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党史 > 回首当年 > 第二辑 > 正文

铁山写春秋 甘露润心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铁山灌区工程从第一次制订规划至今,已经历了40多个春秋。而今,大坝映丛山,碧水荡轻舟;电线如蛛网,长渠似彩绸;平川粮棉丰,丘山果林秀;古城饮甘露,万家乐悠悠。我作为一名曾参与工程建设的指战员,在建党80周年大庆之际,饮水思源,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铁山水库拦截的新墙河,系巴陵大地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2382平方公里。这条曾经滋润过两岸田园、扬起千担巨船的河,由于森林滥伐、植被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一条肆无忌惮地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孽龙,沿河两岸“半月不雨抗旱忙,一日大雨水汪汪”。为治理新墙河,改造穷山恶水,1958年,铁山水库修建指挥部成立。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毛致用作为第一任指挥长,率领万余民工,踏着9月的秋阳,浩浩荡荡开进了铁山口。人声如潮,车如流水,炮声轰鸣,战歌嘹亮。当大坝填筑到10米高时,一场百年不见的冬季暴雨突然降临,方圆几百里的山川天昏地暗。指挥长毛致用和数千民工一道,顶着凛冽寒风,在暴雨中严防死守。然而,那稚嫩的大坝,终于抵挡不住排山倒海般的洪峰,发出一声动地的凄号后,默然垮下…·一曲悲壮的残梦,随着尔后的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革”动乱而停泊在铁山口,一搁便是15个春秋。

1977年,铁山灌区工程正式被国家计委立项,为湖南第二大灌区工程。在工程修建期间,受到中央、省、市各级党组织的高度关怀。为工程续建还是停建,是上还是下的问题,曾三次惊动中南海,三次得到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关注和指示。胡耀邦总书记、万里副总理亲自拍板支持建设。温家宝、王丙乾、张平化、毛致用、李瑞山、杨振怀等中央领导同志及省领导孙国治、王治国、熊清泉、陈邦柱、刘夫生、刘正、储波、董志文等都先后亲临工地视察指导工作。 1982年4月26日 ,大坝主体工程胜利竣工。在那连绵起伏的群山间蓄起了一汪绿得发蓝的高山湖水,近4万移民告别世代生活的山区,在中洲3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崭新的粮棉油基地。总装机3800千瓦的两座电站高高矗立在南总干渠首。南灌区总长380多公里的总干、分干、支渠,加上众多的斗渠、农渠、毛渠,如同一棵大树发达的根系,恰似人体上的血脉,星罗棋布般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流灌溉网络,整个灌区呈现一派“上拦洪水成沧海,下改沙滩换绿洲,电照山乡羞月色,水随人意绕山流”的兴旺景象。国家水利部部长杨振怀视察铁山灌区工程后,挥毫赋诗高度赞扬:“岳阳明珠数铁山,十载奋斗历万难;而今银河绕千岗,库水滋润万顷田。”

1991年5月,国务院批准岳阳市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后,市区建设迅速发展,城市供水日趋紧张的难题,摆在了市委、市政府决策者们的面前。市区北门水厂日供水能力仅20万吨,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只有89%。占市区面积近一半的城陵矶、冷水铺、奇家岭和铁北等地还没有用上市里的自来水。从铁山水库北总干渠引水入城,完全可以满足城市的供水要求。而且引水为自行流放,比从洞庭湖用电提水,成本减少20%。再者,由于近年来洞庭湖沿岸有色金属矿藏的开采、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机化肥农药的使用,湖水污染严重,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广大市民迫切要求改善饮水质量,提高饮水卫生标准。而铁山水库水源充足,污染源少,水质好,位能高,且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加之集水面积远远小于洞庭湖,流经区域地势高,便于管理和控制,完全可以保持水体清洁卫生。

兴建铁山水库城市引水工程,还可以产生综合利用、一举多得的效果。北总干渠及配套分干、支渠修通后,控制范围由原南灌区的1500平方公里扩大到260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由南灌区的56万亩增加到95万亩。同时,铁山水库作为湘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城市引水工程竣工通水后,将由单纯的农业灌溉转为主要面向城市和工业等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工程管理单位将逐步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走出一条全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子。

经过客观分析和科学论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兴建铁山水库城市引水工程,于1994年国庆节竣工向市区供水”的决定。一份关于实施该计划的报告送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办公桌上。1992年6 月5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志文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岳阳召开办公会议,现场拍板批准兴建这项工程。同年7月,陈邦柱省长来岳阳再次召开办公会议,将该项工程列入省政府对岳阳实行优惠政策的12大项目之一。兴建此项有益于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的造福工程,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992年7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有市直机关和工程沿线党政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全力投入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和各分部有部门抽调的领导骨干和工程技术人员达130多人。一场争分抢秒的引水战斗,在百余华里的引水干渠上打响了。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

——施工战线长,工程任务大。引水工程从铁山水库北总干渠首起,沿岳阳县公田、筻口的丘岗地带,经临湘市白羊田、横铺的高山边缘,到达康王区的金明冲,长达55公里,经过9个乡镇、127个村组。累计土石方400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10万立方米。

