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我在湘北建设学院培训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我在湘北建设学院培训

 

年轻时的作者

1949年9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从乡村小学教师的岗位来到了湘潭城内文庙——湘北建设学院学习。这所学校是当时中共长沙地委为适应解放后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而建立的短期干部培训学校。由地委书记武光,副书记罗琪南分任政委和校长,由地师级干部张泊泉、刘祥庆分任副校长和秘书长,还选派县级干部10人,区级干部12人担任科长和班主任,加上南下知识分子干部等共20多人,组成了一支教育工作队伍。
    初来乍到,我对学校生活感到特别新鲜,当时编入第四队,班主任吴占魁同志武高武大,和蔼可亲。生活条件却非常艰苦,住在豫章小学(江西豫章会馆)内,睡的是阴暗潮湿的地铺,洗漱都在湘江边,吃的是一菜一汤,上课坐的小鸭婆凳,教材是粗毛边纸印的文件小册子,有的是油印的讲义。虽然条件不好,但从学校领导到全体同学,却都是朝气蓬勃,毫不畏难。老的领导干部都称赞这是“抗大式”的学校,比在北方打游击要好多了。
    学习伊始,校领导就提出要按“抗大式”要求办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发扬传统作风,艰苦奋斗。我们先后学习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宣言》、毛主席的“老三篇”、《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或部分章节。还重点学习了武光同志的演讲《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他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当时学员中个人主义的表现:贪图个人享受;爱出风头;爱面子;闹地位、名誉;想升官发财;强调个性及个人爱好;打击别人抬高自己;闹不团结……等等,深刻分析了它的危害,深刻阐明集体主义是党对干部的起码要求,参加革命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图任何个人私利。这个报告,使我刻骨铭心。我们许多同学对照检查,敢于揭短,声泪俱下,痛悔不己。我自己深受感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不图私利的人,把一切奉献给革命事业。
    班干部对我们总是循循善诱,亲如父母兄弟。最难忘的是班主任吴占魁同志(离休前任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他是北方翻身农民,参加工作后,即战斗在抗日前线,地道战、地雷战都是他亲身参加过的。他经常和我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晚上查铺盖被,吃饭看是否适应,身体稍有不适就找校医就诊。更为可贵的是他现身说法,给我们讲许多革命故事,介绍自己在旧社会所受的痛苦和翻身解放的喜悦,讲抗日战争打游击,解放战争打老蒋,讲地道战、地雷战、炸火车、拆铁轨等战斗场景,使我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真是得来不易。他鼓励我们树立信心,跟着共产党走。他还把人民解放军的良好风气传授给我们,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切,都在我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时的生活是清苦的。我从班上抽到校部担任文印工作,在文庙钟鼓亭旁边一个阴沟边上安排了一问文印室。这是一间三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内置一张单人木板床,一张刻钢板的小桌子和一架油印机台子,除此就只有一个人容身的空隙,一盏昏暗的电灯(有时用煤油灯)供加夜班使用,平时是不许打开的。
    从校长到普通工作人员都享受供给制待遇。每人每月105斤大米,包括口粮45斤(固定),菜金和日常生活用品购置费,再就是统一发放的灰布解放服,布质解放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我们享用起来,从内心感到无比自豪,觉得这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干部队伍的新风采。我戴上八角帽,用手头的零钱照了一张黑白照,感到无上荣光,保存至今。每当拿出来看时,就引发出一连串的遐想,成为激励自己保持艰苦作风的鞭策。
    当时的工作是紧张的,几乎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只要工作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要算齐育英同志(离休前任中共河南省洛阳市委秘书长),他是南下同志中有数的大学生,办文稿、编讲义、写计划、总结……都出自他手,常常是工作到半夜直至通宵,晚上天气闷热时,就在学校前厅走廊上架起电灯,伏案写作,穿上短裤叉,赤膊上阵,让我也跟着干。他给我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文秘工作的知识,还手把手的教一些刻写钢板技术。深夜,他加班写作,我就看他的文稿。有时伴着他,睡得呼呼的,他就推醒我,说几旬安慰的话,还用湿毛巾扑打我的头部。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非浅,他的革命干劲和献身精神,激励着我克服私心杂念,投身到细小的平凡的工作中去。我在1950年写了《把文印工作切实搞好》的心得,在当时建设报发表。从此以后,就一直未离开过文秘工作的岗位。现在一想到齐育英同志,就忘不了他那高大的身影,顿生感激和思念之情。
    在这里,战友情,同志爱也是极其温暖的。每周,各组都要开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那个认真劲真的叫人钦佩,大到不正确的言论,小到衣冠不整,都会在小组会上提出,分析原因和危害,作出改进的保证,并且身体力行。同时,还按照学习安排分阶段进行思想总结,使思想改造的任务落实到行动上。
    我们当时住在一栋棚楼,三面有墙,一面当风。郑健先、陈志纯、卢进明三位女同学就将自己的睡处让给了另外的同学,她们移到当风的地方睡。这种亲密无间的同志关系一直延续下来,彼此之间没有拉拉扯扯,几十年都是那样纯真。后来,有几位去了西安的同学想尽一切办法和我保持联系,我在前几年专门写了一首《中秋寄友》小诗,以表达真挚之情:

半生飘泊鬓毛斑,故友离乡何日还。

皎皎清蟾空怅望,童心一瓣寄长安。

我们与群众的关系可说是水乳交融,学校周围的群众对我们也视同亲人。1949年11月18 日。天要黑了,四队同学刘扬平、黄利升去菜农家买了六把白菜,回来一看,多了一把,虽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摸黑到老乡家,退回了一把白菜。老乡非常感激,提着灯笼送了老远。在四队快要结业时,队里还专门检查了与老百姓的关系如何?提出并做到“四个不走”:不扫光庭院不走;损坏东西不赔不走;借老乡东西不移交清楚不走;寝室的铺草不铺好不走。经过检查,对损坏老乡的两把椅子均折价赔偿了。
    湘北建设学院由于重视发扬革命传统,坚持“抗大式”办学思想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作风,培育了一大批急需的干部。建院创始到。1951年8 月(两年时间),共培训了青年知识分子干部2570名,轮训在职干部3933人.现在已遍布全国各地,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绝大多数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还有一批同志英勇牺牲于朝鲜战场。我们班就有杨家华等四位同学赴朝参战,血洒疆场,成为国际主义战士。回想起来,不禁热泪盈眶,徒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