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胡耀邦同志两次到湘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不能忘记人民

    1963年5月20日,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下达后,湘阴县委于7月1日召开县、区、社、大队、生产队五级 5000余人参加的干部大会,部署全面开展面上“四清”运动。会后,全县组织2000余名国家干部,自带行李,深入到大队和生产队,拉开了群众性“四清” 运动的序幕。

    正当面上“四清”如火如荼进行时,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华国锋由第一书记改任第二书记) 的胡耀邦,于1963年7月的一天,风尘仆仆地来到湘阴县。他轻车简从,没有任何形式的迎送礼节,更没有什么鸣锣开道的警车。那时,没有什么官场接风洗尘的庸俗客套,完全是入乡随俗的民间作风。他上午抵达湘阴,住在县委机关院内两层小楼上的东头套间房里(现为县政协办公地点),下午听取了县委书记陈秉芝等人的工作汇报。耀邦书记问道:“清朝那个叫左宗棠的督办是贵县哪里人氏?”秉芝同志说:“是我们县城南区金龙公社左家煅人。”胡耀邦又问:“你们县志上有没有记载?能借来读读吗?”耀邦书记连夜翻看了原《湘阴县志》。第二天上午,在县人委(那时不叫政府)礼堂作形势报告,千余名县直机关干部聆听了耀邦的报告。

    耀邦书记报告的开场白非常风趣,他说:我是一个“三五”干部,年龄五十,身高五尺,工资五级。他这番风趣轻松的开场白,激起了满堂的欢笑,也拉近了台下与台上的距离。

    接着,耀邦书记提高了嗓门,加重了语气,高声振臂,侃侃其词,讲起了国际形势。

    当讲到国内形势时,又是那么的深入浅出,寓情于理,惰真意切,感人肺腑。他说:你们湘阴在清朝出了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姓左,名宗棠,字季高。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为陶澍所赏识,被视为奇才。他历任过闽、浙、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他政治主张是政先为民。他在督办新疆军务时,恪守为民造福的初衷,实行“广辟粮源,屯田实边”的爱民政策,他令边关将上,从泾洲至玉门关的夹道两边植柳,世称“左公柳”。僚属杨昌浚曾赋“大将筹边不惮还,湖湘子弟涟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就是对造福边关人民的“左公柳”的颂扬。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恩负义,不能忘记人民。可是,在我们湘阴的干部队伍中,就出了两个“忘恩”(姓王)“负义”(姓傅)的败类,他们贪污人民的血汗钱,忘了人民的恩,负了共产党的义。我们现在搞“四清”,就是要解决干部队伍中的“四不清”问题(那时还没有提到腐败),解决干部队伍中那些忘恩负义的败类。

    接着,耀邦书记又针对当时干部在困难面前存在的压头情绪和“四清”中怕挨整的思想,大声疾呼道: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和困难打交道的,长征路上的困难还少吗? 我们从瑞金出发,8.6万人,沿途还有七八万人参军.当年我们10多万人,走到泸定桥只剩下二三万人了。长征的时候,我一直是先遣团的政委。毛主席要我们战胜困难,去创造幸福生活。结果怎样呢?迎接我们的是把日寇赶出国门,把蒋介石赶到台湾,新中国诞生的胜利。要坚信:光明是从熬过黑暗中走过来的.胜利是从战胜困难中取得的。革命者的态度,是不管东、南、西、北风,鼓足干劲往前冲,希望大家“七天革个命”(意指自觉革命),有什么错误说清楚了,改好了,主动下楼,轻装上阵,不是更好吗?!耀邦书记报告的结束语,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地把人们带向了激情向上,奋发求进的征途。

寺深林茂多好啊

   
    1964年5月,耀邦书记第二次来到湘阴,还是那样轻车简从,还是那样风尘随俗,还是那样细心体察下情。
    5月的江南山乡,桃红柳绿,春花绽放,蛙鸣莺跃,生气盎然,令人格外心旷神怡。耀邦书记和华国锋,风尘仆仆,兴致浓浓,阔步从黄柏公社(今汨罗市黄柏镇) 的英桥进入神鼎洞,经杨宗胜将军的家门登山,迎着悠悠山洞风光,和着鸟语花香,穿过道道岗岭,步入神鼎山半山腰的资圣寺。当沿途看到在恢复生产中,一些农民东一块西一块挖山开荒时,耀邦书记惋惜而又风趣地对陪同上山的区委书记范新武说:“你们不要再在这山上织印花布了,多好的山啊!要有计划的组织造林,寺深林茂多好啊!”按照耀邦书记的指示,从这年冬季起,湘阴县委、县政府在神鼎山办起了县办国营林场,建起了杉木林基地。从1965年冬起,又以神鼎、玉池、智丰、智源、湖鼻、明月等大山为依托,连线连片,组织22个公社94个大队建立了138个县、社、队林木基地。经过近30年的努力,到1994年,营造31.39万亩杉木林、25万亩国外松、11.04万亩油茶、2.76万亩油桐、3.04万亩楠竹,基地造林共达70.09万亩,加上油橄榄、乌柏等社员自由山上的零星造林蓄林,使全市87.5万亩宜林面积都披上了绿装。

    上山的路是很不规则也是很吃力的,坑坑洼洼,高高低低,弯弯曲曲,步步爬山。当来到资圣寺时,耀邦书记屹立在大殿前的大麻石坪里,脚不移步、目不转晴地久久凝望那副“神所凭依,将在德焉;鼎之轻重,其可问焉”的对联,不竞神游四海,情怀先古,思绪无限,豁达快言地问范新武道:“你知道神鼎二字的来历吗?” 范新武说:“不知道。”耀邦书记说:“五岳之尊以下谓之鼎,可见神鼎山的名气不小。”接着耀邦书记又问:“你们这里出了一位杨宗胜将军。”在一旁的范新武忙汇报说:抗日战争时的1944年3月,王震(司令员)、王首道(政委)率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到湖南后,杨宗胜将军曾率两个连于1945年4月进驻神鼎山、白鹤洞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威震湖湘。他的家就在进山的洞口。耀邦书记听后,一缕怀念之情萦绕心头,语重心长地说:“是呀!我们有责任把这片根据地建设好,你们把这名寺保存了下来,这也很不容易,要把名山建设好。”

四十年过去了,神鼎山早已是林茂荫深了,要是耀邦书记在天之灵能够游这名山,那该会有多么欣慰啊!

学海有边,埋头是岸

   

 满载疲劳和星光月色的汽车,艰难地奔驰了近个把时辰,才达到湘阴县城。这一次,耀邦书记在小范围内,着重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忧国如焚的耀邦书记针对当时干部中的伤感和压头情绪,特别着重强调,在学习领会贯彻毛主席的讲话精神中,要组织干部多读点书。他语重心长。开宗明义地说:“我们基层干部的实干精神,一般都是好的,可读书学习就难说了。佛家有句话,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佛门之道。依我看,对我们的干部来说,也要记住一句话,那就是‘学海有边,埋头是岸’。干部必须读马、恩、列、斯的书,要读毛主席著作,要读四书五经,廿四史,还要读点占今文学名著,要学习时事、科学和其它知识,要活到老学到老。”

    耀邦书记强调:学习要联系思想,联系工作实际。把干部从伤感压头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位于振奋精神,发愤图强。这样,战胜暂时困难就指日可待了。接着,耀邦书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地引诵了《史记》中太史公自序的一段名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耀邦同志关于干部读书学习的一席话,听似平淡,但细细品味其中的一字一句,一人一事,可以汲取毕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