——重点工程多,施工难度大。工程全线有渡槽、隧洞等大型建筑34处;总长10公里。横跨游港河的桃林渡槽,高42米,全长1065米,是我省目前最高的输水渡槽。特别是渠道经过地方,地势高低不平,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极为困难。

——标准要求高,投资规模大。对这一常年性供应饮用水的渠道工程,要求客水不能人渠,人畜经过地段必须全封闭,建筑物伸缩缝处理不能使用常用的沥青和环氧树脂等有毒性材料,只能采用橡皮铁夹紧缩防渗。起反调节作用的金风水库集雨面积内的村民必须全部迁移,水库的设计施工标准由中型水库提高到大(二)型水库。由此整个工程投资规模预算为2亿元左右。

面对这通常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在2年时间内完成,无疑对每个岳阳人来说,都是非常严竣的考验。

时间、任务和资金,这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三座大山。事实上,纵观工程建设,困难又何止这些!困难给人以无穷的智慧,给人以巨大的动力。关于工程的一些歌可泣的故事,都是从困难开始的。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在城区范围内大搞宣传发动,掀起一股为工程建设集资的热潮。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每个干部职工,每人捐赠100元。市烟草公司的30多名干部职工,人平集资1600多元;洞庭氮肥厂集资70万元,铁路部门集资80万元,四化建公司集资50万元…为了工程建设,城区市民从并不饱满的口袋中共掏出1300万元。然而,这笔来之不易的款项仅仅只是总投资规模的十分之一,资金的大头还是必须依赖于银行贷款。就在这要花钱的节骨眼上,恰恰碰上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下达,银行里贷不到款,就连省长现场办公会上定的4250万元资金,以及当时寄托于世界银行的贷款,也是一推再推,难以到位。无钱办不成事,渡槽不会风长,隧洞不会自己穿。总指挥部主要领导四处筹集资金,有时拉着书记、市长跑银行,有时单兵独马跑省城,来回奔波于省财政厅、省计委投资公司和省农行等部门。到处筹钱。市委书记谢培清专程找到在平江视察工作的省委书记熊清泉汇报,得到支持,省拨资金500万元很快到位。政府主要领导在市内召开了七家银行行长会,要求大家“少讲困难,多给支持”,逐行落实贷款资金。特别是争取到了省农行的重视,行长王德正、副行长黄长元多次来岳阳实地考察,与市农行一起研究有关贷款事项和资金来源,并向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申报,得到批准,优先安排贷款5000多万元,接着,副市长程海波与我专程跑北京,找中农行又解决3000万元,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抓时间、抢速度,那些自始至终、日夜奋战在工地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总指挥部和各分部领导成员,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酷暑,斗严寒,攻克了从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到资金筹措等道道难关。总部在金风水库设立前线指挥部,县(市)、区分指挥部都设在工地上,吃、住、工作在工地的指挥部人员最多时达180多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80%。副指挥长黄怡雄,在铁山工地上奋斗了14个冬春,时年已过六旬,仍在“超期服役”。从长沙出差返回途中因车祸致伤,左脚不能行走,车到岳阳,他在医院草草包扎一下伤口后,硬要同事把他扶进办公室,处理工程上急迫的事情。副指挥长周煦奇,70年代曾作为我国水利援外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去塞拉内昂工作。他一生从事水利建设,风里来雨里去,始终以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坚持在工地上指挥施工。1993年冬季,在土方渠道施工突击战斗中,他连续战斗在工地80多天未下火线。副指挥长李必寿,老伴身患重病在医院手术治疗7个多月,先后换了4个保姆照顾,而他仅仅在医院守护3天,一心扑在工地上。

领导成员这种埋头苦干、不遗余力的战斗精神,鼓舞着工程技术人员的斗志,在工地上,“团结、创优、高效、安全”成为工程建设者们的战斗口号。1994年春节,长沙工程兵学院机械化施工队为了如期完成施工任务,100多名指战员不离岗,在工地上过着“战斗化”的春节。工程技术人员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争少花钱多办事。桃林渡槽开挖基础,采取沉井施工代替传统的明挖施工,既增加了施工安全度,又将开挖土方由11万立方米减少到2万立方米,大大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负责桃林渡槽施工的省水利厅机械化施工公司,采取土法上马,改革扒杆和牵引设备,将百吨槽身吊上40多米的排架,上下排架吻合精度不超过5毫米,创造了我省水利吊装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1994年9月28日,建国4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铁山城市引水工程胜利竣工通水。已具备向城区日供水40万吨的能力,可解决市区50万人的饮水。目前,市政府又成立了城区管道建设指挥部,正在紧张地铺设管道,要求今年底全城区人民吃上铁山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望着那哗哗的清泉流进万顷田畴,滋润出一个又一个丰收年成;当我们泛舟碧波荡漾的高山平湖,把酒临风明月的良辰时刻;当那一排排高压电线穿过村村户户、将万家灯火点亮的时候;当清纯的甘露流进古城,沁人心脾的时节,我们不禁记起这40多年艰难历程中的“挖井人”。为了这宏伟的事业,有多少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因公致残,又有多少人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艰难的脚印,泼洒着辛勤的汗水,凝聚着灼人的心血。是他们用自己闪光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塑造出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