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共岳阳地方组织的诞生

二、马克思主义在岳阳的传播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7-09 12:00
     五四运动促进了岳阳人民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岳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岳阳的传播,主要有四条途径。
    一是散发革命书刊。一批在外工作学习有志于变革社会,改造国家的爱国进步知识分子,接触并吸收马克思主义后,回到家乡或言传身教,或书信介绍,或寄送刊有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或开办进步学校等各种方式,在家乡进行传播。平江爱国人士李六如是岳阳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18年秋,李六如从日本留学回国带回了日文本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并传入平江。尔后,他在长沙教书期间,又给平江公会会长陈茀章、农会会长余贲民寄送《向导》、《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和《湘江评论》等书刊。这时,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及《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书刊也陆续传入岳阳。
    二是开办文化书社。1920年9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湖南文化书社,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当时岳阳的任景芳、张次良等一批进步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他们成了文化书社的常客。在长沙任教的平江爱国人士李六如、喻寄浑等与毛泽东、何叔衡联系密切。在那里,他们阅读了最新的进步书刊、报纸,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到了许多最新的知识。他们由此受到启发,决意在家乡开办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倡导和组织下,1921年3月至1922年11月,平江文化书社、岳阳文化书社相继开办。文化书社的宗旨是:引进、推销中外最新图书、杂志、报纸、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服务农工、服务社会,不以盈利为目的。文化书社与上海、北京、武汉、广东等地的出版社、杂志社、书铺(店)、新闻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凡属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杂志无所不有,尤其是对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最力的《新青年》、《向导》、《先驱》、《湘江评论》更是大量推销。书社还设立阅览室,方便那些无力购书的读者,并可在阅览室研读或定期借阅。书社还购置石印机等设备,自己翻印一些进步书刊的文章介绍给读者研读。文化书社的开办,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岳阳广泛传播。
    三是创办进步报刊。1919年至1922年,湘阴、平江、华容旅省、旅京及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先后创办了《湘阴旬报》、《平江旬报》、《旅京华容同乡会会刊》、《海外乡谈》等进步报刊。这些报刊,都是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倡导革新、抨击时弊为主旨的。这些进步青年学生还大量地将这类报刊及时寄回家乡,为家乡的马列主义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四是举办工农夜校。1922年8月,受毛泽东派遣,郭亮来岳州领导工人运动,在铁路工人陆汉湖等人的协助下,在“广东大院”(粤汉铁路岳州站广东工人住地)办起工人夜校,通过教工人识字、学文化,向工人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10月,湖南省政府为大力推广平民教育,鼓励各地兴办平民夜校,编写教材。当时举办工农夜校没有现成的既有革命思想内容,又适合工人阅读的通俗教材,毛泽东很注意这个问题,并鼓励李六如编写平民读本。至1923年5月,《平民读本》共四册陆续出版,它被中共湘区委作为向平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通俗读物分发全省。平江、岳阳、湘阴、华容县的进步知识分子,利用平民教育的机会,大办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和职业学校。通过开办夜校,使大批工农群众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特别是通过频繁的交往,把岳阳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广大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岳阳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岳阳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