。临开工前,有的同志对搬掉这座土丘提出异议,认为利用土丘搞房地产开发,可以吹糠见米赚现钱,可为工程建设融得资金。我的意见是,搬掉这座土丘符合规划要求,可与上下河床宽度基本协调,从整体上可增强河床视觉美。更重要的是可增加河床蓄水泄洪量,从防洪效果看收益更大,更长远。最后在大多数领导的支持下,搬掉了这座土丘,使得这项工程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沿河排污主暗涵深埋地下,尺径大、投入多。鉴于当时的市区规模和资金压力,有的同志提出了缓建或缩小尺径的建议。我从城市发展角度,以短期阵痛与长期受益相比较,说服了有关同志,确保了规划设计不变,施工计划不变。现在城市已经扩大还将继续扩大,沿河排污管网则不须扩建改造,完全具有城市规划扩大到2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0万人的排污能力。这使我体会到,搞工程建设要尊重科学,要坚决按照经过缜密考虑,精心编制的规划办事,尤其是主管领导要坚定决心,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造成千古遗憾,使造福工程达不到造福效果。

对各项工程建设,只要发现设计出了差错,我们就及时邀请专家重新论证,修改设计方案,决不隐讳。   

跨河公路桥(现定名北环桥)桥面钢梁铺设后,我反复目测,总觉得桥面离水面太低,压抑感沉重,虽然象一条卧龙横跨东西,但不雄伟,更不利于行洪。我就此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设计部门的专家实地考察后也同意修改设计方案,将桥体整体抬高0.8米。这一设计的调整,虽然增加了部分造价,但从长远看,值。

    说起长安河整治,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那就是京珠高速公路临湘城区段高路堤改高架桥的故事。1999年,正当长安河整治如火如荼之时,国家重点工程 ——京珠高速公路临湘至长沙段(又称临长高速)也准备开工建设了。当我得知这一工程经过临湘城区南部的一段高路堤时,我立即觉察到这一设计有不合理性。首先,这段高路堤从我市城市防洪工程人工调蓄湖中间穿过,将使人工湖无法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半途而废,严重影响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一段高路堤将临湘城市发展空间完全堵死,今后临湘城市建设和发展将一筹莫展。我迅速将这一情况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几大家领导汇报后,得到领导支持,并决定去省里汇报情况,争取变更设计。当时,临长高速公路的设计已通过评审并报国家发改委批准,且工程已招标,要变更设计,谈何容易。但我深感,这是关系临湘前途的大事,关系子孙后代福址的大事,即使再难,也要据理力争。在多次碰壁几乎绝望之时,我决定改变策略,上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临湘实地考察,然后以专家建议的形式向省政府正式提出修改设计的要求。这一着果然有效,省领导经过慎重考虑,终于同意变更设计,将原设计的高路堤改为高架桥,这一变更,使我如释重负。它不仅使临湘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有了保障,而且高架桥从人工湖上穿过,还增添了“长虹卧波”一道风景。

10年来,长安河整治共投入1.23亿元。拓宽改造河道2750米,新建加固标准防洪大堤7500米,修筑新建拦水大坝、跨河公路桥各一座,同时在拦水大坝上修建一座城市标志性建筑启闭塔楼(现定名长安阁),敷设排污管网10.2公里,兴建日处污6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完成沿河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其中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现在的长安河已是绿水清波,芳堤拂柳;两岸铺面林立,商工抢市;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的风光带。2000年6月,时任省长储波来临湘考察,特意登上长安阁,看到如此美景,高兴地说:“临湘有这么一条漂亮的长安河,这是临湘人民的福气!”

 

求援求助筹资金

    长安河整治,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算,共需投资2.04亿元。临湘财政是个吃饭财政,拿不出很多钱来搞建设。当时启动资金就是银行贷款50万元。以后财政通过多种渠道陆续筹措490多万元,总计才540多万元,实属杯水车薪。

    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创收,用于工程建设。但土地开发也需成本投入。于是,我精心落实工程计划,用好到位的每一分钱,力争通过工程措施展现长安河整治美好的发展前景,为土地开发预售赢得吸引力。工程实施到1996年下半年,沿河环境有了初步改善,人民群众增强了到长安河畔购地置业的信心。当年10月至翌年底,土地预售融资420多万元,解决了这期间工程建设的需要。

    投资规模这么大,必须眼光向外求援求助,争取资金。1997年初,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第四批日元贷款即将投放中国相关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我想,长安河环境综合整治也属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符合该行的投资方向。我便马不停蹄地跑省日贷办、跑国家发改委,咨询这批日元贷款投放对项目的要求与申报程序,汇报长安河整治情况,提出将该项目列入日元贷款的请求。我市是一个县级市,名气不大,全靠我们磨嘴皮子。为了找有关部门领导汇报,有时一等几天,饿了啃馒头,拣便宜旅社住宿,直到领导接待、表态才甘休。工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1月中下旬,我们终于迎来了时任省发改委主任郑茂清和日本专家考察团。郑茂清同志现场了解了工程建设情况后,高度评价长安河整治项目上得好,上得对头,并说这项工程既是临湘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工程,也是湖南的门户工程,要求高标准抓紧建设。日本专家考察团对该项目取得的初步成绩也十分满意。不久,省日贷办将该项目纳入湖南湘江流域日元贷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上报后,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争取到日元贷款4160万元(人民币)。

