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的各县党组织

二、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建立和发展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37年10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撤销平(江)浏(阳)长(沙)县委、平(江)湘(阴)岳(阳)(后改为咏生)县委和平(江)修(水)铜(鼓)县委,恢复平江县委。1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改为湘鄂赣特委,派宣传部长骆奇勋到平江县城召开有原平浏长、咏生、平修铜县委领导参加的县委联席会议,正式宣布恢复中共平江县委员会,组建新的县委领导班子,由邓兰荪任县委书记,李化玉任组织部长,彭渭东任宣传部长,李淑陶任统战部长。在中共湘鄂赣特委直接领导下,县委成员深入各地,积极慎重地恢复党的组织和发展党员,到1939年上半年,建立了18个区委,58个党支部,党员人数由1937年10月的200余人,发展到610余人。1939年6月平江惨案发生,一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党的活动转入地下。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捕杀共产党人,1940年6月,特委领导撤回省委,在平江建立特委留平江工作团。1942年6月,留平江工作团又遭敌人破坏,平江各级党组织活动完全停顿下来。1945年3月,八路军南下支队入湘,中共平江县委再次成立。4月,南下支队北上,县委也随军北撤,党组织活动停止。
    1937年底,湘阴县长乐街教员符保林(1926年入党)到平江嘉义镇,与中共湘鄂赣特委取得联系,要求派党员到湘阴县恢复党的组织。特委即派委员罗其南到长乐一带开展活动,首先恢复符保林、曹和初等的党籍,并发展余可嘉为党员,建立中共长乐支部。与此同时,潜往武汉的党员李永保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派回新市街恢复党的组织;潜往南京的共产党员彭国梅也回到湖南,由长沙八路军通讯处派回湘阴县城恢复党的组织。1938年初,特委又增派彭渭东来湘阴工作。2 月,长乐支部升为中共长乐中心支部,书记符保林。是月,彭渭东、李永保等在新市街、南寿河、归义街等地恢复和发展一批党员,先后建立归义、荆浒、南寿河3 个党的中心支部,郑怡成、游德茂、李鹤仙分别任书记。4月,建立长乐、新市、大荆3个区委和城关特别支部,陈干卿、李永保、黎常春、彭国梅分任书记。8 月,经特委批准,中共湘阴县委在长乐街建立,书记余可嘉,组织委员傅祺,宣传委员游德茂,委员符保林、曹和初、金干堂、虞梅白等。下辖3个区委,5个党支部(其中1个特支),有党员80余人。11月,湘阴县委划归岳阳中心县委领导。平江惨案发生后,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湘阴县政府出动县乡武装,逮捕了县委成员余可嘉、符保林、金干堂、黎常春及区委书记陈干卿、李永保,党组织遭破坏,活动停止。1945年4月初,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第六支队进驻湘阴县白鹤洞,建立抗日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中共党组织。5月,在白鹤洞建立中共湘阴县委,书记李成铁。李先后发展周德生、刘长庚、刘长生、彭细、龚炳等25名党员,建立中共白鹤洞支部,龙瓒任书记。此外,还建立中共西北支部(专做策反左钦彝的工作),谭庚堂任书记。抗战胜利后,县委机关及大部分党员随第六支队北返。
    1938年2月至6月,华容县先后建立了南山、河口、陈家嘴、赤陡坡4个支部,10多名党员。8月,中共南华工委批准在华容南山建立中共南山区委员会,辖华容的这4个支部,书记何汉广。在党的领导下,华容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1938年10月,日军南犯,武汉、岳阳相继失守,地处湘北的华容受到严重威胁。为加强党对这一地区抗日工作的领导,中共湖南省工委先后派文士桢、唐亚子等来南华工委工作。同年秋,省工委书记高文华以《观察日报》记者身份来华容视察工作,听取南山区委书记何汉广的工作汇报,并给予较高的评价。1938年冬至1939年春,南华安工委委员文士桢在华容南山等地,以传教、做礼拜等活动为掩护,集中训练区委、支委及部分党员。党员训练班每期学习10天至20天,主要学习党的章程、纲领,明确党的性质和党员的义务,同时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结合洞庭湖区的地理特点,学习游击战术等。通过举办训练班,提高了干部、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增强了党的战斗力。1939年2月,中共南县中心县委成立,同时成立中共华容县委,段广生兼书记,刘少逸、何汉广任委员,辖南山区委及全县零星党员,机关设南山大乘寺属中共南县中心县委领导。7月,华容县委、南山区委负责人刘少逸、何汉广等遭敌暗杀,党组织遭破坏,全县只剩下2个支部和50余名党员。10月,南县中心县委改为中共公(安)南(县)特委。11月,公南特委派地下党员来华容建立中共华容县工作委员会,辖2个支部和全县零星党员共50余人。12月,中共华容工委再遭破坏。 1943年9月,新四军第五师江南挺进支队开辟以华容桃花山为中心的石(首)公(安)华(容)抗日根据地,建立中共石(首)公(安)华(容)县委。11 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挺进桃花山。12月,成立中共桃花山区委,李镇藩任书记。1944年4月,成立中共东山区委,王安民(王芸夫)任书记。党的活动在华容部分地区开展起来。1945年4月,中共石公华县委改为中共江南中心县委,一直活动到抗日战争胜利。8月,石公华县的干部奉命撤至江北,桃花山区委和东山区委遂停止活动。
    1938年9月,临湘桃林区(今长塘、白羊田一带)人易鹤鸣(又名易沐清)在岳阳县永万乡公所任乡助理时,由彭庆明(中共地下党员,永万乡长)介绍加入党组织。不久根据岳阳中心县委指示,易鹤鸣回临湘县担任临湘工作团负责人。临湘党的活动初步得到恢复。1938年,湖北通城县委书记黄菊庄在临(湘)通(城)两县交界的北港一带活动,发展了临湘詹桥的陈祖惠、李云霄、李华等入党。1939年2月,中共岳阳中心县委派杨乐如、易鹤鸣、李继渊到临湘詹桥、沙团、白羊田、草鞋岭、东程、桃林等地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建立中共沙团区委、东程区委、桃林区委。中心县委将这3个区委及岳阳县甘田地区的部分党员组织起来,于5月正式建立中共临湘县委,李继渊任书记,易鹤鸣任组织部长,李云霄任宣传部长。下辖3个区委,14个支部,党员130多人。9月,李继渊调离,易鹤鸣改任书记,梅重奇任组织部长,李云霄任宣传部长。1940年春,因形势险恶,岳阳中心县委领导成员疏散,临湘县党组织活动更加艰难。临湘县县长王翦波掌握了临湘党的地下组织情况,下令捕杀共产党员。1941年5月,县委主要成员李继渊、易鹤鸣、梅重奇和党员骨干分子梅继尧、李海燕等先后被害,其余党员被强令自首,党组织解散。1945年5月,八路军南下支队派陈德常会同新四军某团政治部主任熊宗存,在湖北嘉鱼县建立中共嘉(鱼)蒲(圻)临(湘)县委(历时5个月)。同时,还在岳阳、临湘、通城交界地区建立岳临通县委,领导抗战后期临湘边界的革命斗争,直至日军投降。这段时期,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