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地委书记的一天影响我一生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春雨响在窗外,室内又添凉意。我子夜就着灯光,手捧詹老爷子《五十余年的回忆与思考》(初稿),一边细心阅读,一边“过电”回味,此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不由自主地打开我的书柜,从中找出我当年给他当秘书时的笔记和198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版《新风赞》栏目上发表的我和霍桂华同志撰写的工作通讯——《地委书记的一天》,全文如下:

    元月29日上午,寒风瑟瑟。湖南省岳阳地委书记詹顺初同志驱车来到湘阴县石塘乡双桥村双桥组听取群众对党的现行政策和中央1号文件的意见。老詹首先来到农民甘铁成家问他家开辟了一些什么生产门路。“除了种好几亩责任田外,就是喂猪,办小果园,用手扶拖拉机搞运输,买了机器,加工农副产品,二儿子还做木工。”甘铁成一五一十地说给詹书记听,“1985年的纯收入有多少?”詹书记笑着问。“我的记性不好,记不清啦!”廿铁成是个勤劳、精明的人,家庭一年的大体收支怎么会记不得呢?老詹察觉他有顾虑,忙向他宣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会变。劳动致富,收入再多也要受到保护。甘铁成听这么一讲,心里乐滋滋的。这时,老詹对陪同来的乡党委书记李铁罗说,在宣传、贯彻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时,我们既要尽力做好扶贫工作,又要继续大力宣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让农民放心。临别时,老詹鼓励甘铁成把屋旁的果树种好。

    离开甘铁成家,詹顺初同志朝前面的丘岗地走去,边走边看,长仑区有6万多亩丘岗地,已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还有近2万亩适宜种植水果,但农民缺乏这方面的技术。1984年冬,区里从外地购回12万株桔树苗,由于农民没有掌握栽培技术,栽后冻死不少。午饭后,在石塘乡政府的会议室里,老詹王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区,乡党委书记关于开发利用丘岗地,发展水果生产的情况汇报,同县科委主任等同志研究了如何搞好技术服务的三条办法。

    下午北风更大了,气温降得厉害。詹顺初同志继续深入到安静乡了解乡镇企业情况。当得知乡上有工厂停办了时,他很快赶到那个厂。这个厂共30人,1985年上半年筹办,6月投产。产品销路好,半年时间,产值达10万元.盈利1万多元。詹顺初同志问厂里负责人:“为什么停办了呢?”“资金短缺呀!”晚上,詹顺初同志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商讨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他反复说明,不能因为强调“无农不稳”而忽视“无工不富”,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接着,他和县里同志商定了两条办法,解决一些乡镇企业缺资金的问题。这时,已近21点钟。然而,詹顺初同志仍无倦意,回到县政府招待所后,又捧起《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文件》读起来了!

    无独有偶。老书记下乡调研的县正是我90年代出任该县县委书记的地方。只不过,文中的长仑区石塘乡在我的任上撤销了区工委,由县直管石塘乡。当年的安静乡也和湾河乡合并,更名为静河乡。斗转星移,文中随老书记下乡的时间一晃就20年。这20年,是老书记的言传身敦、高风亮节、人格魅力影响着我、鞭策着我、也激励着我。

    掩卷思考,获益匪浅,感慨良多,主要有四:

    一是勤于调查研究是实现科学领导的基础,也是老书记的“法宝”。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实践证明,科学而正确的决策必须是建立在对实际情况和社情民意进行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掌握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实际情况,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周密和正确;只有充分了解真实而不是虚假的民意,才能知道老百姓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老书记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深知调查研究对于领导决策的重要,因此,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官居何职,他都能用调查研究开路,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地委书记的一天”所反映的仅仅是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一个缩影。从《五十余年的回忆与思考》文集中可以看到,老书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时间是很多的,在区、县委任职时有60%,在地委工作时有一半,在省高院工作期间有三分之一。可以说,老书记一生都在用心实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成了他开展工作的“法宝”,成了他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成了他进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途径。

    二是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精神是地方领导的基本功,也是老书记的实践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是党的生命。领导干部能否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既是一个党性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纪律问题。作为一名地方领导,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上级的方针政策,坚决做到在执行中不打折扣,更不能变通走样,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是,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尽相同,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要求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时,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摸清下情,在政策和原则的大框架下,依据实际情况,做好结合文章。这是检验领导干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在《地委书记的一天》中,一方面他迅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不折不扣地向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他又从实际出发,强调不能因为“无农不稳”而忽视“无工不富”,这正是他创造性贯彻上级精神的生动一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想问题、办事情,还是作决策、抓工作,老书记都善于吃透两头,找准结合点,创造性地谋划思路、开展工作,这成了他一生的实践体现。正因为如此,他在任时许多工作都有特色,也有实效,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是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共产党员的基本准则,也是老书记的毕生追求。彭德怀同志说过:“共产党人搞革命,为了坚持真理,应该抛开一切私心杂念,真正做到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能否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衡量共产党员党性强不强的一条重要标准。老书记堪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典范,他用毕生的精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他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从不在邪恶和谬误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没有无私无畏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勇气是做不到的。
    四是严于律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老书记的真实写照。党员领导干部的威信来自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个方面。其中,非权力影响或者说人格魅力,主要靠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来塑造。这一点,在《地委书记的一天》中得到充分体现。除了亲民、爱民、关心群众,他还严格要求自已、要求干部,下基层轻车简从,作风深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工作效率非常高。

读着手中《五十年的回忆与思考》书稿,再次品味当年的这篇报道,我的感觉是沉甸甸的。这沉甸甸的感受,不仅仅是指书稿的分量,也不仅仅是指老书记在有生之年将革命思想和工作回顾出版所付出的艰辛,主要是通过这一书稿,我再次感受到了老书记那种高尚的人格魅力,灵魂再次得到洗礼,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我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老书记为官为人的真谛,能够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老书记都没有改变劳动人民的本色,真正做到了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