    1998年,国家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又立即抓住机遇向国家申请国债转贷资金。为此,我也记不清跑了长沙、北京多少趟,家里完全成了旅店。我一门心思扑在争资上,扑在工程建设上,没有时间考虑家庭和自己的身体。2002年11月30日凌晨5点,为了赶在上班前到省城向有关领导汇报,因大雾出了车祸,致使我脊椎粉碎性骨折,虽大难不死,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由于我们积极努力,国家发改委将该项目列入国债转贷项目,争取到国债资金2800万元,中央财政无偿拨款2600万元。

    也许是好事多磨。国家将长安河整治列入国债资金转贷项目的消息一传出,有的地级市因自己的工程项目未被列入,便向国家发改委提出质疑,指责将一个县级市的工程项目列入国债资金项目不合理。国家财政部、水利部派出调查组来临湘调查后,认为长安河环境综合 整治项目正确,做出了成绩,但与地级市的工程项目权衡,国债资金应重点投放地级市,计划取消已批准的长安河整治国债项目。这时,我正在长沙参加省政协会议,得到这一消息,我立即请假,顾不得脚生痛风,风尘仆仆赶到北京,找财政部的领导陈述长安河环境综合整治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请求维护原决定。财政部的领导见我穿着拖鞋,忍着病痛前来汇报很受感动,同意做好各方工作,力争不改变对长安河的投资。这样,保障了国债资金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2002~2004年,我们又通过项目包装和竞争,再次争取到日元贷款1760万元(人民币),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5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700万元。累计争取境内外各项资金1.4823亿元。

    争资求助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要按国家的产业政策选准项目,把项目做大、做强;二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做出成绩,经得起调查、考察,建立信誉;三要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遇;四要有耐心,有毅力,百折不挠。

 

十年艰辛终结果

览胜总怡情,看峻岭悬虹,重宵耸塔,莲湖泛舫,砥道尽车,不尽景观迷望眼;凭栏何惬意,喜芳堤拂柳,画阁笼烟,紫陌翔莺,清涟跃鲤,无边风物畅吟怀。

    这是退休教师黄周元先生赞颂长安河美景的一副楹联。

    长安河整治已经10年,虽然步履艰辛,但取得的成 果令人欣慰。

    治理后的长安河,大坝巍巍,大堤坚固,河水满盈,碧波荡漾,昔日的洪患旱荒已不见踪影。污水与清水分流,并通过处理后达标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了水质污染问题,为中下游8个乡镇及黄盖湖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缓解了因污染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也为我市加速“三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如今的长安河浓荫稠密,绿草茵茵,花香四溢,人文景观点缀其中,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之所。生态环境的优化,刺激了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几年时间,长安河两岸吸引各类投资3.24亿元,拉动了沿河东西两岸文化、体育、商贸、休闲娱乐、居民住宅建设20多万平方米;新建6条标准较高的街道,使原来只有一条东西向纵街的长安城,不到几年南北向横扩3公里多;城市的商贸、交通、文化、防灾等诸多功能都得到了加强。城市的扩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新开发的门店,就增加就业4500多人,还有不少工商企业、事业单位正在落户新区。
    2002年,我兼任市旅游局局长期间,就综合开发以长安河风光带为中心的我前六大景区(白云湖、五尖山、大云山、黄盖湖、龙窖山以及龙潭湖)旅游业作出可行性研究,并报省发改委批准捆绑立项。而今,漂亮的长安河和秀美的五尖山将长安城装扮成绮丽的山水城市,以长安河为纽带的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兴起。大云山、五尖山森林公园、龙潭湖、“6501”风景区相继对外开放,白云湖、黄盖湖、龙窖山瑶族先民遗址有的正在抓紧建设,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长安河整治前,沿河地价每亩最高不超过1.2万元。整治后,地价一路飙升,时至今日,商业性地段每亩已达百万元之巨,一般地段每亩也不低于20万元。长安河地价的飙升,带动了全市区地价的价值,使土地资产的效益得到了发挥。长安河在整治中,由于拉动了内需,提升了地价,搞活了建筑建材市场,促进了财政增收。10年中,财政从长安河整治巾获取的税费收入共8260多万元,投资贡献率达到69%。据专家测算,新开发街道上的商业网点,每年营业额达亿元,给财政带来了源源小断的税费收入。还有因长安河环境改善而引进的工商企业,也将为财政增收作出贡献。

    长安河整治的10年间,在临湘任职时间最长的主职领导,当数陈国荣同志。多年来,他不急功近利,从发展临湘、造福人民的战略高度,对长安河整治给予了始终如一的坚定支持。可以这样说,没有他的支持,长安河整治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当然,对长安河整治给予支持和关怀的领导还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10年中,我既饱尝了创业的艰辛,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能为桑梓父老尽绵力,是我的荣幸,作为个人,夫复何求!但是,长安河整治这篇文章,还没有做完,白云湖景区的建设,商贸文化区的开发还需继续推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建设山水旅游城市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临湘城必将成为湘北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