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跨县党组织的建立

一、跨县党组织的建立

来源:史志办 日期:2015-03-31 09:56

1930年湘鄂赣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围剿”下,部分苏区和白区交界地区形成了红白对立和拉锯的局面,在各县边界地区出现了一些小块苏区,建立了跨县域的党、政、军组织机构,领导各县边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中共南华安沅县委员会 1931年6月,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派员到南县,在小北洲建立中共南(县)华(容)安(乡)沅(江)县委员会,书记刘安邦,领导南县、华容、安乡、沅江等县部分党组织,隶属中共湘鄂西特委。翌年11月,县委停止活动。
    中共江南县委员会 1931年11月,中共湘鄂西省委决定将华容、石首两县委合并,成立中共江南县委员会,领导华容、石首两县党组织,张吉阶、方阁生先后任书记,驻地先后设石首小河口、三户街,监利县陶家铺等地。1932年10月,因国民党军重兵“围剿”江南苏区而停止活动。
    中共平浏长县委 1932年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成立平(江)浏(阳)长(沙)工作委员会,负责平江的少秋和湘娥2个区(现安定、嘉义、三阳等区的大部分地区),浏阳的达浒、古港、城郊、淳焦、莲溪、沿市6个区,长沙县尊阳区,共9个区,方志远任工委书记,秦其祥任县苏维埃主席。8月,省委决定撤销平浏长工作委员会,在浏阳黄潭盐井成立中共平(江)浏(阳)长(沙)县委,所辖地区与平浏长工委所辖区相同。先后担任县委书记的有陈陶、杨吾、何谙章、寻其祥、陈洪、陈惠芳等,同时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共青团县委、游击大队等组织。县委于1937年9月撤销。
    中共平修铜县委 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迁到江西铜鼓幽居后,成立了湘鄂赣省委驻平修铜工作团。开展平江、修水、铜鼓3县毗邻地区的革命活动。不久,机关驻地迁往平江黄金洞的石灰洞。同年12月,撤销中共平修铜工作团,建立中共平修铜县委。省委将平江县的嘉义、长寿、金龙、黄金洞、三枣岭、汤塅、泉水、南桥、陕坑等地区和江西修水县的台庄、渣津、马坳、上衫、靖宁、青港、三溪坳、黄沙坑等地以及江西铜鼓的幽居、梓庄、棋坪、大云山、港口、游源、糙头等地的党组织划归平(江)修(水)铜(鼓)县委,县委书记冯杏娥。
    中共平通岳工作委员会 1934年2月,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决定,由在通城牮咀山一带坚持斗争的杨文甫、杨幼雄等人建立中共平(江)通(城)岳(阳)工作委员会,书记杨文甫(后杨幼雄)。同时,为恢复并建立通城、平江、岳阳、临湘4县边界苏区和“交通线”,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派张茂信、陈樵、万炳全等组成中共平(江)通(城)岳(阳)工作团(一说岳临通工作团)到相思山、季山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春,根据湘鄂边中心县委的指示,中共平(江)通(城)岳(阳)工委和中共平通岳工作团合并,成立中共平通岳临时委员会,机关驻通城,下辖4个区委,先后担任书记的有张茂信、陈樵、杨幼雄,领导3县边界苏区的革命斗争,后因国民党军“围剿”而停止活动。
    中共平湘岳县(后称咏生县)工作委员会 1934年8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指示,撤销1931年3月成立的平江县境内的河西办事处,成立平(江)湘(阴)岳(阳)县工作委员会,负责平江县的谈岑、梅仙、钟洞、南江、虹桥、谢江、肥聚,湘阴县的汨罗、长乐,岳阳县的渭洞等地区党的活动和群众斗争。主要负责人有周仪高、肖介成、谌黎清、谢光振、骆秀山、李克家等。湘鄂赣省委还组建平湘岳工作团,由丁麟章、涂豆清、骆奇勋等负责,以平江的岑川为驻地,直接指导湘阴、岳阳边境的斗争。11月,湘鄂赣省委为纪念殉难的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烈士,决定将平湘岳县改名为咏生县,辖汨罗江以西的谢江、大桥、钟洞、南江、虹桥、谈岑等地的部分地区,县委书记钟秀存,县苏维埃主席张闯初。县委机关无固定驻地,常巡回于嘉义的横江、周方和钟洞的瑚珮、三墩等山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